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连岳
连岳文字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正和岛  ·  第一、第一、又是第一!浙江,凭什么? ·  5 天前  
连岳  ·  连岳 | 为什么每年非得见这一次? ·  5 天前  
连岳  ·  温暖如春,男女士保暖内衣套装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连岳

比侦探小说还好看的犯罪心理学入门经典

连岳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5-01-09 08:10

正文


《犯罪心理学》(第12版) 限时特惠包邮 89原价¥148),2025年1月21日活动结束。
随书附赠《8个犯罪心理学研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6大中外经典案件犯罪心理分析》手册。

恶贯满盈的罪犯往往经历过怎样的童年?天生犯罪人真的存在吗?凶残的系列杀手都是精神病态者吗?好人为何会做坏事?网络欺凌者通常会选择什么类型的欺凌对象?这些都是犯罪心理学家感兴趣的研究话题。

《犯罪心理学》第12基于心理学的视角着重关注犯罪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全面、准确地整合了犯罪心理学的当代研究、理论及实践。本书的内容按照从一般到具体的逻辑进行编排,首先对犯罪进行界定并阐述如何测量犯罪。其次,讨论了诱发违法和犯罪行为的心理、家庭、社会环境、神经生物等方面的风险因素、情境因素,以及使个体避免走上犯罪道路的保护因素,并着重探讨了攻击与暴力。最后,本书的后半部分探讨了具体的犯罪类型,如未成年人犯罪、杀人、亲密关系与家庭暴力、校园暴力与工作场所暴力、性侵害、职务犯罪、网络犯罪等,既有常见的犯罪形式,也有罕见的犯罪形式,深入剖析了各类犯罪人的特征、心理机制、犯罪预防与矫治,以及犯罪对被害人造成的心理影响。

由美国学者柯特·R.巴托尔教授与安妮·M.巴托尔教授合著的《犯罪心理学》自1980年第1版出版以来已经历经40余年,中国学者曾经翻译过第7版、第9版和第11版,现在已更新至第12版。美国近百所大学将该书作为犯罪心理学课程的教材,影响颇大。跨越世纪,历经变迁,本书仍然历久弥新,被同行拥趸,可谓经典。既然是经典,必定有其道理。

与所有已出版的犯罪心理学著作相比,本书更具备教材、指导手册乃至科普读物的精髓,深入其中,能够感受作者探骊得珠的砥砺;拜读领会,可以获得会当凌绝顶的顿悟。非常值得我们领会与学习。

首先,本书的结构简练,搭建了最基本的犯罪心理学学科框架,在编排上独具匠心。全书分为犯罪行为导论(第一章)、犯罪行为溯源(第二章至第五章)及不同的犯罪类型(第六章至第十四章)三个部分。

第一章介绍犯罪的界定以及相关学科对犯罪的研究方法。作者先是从不同人性观的高度向读者展示了研究犯罪的三大取向。人性观的探讨本属于哲学范畴,而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离不开价值判断,它不仅有关认识论,也涉及方法论,属于宏观分析。中观层面,本章从犯罪心理学的上位学科(犯罪学)中的三个重要视角探讨了研究犯罪问题的理论与方法,这三个视角分别是社会学、心理学与精神病学。在犯罪学领域中,犯罪心理学所探讨的问题是较小的元素,属于微观层面的研究。这一章的学习能够让读者了解犯罪心理学在犯罪学学科中的坐标,懂得单一学科难以彻底解释与解决犯罪现象,帮助读者建立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学科渐进理念,形成对犯罪现象的系统认识。如果第一章解决了关于有什么的研究对象问题,那么第二章至第五章重点解释了为什么,既涉及个体形成犯罪心理的原因,也涉及从心理学视角认识犯罪的过程。表面上看,个人成长环境、生物因素、学习与情境因素、人类暴力与攻击属于大多数犯罪心理学教材中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如果你深入其中,必定别有洞天。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嵌入了丰富且权威的理论、观点及方法,体现了权威教材的分量。第六章至第十四章则具体强调了是什么怎么办,选择了有代表性的犯罪类型或犯罪主体类型,围绕行为、心理、特点、原因等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具体包括未成年人犯罪、杀人、伤害、性侵害等。特别巧妙的是,作者以问题为导向,选择当下引人关注的犯罪行为为切入点,回答了公众感兴趣的许多问题。例如,当下高发并令公众关切的亲密关系杀人、犯罪低龄化、儿童被性侵害、校园暴力、精神病态者作案、白领犯罪、网络犯罪、犯罪心理画像等,本书都有详细介绍。

