一直以来,中世纪总会与“漫长”和“黑暗”两个词一起出现。确实,横跨公元5世纪到15世纪,不可谓不漫长;战乱频仍、文明退步、十字军东征、黑死病爆发……在种种灾难以及宗教残酷统治下,神性压倒人性,不可谓不黑暗。
而中世纪的艺术,则常被贴上“呆板”“僵硬”甚至“丑陋”的标签,比如,我们看到在“君士坦丁凯旋门”的浮雕上,左边的人以及前面和后面的人,头部一样高,没有前后位置的明确表达,也就是说几乎没有对空间的表现,而其实在这之前的罗马艺术时期,已经出现了渐次浮雕的手法,可以表现出空间的幻觉。
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是因为在君士坦丁时期,罗马的艺术衰落了?没有可以雕出具有现实感作品的雕刻家了?
真相是,人家不是不会,而是故意为之。换句话说,这是艺术家做出的
主动选择
,
那么,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再比如,刚刚我们是跟之前的时代相比,现在,同样一个主题——圣母子像,中世纪的木板蛋彩画上是这样的:
如果说拉斐尔的圣母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完美的形象,充分满足了我们对美的需求,那么,在中世纪信徒的眼中,
他们所见的这样的圣母又代表了什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刘平
老师研究的领域正是欧洲中世纪艺术,在
《中世纪艺术小史》
中,她为我们解答了上述问题。
在刘平看来,
“我们在表述历史的时候,往往为了突出某个阶段的特点,而不自觉地去夸大,或者说仅仅是着重于差异性的解读。但事实上历史本身的情况要丰富得多,要复杂得多。”
而时代与时代之间的延续,也不可忽视,抛开各种标签,当我们将“中世纪”置入整个西方历史的背景中,就会发现这个时代
承前启后
的重要作用。
“对于历史各种不同形式的记录,艺术,也就是
图像,作为一种记录历史的工具
,有着它特殊的价值和功能,它能够记录那些文字不能记录的事情,不愿意记录的事情,甚至没有意识到的事情。”
因此,跟随刘平老师,
我们将透过图像、透过艺术,更加细致入微地理解历史的真相,理解不同时代的精神追求以及人们心里的向往。而这些追求和向往,其背后最终折射的是我们自己的影子。
希望大家在这次课程中,能够看到一个
不太一样的中世纪
,一个没那么粗陋,也没那么表面的中世纪,去理解中世纪艺术的形式逻辑、功能目的和它终极的追求;同时也能看到中世纪与之前之后时代的相互关系,从而理解艺术作为一种历史的图像,所具有的能量,所发挥的重大作用。
借由艺术之光,点亮“黑暗”的中世纪
。
刘平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助理教授。研究方向:西方美术史,西方中世纪美术史。1994-1999 北京大学广告学学士,2001-2003 巴黎索邦大学艺术史硕士,2004-2010北京大学美术史博士。部分学术成果:《巴黎圣热尔曼·德·普雷修道院专题研究: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西方美术史》,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4月;《基督教艺术对罗马艺术元素的运用》,《装饰》杂志2013年第8期;尼古斯·斯坦戈斯、赫伯特·里德:《艺术与艺术家词典》,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10月,审校。
01 并不“黑暗”的中世纪
02 “罗马式”还是“哥特式”?
03 米兰大教堂不是“哥特式”?
04 画得好看重要吗?
05 金色为什么神圣?
06 宗教之外也有继承?
07
何以铺垫文艺复兴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