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史事挖掘机
世界古代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包容万象  ·  盘点遭遇车祸去世的8位女明星,谁最让人惋惜? ·  21 小时前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  中古史荐读|荣新江:关于敦煌文献的“数字化”问题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史事挖掘机

【军事】常德血战历时60天,敌我两军在战后总结中如何看待对方?

史事挖掘机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5-29 21:34

正文

关注本平台后,每天为您挖掘8篇历史史事

常德会战之起因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壹度處於優勢地位。為徹底打敗中國,曾壹度制定“五號作戰”計劃——從西安、武漢攻入四川。但隨後因日軍在中途島等處遭遇慘敗,該計劃被迫取消。1943年,日軍大本營制定的“對華作戰指導計劃”是這樣的:


1、空中作戰,主要是“防止敵空襲帝國本土”,2、地面作戰,壹方面須抽調中國關內5—6個師團至其他戰場;另壹方面,爭取“打通京漢線南段”。壹


中國方面的戰略,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壹以貫之。概而言之就是:


“爭取與盟軍共同勝利”,“連續實施局部攻勢,使日軍不能抽兵南進,以減輕敵人對盟軍之壓力;同時派兵入緬,協助盟軍作戰,待獲得物資供應後,則斷行總反攻,殲滅入侵之敵,收復失土。”二


基於此種戰略,中國先後派了7個軍入滇,並於1943年10月,發起了反攻緬甸之役。


為應對緬甸戰事,防止更多中國軍隊入緬,日軍遂決定在原有計劃外,組織壹場“常德殲滅戰”。③

图注:参加常德会战的74军57师机枪阵地

之所以將戰場選擇在常德附近,是考慮到“東南可監視長沙、衡陽,西方可顧及四川東部,成為足以威脅重慶的戰略要沖”,且常德有“糧倉”之稱,是中國第六戰區的經濟中心。四


常德會戰是淞滬會戰、武漢會戰以來,中日雙方投入兵力最大的壹次會戰,有10余萬日軍、40余萬國軍參戰,時間從1943年11月—1944年1月,前後歷時60余天。其中余程萬率57師,堅守常德16天,則是整個會戰中最為慘烈的壹役。


日軍戰史稱:


“這次作戰總的來說是順利的,但在常德卻意外地遇到了敵人頑強抵抗,經過艱苦的戰鬥才予以攻占。”伍


中國方面則稱,日軍傷亡約2萬上下。此役是開羅會議後,中國獲得的第壹次大捷,國際輿論為之壹變:


“此戰役至少可使有關於中國軍隊力量薄弱及日軍可任意攻入中國內地之謊言宣告平息。”⑥


第六战区之检讨


第六戰區是常德會戰的主戰場,戰區對會戰有著細致的總結。


關於勝利的原因,第六戰區的報告特別強調了兩點。


其壹,敵情判斷準確。“敵情及其企圖始終明了,各部隊均肯爭捕俘虜,奪取文件,實為本會戰最大之進步”。如“44軍在薦祖溪擊斃敵重要軍官,獲得要圖與日記,即知敵3D、68D、116D集中之位置,並敵第壹期攻擊目標為宜都,第二期會師目標為常德。”


其二,中美空軍的支援得力。常德會戰中,“空軍保有大部制空權”,實現“自會戰開始至末期,空軍除受天候影響外,逐日均能照預定目標轟炸或掃射,確實保有大部制空權,迫敵不得不於黎明前及日沒後行動。且據各方報告,敵受我空軍之傷害頗大。”


同時,第六戰區還總結了此戰暴露的國軍20項劣點,其中有4項同無線電使用有關,當算是常德會戰中,國軍暴露中的最大問題。


通訊問題,是國軍作戰長期的兩難問題。壹方面,集團軍總部為與上級及友軍保持有線通訊,往往與前線部隊相距過遠,影響指揮。另壹方面,又不敢使用無線通訊,以縮短與前線的距離,因為無線通訊常常被敵收譯,“致我各部隊行動多被敵偵知”,“如162師、194師戰鬥中所發之要旨報告,18軍兩河口之位置及九戰區之追擊部署等,俱記載於所獲敵之文件中。”


此外,國軍主要劣點還包括:“構築據點工事時過於顧慮民間建築物,致工事位置不當,射界亦未能清掃”、“缺乏對敵傘兵之訓練”、“水雷不能發生作用,甲雷以不能十分發揚效果”、“未能爭取偽軍”、“損失武器過巨,彈藥亦未能節約與愛護”等。


有關日軍,第六戰區列有10項優點。


分別為:“敢放膽抽調兵力”、“能以少數兵力守備廣大正面”、“死守據點之精神特強,雖至全部殲滅亦不放棄、潰退”、“軍官戰術思想壹致,慣用包圍迂回、鉆隙滲透”、“慣用便衣隊襲擊我各級指揮部”、“修築公路力頗強”、“對於攻城及巷戰,能運用各種小戰法”、“偽裝良好,空中、地下均不易於發現”、“陸、空聯絡及炮兵協同均較良好”、“後方諸勤務頗良好,尤其遺棄傷兵頗少”。


