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成长树(ID:chengzhangshu9)
身边好多朋友都在看一部叫做“零零后”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只有5集,却有着非常罕见的耐心,主角是几个“00后”出生的孩子,从孩子们上幼儿园,一直跟拍了整整十年。
人的一生,并没有太多个十年。每一个十年都是成长相当重要的经历。这群孩子在10年中的成长轨迹,以及孩子们父母所面临的挣扎与选择,
相信都能引起为人父母者的共鸣,同时,也留给了我们许多的启发和思考。
《爱的方程式》:
缺失的爸爸,焦虑的妈妈
怎样改变了一个活泼的孩子?
这个纪录片所有的主人公
都来自一个叫做“芭学园”的幼儿园。
第一集的小主人公
是个叫锡坤的孩子。
小时候的锡坤是个典型的淘气包,
会把老师摆放很整齐的玩具弄乱,
会把玩具球和小朋友们的鞋子
扔到比自己还高的垃圾桶里。
在家里也不闲着,
会把挂面放在盆子里点燃,
还要往盆子里加盐加水,
把厨房弄得凌乱无比。
面对锡坤的种种“捣乱”行为,
幼儿园的老师表示尊重和理解:
这是孩子对空间正常的探索,
也是对自身能力的正常探索。
老师专门为锡坤留出了一段时间,
让他尽情地弄乱玩具,
再跟锡坤一起把玩具收好。
妈妈也表示理解,
认为孩子是属猴的,
物质上的东西,
只要保持足够的耐心,
不要暴跳如雷,
孩子以后都会慢慢发展好。
看起来锡坤的童年生活应该是
无忧无虑、充满尊重的。
但事实并非如此,
锡坤的眼神中
最常流露出来的是迷茫,
以及一种无助无力的感觉。
锡坤的妈妈虽然对锡坤
极其关心和支持,
但又无时无刻
不在担心着孩子。
锡坤的动手能力强,
长大想当科学家。
妈妈表示支持,
还给锡坤提供书籍、材料;
但又担心做科学家
跟人交往的乐趣就少了。
所以妈妈给锡坤报了
语言班、夏令营。
并事无巨细地提醒锡坤,
应该穿哪件衣服,
应该怎样去跟同伴交往。
四年级后,锡坤喜爱上了魔术,
妈妈同样支持锡坤,
给锡坤买道具,
鼓励锡坤在小朋友们面前表演节目。
但是也同样表示担忧,
认为魔术虽然好,
但以后未必能够养得起家。
纪录片只是真实地记录着锡坤的成长,
但在锡坤成长的这十年中,
只能看到母亲在为孩子殚精竭虑地考虑
却看不到孩子父亲的任何参与。
唯一提到孩子父亲的时候,
是锡坤妈妈说为了照顾锡坤辞职,
还为了给锡坤更好的就学条件,
与锡坤爸爸两地分居。
这十年,锡坤的变化很大,
他不再那样调皮闯祸;
也不再如儿时般无所畏惧。
他总是表现出需要母亲的帮助,
又会在母亲因为想帮助他
而殷切嘱咐的时候,
表现得有些沉默和不耐烦。
锡坤妈妈在采访中说:
“有一种说法是要做60分妈妈,
不要做70分、80分,
不要去做得太完美。
可是我一开始就想要做完美妈妈,
结果就出了事儿。
我操心太多了
,
我即便知道这样,
可我还是怀着一颗爱心来做妈妈。”
锡坤妈妈还有些失落地说:
“不知道自己做妈妈能不能及格,
不敢给自己太高的分数。”
然而这十年,她为锡坤的付出,
为锡坤每走一步而做的努力,
谁能说她不是好妈妈呢?
她只是太过焦虑,太过操心,
每天为孩子的各种细节担心,
不停地想要孩子和自己
到达某些完美的状态,
却不知这样的焦虑
也会埋藏在孩子的潜意识里,
慢慢消耗孩子生活中的心力,
让孩子在独立思考和独立承担方面
变得越来越被动,越来越无力。
《若时光倒流》:
教育孩子也有有效期
再忙也要让她感受到你的爱
《零零后》第二集中的主人公
是个叫做萌萌的小女孩。
萌萌在幼儿园的时候,
常常哭着要爸爸妈妈,
引得全班跟她一起哭泣。
但10年后,已经13岁的萌萌
却成了家里提到就头痛的
“问题少女”。
父亲说她是青春期叛逆,
不理父母、不跟父母沟通。
母亲提起萌萌小时候粘人的样子
会忍不住哭泣起来。
但采访到萌萌的时候,
萌萌很冷静也很理智地说:
“我也不知道她为什么会为我难过,
可能是因为我长得太快了吧!
