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已经离不开我们的生活,
那么在生活中有哪些需要我们注意的化学毒物呢?我们来看看以下七个~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从古时起,河豚就是出了名的美食,有言云:“不吃河豚,焉知鱼味?吃了河豚,百味无鲜。”可惜这种人间美味有剧毒。河豚中的致命毒素叫做河豚毒素,简称TTX,是一种弱碱性的非蛋白神经毒素。分子式为C11H17N3O8 ,分子量319.27。河豚的鱼皮、内脏、卵巢、睾丸、血液中都含有河豚毒素,产卵前后毒素含量最高。河豚毒素的化学性质稳定,一般的高温烧煮、腌渍、日晒均难以破坏,而且中毒后也缺乏有效的解毒措施,目前也只是由催吐、洗胃、导泻来排除毒物。
河豚毒素是典型的钠离子通道阻断剂, 它能选择性与肌肉、神经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钠离子通道受体结合,然后像塞子一样,凝固在神经轴突的钠离子通道的入口处,阻碍钠离子透过细胞膜传导神经的冲动,从而抑制神经肌肉间兴奋的传导,导致与之相关的生理机能的障碍,主要造成肌肉和神经的麻痹。严重者可能因呼吸停止和循环衰竭而死亡。
虽然河豚毒素有剧毒,但是在经处理后可作为局部麻醉药、镇痛剂等。
氰化物特指带有氰基(CN)的化合物,通常为人所了解的氰化物都是无机氰化物,可认为是氢氰酸(HCN)的盐,常见的有氰化钾和氰化钠。但其实有机氰化物也很多,凡在反应(与水,与酶等)之后能释放出氢氰酸、氰离子的物质都有剧毒。服用或吸入大量氰化物,不论气态或液态都可导致中毒乃至死亡。所以,不要像侦探小说中那样,尝一尝或者是嗅一嗅死者服用的,这样是非常危险的!
然而,氰化物并不仅仅存在于化学实验室中,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我们身边的生活。有句俗话:杏伤人,桃饱人,李子树下埋死人。虽然各地的解释不太一样,但大多说的就是很多桃子、李子、樱桃、枇杷、杏、梨等蔷薇科植物的种仁里有一种叫氰甙的物质,也叫氰苷,误食之后,氰甙就会在我们的消化道内,遇水分解出剧毒的氢氰酸,轻者临床表现为头晕、恶心、嘴唇麻木、指甲出现紫绀等症状,重者会导致昏迷并发生痉挛,呼吸麻痹甚而死亡。除了这些水果之外,鲜竹笋、木薯、银杏果、亚麻籽和一些豆类也含有一定量的氰甙。
苦杏仁苷
2009年版的《食物与营养毒物学》中,氰化物的致死剂量是0.5~3.5mg/kg体重,剂量范围较宽。是因为人的体重、身体强壮程度甚至当时胃里残余的食物量的多少都会影响毒素的作用。苦杏仁中的苦杏仁苷(氰甙的一种,也就是维生素B17)含量比较高。在健康的肝脏、肾脏、脾脏和白细胞中,存在的β-葡萄糖苷酶作用于苦杏仁苷后产生氰化物和苯甲醛,二者协同毒性增强。有研究检测显示,苦杏仁试样中总氰化物平均含量为330mg/kg,《法医毒物分析》里提到,成人服40~60粒苦杏仁,小孩服10~20粒即可引起中毒或死亡。其他蔷薇科果实种子中的氰苷含量相比要低很多。另外也有幼童喝鲜榨苹果汁氰化物中毒的临床案例。一岁的孩子在喝了鲜榨果汁的时候突然剧烈呕吐,原因是在榨苹果汁的时候没有去籽,苹果核里面含有的氰甙会水解成氢氰酸,虽然含量很少,毒性也较小,不至于多严重或者死亡,但对于胃肠功能脆弱或对该物质过敏的孩子来说,就有可能导致中毒发生。所以,我们在榨苹果汁的时候一定要先去核。
但是大家也不要太害怕,氰化物不是很稳定,我们在食用含有氰甙的植物时,注意浸泡、冲洗干净、能去皮的去皮、加热煮熟、少吃这五个原则,就离中毒很远了。另外氰化物也不注定是人类的敌人,它在工业上还有很重要的应用。
氰化物一般的急救手段为立刻洗胃、催吐,对吸入中毒者需立刻转移至空气流通的地方或者吸氧,然后注射硫代硫酸钠和亚硝酸钠配合予以解毒。不过亚硝酸钠本身就是剧毒物质,用时需非常小心,这样也算是以毒攻毒啦。
土豆中含有一种叫龙葵素的有毒物质,平时含量比不高,也没有危险,但是土豆由于贮藏不当会发芽或部分表皮变为绿色,这时芽眼周围及嫩芽中的龙葵素含量甚高,大约是原来的上百倍,已经超出了人体能够接受的正常范围,误食后的半小时至3小时左右,中毒症状即可显现:患者先有咽部抓痒感及烧灼感,上腹部烧灼感或疼痛,其后出现胃肠炎症状,恶心、呕吐或腹痛、腹泻,严重的会呼吸困难、头晕、头痛、抽搐、昏迷,甚至因呼吸中枢麻痹而危及生命。所以中毒之后,要马上送到医院进行催吐、洗胃、导泄治疗。