其次,本书的融合性尤其巧妙,博采众长地用不同理论、流派、已有研究的结论作为论据,内容丰富,理论扎实。虽然本书框架简单,但内容却极不简单,全书类似思维导图,以犯罪心理学为主干,以三大部分为支干,然后是一层层繁茂的枝叶,一本书囊括了犯罪心理学学科涵盖的所有内容。

优秀的教材讲究层层递进、收放自如,指导学生批判性阅读和思考。纵观全书,可以总结出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犯罪心理学》的每一版都有迭代,作者会将上一版出版后该领域最新的统计数据(研究对象——问题与现象)与研究成果(研究结论——各类实证)在新版中呈现出来。第12版不仅反映了理论的新变化及研究的新成果,还反映了当代社会关注的问题,如网络犯罪行为的增加。本书每一章都添加了最新的文献和数据,扩充了很多主题,内容与时俱进,其问题解决的视角颇具时代特点,使其在同类图书中保持领先。

第二个特点是。以第十三章为例,该章包含了五节,在第一节入室盗窃中,又包含了12个话题——入室盗窃的特点,谁会实施入室盗窃,入室盗窃的情境线索与目标选择,入室盗窃犯的认知过程,对失窃者的心理影响,入室行凶,等等。本书在思想、理论、方法、分类、实践方面的延伸,以及思维导图式的层层递进,非常有助于读者建立解决问题的思考脉络。

第三个特点是。本书不仅内容充实,而且实用,既可以用于犯罪心理学教学,也可以为相关的从业者提供指导,还可以帮助每一个家庭教养子女,更可以让对这门学科感兴趣的大众读者探索犯罪心理的奥秘。所以,这本书兼具教材、指导手册和犯罪心理学研究百科全书式的功效。本书的两位作者非常值得我们尊重,他们用40余年精雕细琢,这种积水成渊式的坚持需要强大的内驱力,体现了一种令人敬仰的工匠精神。本书的历史沿革,体现了作者对学生的爱心和对学科的专心,他们就像孜孜以求的工匠,从规划、设计,到建构、维护,不断用最新、最好的材料提升作品的品质,正因如此,本书虽历经40载变迁,却能历久弥新。

有犯罪的人就意味着有被害的人,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特定犯罪的被害对象。我个人浅见,犯罪心理学并不只是公检法以及相关专业人员需要学习和了解的学科,它更是普通大众都应该或多或少有所了解的学科。社会在不断发展,犯罪手段和形式也花样翻新,但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与深层规律其实都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举例来说,从最早的走江湖卖假药,到现在屡见不鲜的传销、对老年人进行的保健品诈骗,其实它们都有心理学的原理渗透其中;再比如,从最早的邪教到现在的极端主义犯罪及精神操控,都是洗脑原理在发挥作用。作为普通读者,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些原理,那么在面对这些渗透在我们生活各处的危险时,就能够辨识一二,为自己增设一道安全防护网。

得益于当前网络平台和自媒体的发展,这几年犯罪心理学的科普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犯罪心理学读物、视频及课程能够广为人知,并给读者带来真正的实用价值,那么这门学科就能真正成为服务于大众的实践学科。期待并相信这本《犯罪心理学》能够为这一实践之旅开启一个新的篇章!

图书为软壳平装,16开本,内页采用90g纯质纸,双色印刷,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随书附赠《8个犯罪心理学研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6大中外经典案件犯罪心理分析》手册。

版式:Xman.

以上内容包含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