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有多可怕,世界就有多残酷
。40岁的中年男人被扣上“性侵”的罪名,而“指控”他的,是一个还在上幼儿园的小女孩。
女孩的爸爸说,他的女儿从来不撒谎。
这是一个寻找真相的故事:
《狩猎》
幼儿教师
卢卡斯
人到中年,又离了婚,妻子每个月只允许他见儿子两次。但这样的生活并没有打消卢卡斯对工作的热情。在幼儿园,老师和孩子们都喜欢他。
一日,卢卡斯 从超市出来,发现了不知所措的
克莱尔
,小女孩说自己迷路了。卢卡斯把她送回了家。
小女孩的父亲
西尔
是 卢卡斯 的老友,他常对卢卡斯说的话是:
我看着你的眼睛,就知道你有没有撒谎。
小女孩在一个缺少爱的家庭中长大,
爸爸妈妈常常会为了谁送她上学而吵架
,甚至都不知道她走丢了。而
正值青春期的哥哥还经常给她看一些色情图片
。
隔天,卢卡斯又遇到了失落的小女孩,并再次给她送回了家。
生活中突然出现对自己如此关心的人,克莱尔对卢卡斯萌生了奇妙的感情。克莱尔送给卢卡斯的一颗爱心,还亲吻了卢卡斯。
但是卢卡斯教育克莱尔,亲吻只能送给父母。还把爱心还给了克莱尔。
自己的感情不被接受,郁闷的克莱尔,想要报复卢卡斯。她告诉校长:
我讨厌卢卡斯,
他很蠢,长得也不好看
而且还有小弟弟
他的是硬的
硬的就像根木棍
校长请心理学家来与克莱尔谈话,心理学家一直往性侵的方向引导,甚至描绘了很多性爱的细节。一心想出去玩的克莱尔给了他们“想要”的答案。
就这样,校长等人断定卢卡斯性侵了克莱尔,并且在家长会上公布了此事,事情一步步被扩大,很多家长甚至怀疑自己的孩子也遭遇了同样的事。
大人们相信,孩子是不会说谎的
。
克莱尔后来跟妈妈说,“他什么都没有做,我胡说的蠢话而已”,然而妈妈认为,那是她受伤后的应激反应。
没有人相信卢卡斯,除了他每月只能见两次的儿子,和一条狗。
卢卡斯被解雇了。女朋友也离开了他。
事件引起的恐慌甚至让更多的人称自己的孩子也受到过性侵,在舆论面前,卢卡斯风雨飘摇。
甚至连他的儿子去超市购物,也遭到拒绝。
虽然民众们无法抑制内心的亢奋,但法律还是理性客观的,被拘留的卢卡斯最终因为证据不足被无罪释放。
卢卡斯父子正在准备晚餐,突然,一块石头破窗而入,差点砸到他们。等他们追出去,门外放着的,是他爱犬的尸体。它是被人勒死的。
生活再也回不去了
。
镇上的居民纷纷唾弃他。超市服务员拒绝销售商品给他,甚至对他大打出手。卢卡斯没有退缩。
这个头推,是不是很解恨?
圣诞夜,坐在教堂长椅上的卢卡斯,看着唱着圣歌的克莱尔,又回眸望向后排的克莱尔的父亲。他的眼中饱含泪水,眼神就像中弹倒地的鹿一般。
其实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非常自然的想到了迈克尔杰克逊。他曾经
于1993和2003年两次被卷入儿童性骚扰案件
,这两次指控让他身心俱疲。
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1958.8.29-2009.6.25)
1993年,12岁的当事人 钱德勒 被邀请到 杰克逊 家里玩,事后男孩的父亲给他注射了一种镇静催眠药阿米妥钠。
让孩子指证杰克逊性侵,
这样就可以索取大额赔偿
,孩子若不肯父亲就痛下毒手打他。警方介入调查,虽没找到证据,但孩子父亲提供了孩子的口供。(
多年后那个男孩说出了真相,洗清了杰克逊的污点
)。
在媒体煽风点火,审理可能有倾向性的情形下,迈克尔杰克逊选择2330万美元庭外和解,
但此时舆论已经让杰克逊的形象严重受损,他的事业陷入低谷
。
而后来2003年,又有一名男童状告杰克逊猥亵,
这次,杰克逊到死也不退让了
,调查了一年多之后,杰克逊被裁定为“无罪”。
虽然迈克尔杰克逊最终赢得了法律上的胜利,
但一个艺术家最黄金的生涯,已经被这些让人痛不欲生的莫须有的指控消磨了
。
这些事件不可避免的影响了他的创作,我们今天都难以想象,他在那样的指控中,众人的骂声中,是怎样走过来的……
说回到电影。
卢克斯的悲剧,最直接的原因是卡莱尔的谎言。但实际上,与其说孩子们是恶的,倒不如说他们其实不知道何为善恶。
他们依据天然本能做出趋利避害的行为,但没有办法想象事情的严重后果
,这最终可能导致他们做事没有底线。
其实,对主人公造成伤害最多的,是
那些毫无判断就全盘接受的f大人们。他们怀着自己自以为是的正义感去谴责卢卡斯,他们似乎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是否伤害了一个无辜的人。
这让我想到社会心理学上的一个术语——
群体极化
。
简单地说就是集体产生的决策会比一个人做出的判断更加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