因此对发芽的土豆原则上不吃,如要吃,就要将芽和芽根挖去,煮熟后再吃。食用时可以加一些醋,能够中和一些碱性的龙葵素。
黄曲霉毒素(AFT)是强致癌物质,它不是单一的化合物,而是一族结构十分相似的化合物,目前已至少分离出 18 种,分别为黄曲霉毒素 B类、G 类、M 类。最常见的有B1、B2、G1、G2等,其中黄曲霉毒素 B1是目前发现的毒性最强的天然致癌物质。具有很强的毒性和致癌力,对人和动物肝脏和中枢神经具有很强的毒害作用,一次性大量摄入会引起人和动物的急性中毒死亡,小剂量的长期摄入可致畸、致癌和致突变。黄曲霉毒素无色、无味、无嗅,理化性质稳定,是迄今自然界中已发现的理化性质最稳定的真菌毒素,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难以被破坏。
花生果、花生仁和花生油是黄曲霉污染的主要对象,另外还有其它粮油作物和部分坚果。如食用被 AFT 污染严重的食品后可出现发热、腹痛、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者在 2~3 周内出现肝脾肿大、肝区疼痛、皮肤黏膜黄染、腹水、下肢浮肿及肝功能异常等中毒性肝病症状,也可能出现心脏扩大、肺水肿,甚至痉挛、昏迷等症状。AFT 还是潜在的致癌物质,能导致人类肝癌等癌症的发生。
重金属原义是指比重大于5的金属(一般来讲密度大于4.5 克每立方厘米的金属),包括金、银、铜、铁、铅等,在环境污染方面所说的重金属主要是指汞、镉、铅、铬等生物毒性显著的重元素。重金属在人体中累积达到一定程度,会造成慢性中毒,因为它们非常难以被生物降解,在食物链的作用下会成千百倍地富集,最后进入人体。重金属在人体内能和蛋白质及酶等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使它们失去活性,也可能在人体的某些器官中累积,造成慢性中毒。重金属在化学和环境领域也是一种让人头痛的毒物,水俣病、痛痛病、儿童铅中毒、电池污染等事件的发生令人心痛。
在关于重金属中毒的事件中,清华大学朱令的中毒案件使我们认识到了一种很生僻的化学元素铊,缩写Tl,原子序数81,是剧毒的金属,毒性要高于铅和汞,吸入、口服可引起急性中毒,也可经皮肤吸收。铊盐无色无味且剧毒,临床病例罕见,因此常被误诊、漏诊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急性中毒后,肠胃系统表现最早,出现恶心、呕吐、腹部绞痛、厌食等,随后伴随着脱发、视觉衰退、肝肾损害、皮肤出现皮疹。铊中毒后,若治疗不及时,可能留下不可逆的脏器和大脑损害,严重者导致死亡。
口服铊盐的急性中毒者,应立即催吐、洗胃、导泻。如吸入中毒,立即将中毒者移至空气新鲜处,供氧并保持呼吸道通畅。此外,染料普鲁士蓝对铊中毒有明显疗效,铊离子可以和普鲁士蓝中的钾离子发生交换,从而使铊元素形成稳定的配合物排出体外。
氡(Rn)是放射性元素镭的衰变产物,原子序数86,半衰期为3.82天。具有无色、无味、溶于水、易扩散和极易溶于脂肪的特点,是自然界唯一的天然放射性气体。放射性比镭要强,已有研究发现,氡及其子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引起肺癌。而且氡及其子气体存在于人们一切生活和工作环境中。
室内氡的来源主要有以下这么几个:
地基土壤。土壤中氡的平均浓度,比地面空气中氡浓度高出1000倍以上。自然界中天然的岩石、土壤中均含有铀、钍、镭、钾等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其衰变产生的氡气通过建筑物地板裂隙和墙体裂缝渗入室内,成为底层建筑室内氡气的主要来源。
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建筑材料以及花岗岩、瓷砖等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中都不同程度含有放射性元素,由于这些材料的广泛使用,浓集在原料和废渣中的放射性核素释放,导致室内氡浓度增加,特别是砖混结构建筑物,氡浓度随建筑年代增加而增高。