我也想回到当时自己特别小的时候。”
在萌萌特别小的时候,
与现在最大的差别在于
那个时候萌萌的二胎妹妹还没有出生。
萌萌的妹妹小柚子,
现在两岁半。
妹妹的出生,
打破了家里的平衡。
萌萌说:
“从来没有想过要一个妹妹。”
小柚子降生之前,
萌萌作为家里的独生子女,
享受到了父母全心全意的陪伴。
父亲会很夸张地
参与她和小伙伴们
很幼稚很无聊的小游戏;
妈妈也会给萌萌
细心的理解和照顾。
但是随着小柚子的出生,
和萌萌的长大,
似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小柚子牵扯了父母太多的精力,
但也给父母带来了更多的欢乐。
而对于萌萌,父母更多的是
在意她的学习成绩,
并且对她出现的一些问题
加以批评和指责。
萌萌很少跟妹妹玩儿。
回到家,
更多的是躲在自己的房间里。
不爱跟父母交流,
也不去主动地说心里话。
爸爸妈妈把她的行为
理解成青春期叛逆。
爸爸说
萌萌青春期连爹妈都不理,
更别说理妹妹了。
为了让萌萌跟妹妹增加感情,
妈妈还在送萌萌13岁生日礼物
也就是一个昂贵的耳机的时候,
额外增加了一个附加条件:
让萌萌每天陪妹妹
玩十分钟到十五分钟,
为期是半年。
爸爸对妈妈的做法很满意,
还提出要不然以后
每半年就给萌萌买一个耳机,
让她一直能陪妹妹玩。
但事实上,
萌萌为了耳机答应了父母的要求,
却从心里非常不情愿。
在陪伴妹妹的过程中,
萌萌也像执行任务一样,
与小柚子丝毫没有互动,
嘴里在念叨着:
“你姐姐也不愿意陪你玩儿,
这么大好的时光,
我居然在陪小柚子玩儿。”
发现爸爸拿手机录像,
说记录萌萌
第一次陪小柚子玩耍的珍贵时刻。
萌萌很不耐烦地说了一句:
“对这种父母我能说什么呢?”
看萌萌和朋友交往的状态,
她是个性格挺好的姑娘,
但她从一个在父母面前
小鸟依人的女孩子,
到一个不爱与父母交流的少女,
真的只是青春期的问题吗?
跟萌萌妈妈关系不错的一个阿姨
说出了这样一段话:
“你每天带小柚子太辛苦了,
每天就看着老谈抱着,
你在后面跟着,
你们仨是一家三口。”
“感觉你们才是一家人,
难怪人家萌萌心里不舒服。”
也许老一辈一家都是很多个孩子,
现在关系很好的二胎家庭也很多,
但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
她们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
父母没必要把生不生二胎这种大事
交给孩子来决定。
但却必须给孩子做好引导,
让孩子充分感受到
父母对她的爱
不会因为多了一个孩子
而减少一丝一毫。
孩子需要的是倾听、理解和关爱,
而不是一个“青春期不懂事”的大帽子。
当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
一旦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
把孩子放在我们的对立面,
那么我们就等于疏远了和孩子之间的距离,
也就非常容易造成亲子关系的冷漠隔离
《一一的世界》:
尊重孩子的思想与个性
孩子有她自己的成长方式
纪录片让人印象极为深刻的
是一个叫做一一的孩子。
这个孩子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她从小就不爱跟任何小朋友玩儿,
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
一个人玩耍。
她不哭不闹,
独来独往,
面对摄像师的询问,
她会很温和但坚定地
表达自己的态度:
“我喜欢一个人玩儿。”
“我觉得一个人玩儿挺好的。”
幼儿园的院长李老师,
对一一的状态有些担心。
她仔细地观察一一,
对一一的看法是:
“有的时候看她一个人坐在那里,
能感觉到有点淡淡的忧伤,
但你去观察她的行为,
就会发现她是那么的怡然自得。”
园长对一一的评价是:
“她是那么的高贵,
能够去很好地打发自己的时光,
能够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去愉悦自己。”
跟拍一一的摄像师
有一天忍不住追问一一:
“为什么你老是一个人玩儿啊?”
一一给出了一个
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答案:
“我就喜欢一个人玩儿。”
“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
如果不是亲耳听到,
很难想象这样的话
出自一个3岁孩子的口中。
现在已经13岁的一一,
回想起自己幼儿园的时光,
她说很佩服自己当时
不跟任何人交朋友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