地下水。地下水中的氡及其子气体扩散进入空气,也是室内氡的来源之一。所以刚装修的新房子一定要通风一段时间再入住!除了放射性元素外,刚装修的新房子里还有甲醛、苯等污染物。另外,室外大气和天然气的使用也会成为室内氯气的来源。
窒息性气体分为单纯窒息性气体和化学窒息性气体两类。化学窒息性气体如一氧化碳、硫化氢、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吸入后,使血液或组织产生特殊化学作用,使其载氧能力发生障碍,导致氧在组织内的传递、新陈代谢受影响,细胞缺氧,其危险性不言而喻;单纯窒息性气体有氮气、甲烷、二氧化碳、惰性气体,它们本身无毒或毒性甚低,但是当它们在空气中的存在较多,会使氧含量降低,当氧气降到人体不耐受水平时就能引起伤害,甚至致死。
急性CO2 中毒时,引起病理生理的改变是缺氧、CO2 蓄积和刺激作用。缺氧对机体主要脏器均有严重影响:缺氧时脑内ATP迅速耗竭,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失去能量供应,钠泵运转失灵,膜内渗透压升高,形成脑水肿,从而挤压脑血管,阻碍脑循环,加重脑缺氧。
心肌对缺氧也很敏感,缺氧时心率增快,心输出量增加,心脏负荷增加,严重者出现各种心律失常,甚至心室颤动或心跳骤停。
吸入高浓度CO2 后,对呼吸中枢有明显刺激作用,呼吸加深加快,血pH值急剧下降,对脑脊液pH值影响更甚,中枢神经系统很快抑制,导致昏迷、呼吸骤停。
CO2 中毒的临床特征取决于接触的浓度和时间,吸入CO2 的浓度大于2%,可以表现出临床中毒症状;浓度在2%~ 5%时,出现头痛、眩晕、大汗、呼吸困难;浓度在6%~10%时,出现过度通气、眩晕加重、室性心动过速;浓度在11%~ 17%时,出现困倦、肌肉抽搐、意识丧失;浓度大于17%时导致死亡。
所以,二氧化碳也要掌握好它的度啊~
虽然很多化学物质有毒,但是它们在我们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都有重要的用途。无说法完全弃之不用,因噎废食绝不是高度文明的人类所应该做的,科研工作者们应当利用知识去正确的善用,管理,严格地负起责任,向大众做好科普宣传,避免这些有毒物质可能会带来的伤害。
注:音频及文中所说的中毒情况、剂量、以及解毒问题都因人而异,及时送医,谨遵医嘱最重要!
1.《化学会呼吸》,王耀著,2015,人民邮电出版社。
2.《钨舅舅:少年萨克斯的化学爱恋》,奥利弗·萨克斯著,2016,中信出版社。
3. 陈竽秀,氰苷,与我们如影随形的隐形毒物,环境生活。
4. 刘燕婷,雷红涛,钟青萍,河豚毒素的研究进展,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29.2.
5.陈冉,花生中黄曲霉毒素降解技术研究,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硕士论文。
6. 邱玲玲,宋 治,陈茹,急性铊中毒研究进展,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13.33.1
7.张海华,食用马铃薯引起龙葵素中毒20例分析,右江医学,2012.40.2.
8. 俞义樵,任天山,室内氡的来源和特性,重庆大学学报,1999.22.3.
9. 杜旭芹,郝凤桐,二氧化碳中毒研究进展,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10.23.4.
编辑:吉星
近期热门文章Top10
↓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 ↓
1. 电荷的本质是什么?
2. 中国数学竞赛史上最玩命的“赌徒”,用一个字换来五届IMO总分第一
3. 通往化学世界的地图
4. 快转给你的父母,告诉他们辐射的真相!| SciFM Vol.04
5. 关于银河系,竟然还有这样有趣的十个事实!
6. 胆小慎入→_→这或许是夏天你最讨厌的东西 | 线上科学日
7. 刷爆朋友圈的量子计算机,背后究竟蕴含怎样厉害的工作?
8. 中国古代数学只有一个关键字,你知道吗?
9. 甜咸之争放一放,粽子为啥长这样?
10. 可燃冰的自白:五万公里黑不倒 我为人类续一秒
点此查看以往全部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