日軍的劣點則有8點。


包括:“戰意低落、攻擊精神與企圖心均不如前之旺盛”、“無飛機及優勢之炮兵,每不敢放膽攻擊”、“戰術上頗多輕敵”、“後方過於空虛,不能確保已占要點與聯絡線”、“戰場上遺棄屍體較前眾多”、“無戰略預備隊,壹至戰局危急,無法挽救”、“夜間行動火炬燭天,企圖不能秘匿”、“兵員不足,編制缺額甚多”。七


從日軍的戰意、遺屍、兵員等方面來看,其戰鬥力與戰爭初期相比,有了明顯下降。這是由於太平洋戰爭以來,日軍在華精銳很多調往東南亞造成的。


蒋介石总结得失


在第四次南嶽軍事會議上,蔣介石也專門用壹天,檢討了國軍在常德會戰中的得失。


蔣首先談了各路援軍的問題:


“我為什麽要特別著重赴援部隊行動的快慢壹點呢?因為我們過去的會戰,都沒有這種大軍行動,晝夜赴援的戰況;以後我們……壹定常有遭遇這種戰況的可能。”

血战后的常德城内尽成瓦砾

蔣痛心地提到,有的援軍因為選擇道路失誤,而遭受損失,“這種血的教訓,希望大家以後要警心記取,特別註意改進才好。”


第二點,蔣談到犧牲軍官比例問題,指出壹支軍隊犧牲了很多軍官,並非是好事:


“要知道我們培植壹個中級官長,至少要五年以上的功夫,如果是不應犧牲而犧牲了,實在是無可補償的損失。”


常德會戰中,國軍的風紀問題,也是蔣介石關註的焦點。蔣說:


“我們根據各地紳耆民眾的報告,壹般部隊的軍風紀都不很好”,並舉了很多現實的例子。比如第10師“有連排長率領,強占民房,調戲婦女,翻箱倒篋,殺豬宰羊”;第3師壹部“見壹家只有數人在內,怪他不辦招待,其連長某,就火焚民房”;軍政部衛生第13大隊“此次轉運傷兵,沿途遺棄甚多,已經搶救下來的傷兵,亦往往兩三天不替他們換藥,不能盡到自己的職責”。


蔣介石著重評論了余程萬及57師的功過。蔣說:


“壹般中下級的官兵——尤其是已經犧牲了的將士——可以說已經盡到了他們守土衛國的責任,無愧為總理的信徒。不過後來到了最後的五分鐘,余程萬師長竟敢不奉命令,悄然退卻,以致全師的戰績與榮譽完全為之喪失。這是最可痛惜的壹件事。”


蔣介石當時壹再表示,要對余程萬施以軍法。


對於余程萬的守城功績,蔣介石是給予肯定的:


“余程萬此次率領全師,守衛常德,苦戰十余晝夜,使國軍的榮譽為之聲價十倍。這種戰績當然值得記取。”


但是余程萬犯下的兩個錯誤,讓蔣介石無法原諒。


其壹:


“他在守衛常德的期間,幾乎天天叫慌,總是說彈盡糧絕,要求趕快增援……這種無線電報,壹定是要被敵人偷譯的,敵人偷譯了這種電報,知道我們守城主官這種慌亂的情形,就可以斷定妳決不能死守到底,所以他們毫無忌憚的更要積極的來進攻,不肯罷手了。”


由於余程萬壹再表示自己無法堅守,使原本有意撤退的日軍加緊進攻,攻陷常德。


其二,堅守衡陽期間,57師陣亡了5000余人,可是:


“到了最後,我們作師長的竟不能實踐其與陣地共存亡的教訓,卒致決心動搖,單獨潛逃,這已經是不對了,何況後來新十壹師進城的時候,在城內還發現我們傷兵三百余人?這是被敵人入城以後殘殺所余的數目,可知當時遺留在城內的傷兵之數必多過幾倍是可斷言。妳看師長為了他個人的生命,不顧他所遺留的幾百幾千的呻吟待救的部下,我認為這是最不道德的壹個軍官!”⑧


最後,蔣如此總結常德會戰的意義:


“我們的抗戰,經過這整整五年的奮鬥犧牲,到今天已經進到了壹個新的轉折點——就是第二期抗戰已將結束,我軍向敵反攻決戰的階段——第三期抗戰開始的時候了。”


註釋

壹③四伍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昭和十七、八的中國派遣軍(下)》,中華書局1984年,第9、110、119頁;二蔣緯國:《抗日禦侮(第八卷),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第7頁;⑥朱清如:《常德會戰的戰略地位與作用》,《黃埔》2013年第6期;七《第六戰區常德會戰經驗教訓匯編》(1943年12月31日),《抗日戰爭湖南戰場史料4》,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0—66頁;⑧蔣介石:《第四次南嶽軍事會議訓詞(二)》,《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二十。



附文

日軍如何評價中國軍隊戰鬥力?


1943年末的常德會戰,關系中國抗戰前途甚巨。戰事膠著之際,正是蔣介石代表中國,以“四大國”身份,參加開羅會議之刻。前線成敗牽連國際視聽,故蔣“幾乎終日為常德戰況不明所困,繁慮無已”,壹再致電前線將領,“務希嚴督所部,與常城共存亡”。壹


因是之故,常德之役至為慘烈。戰事結束後,大公報記者“入城內各處視察,全城已成壹大修羅場,街道雖尚可辨識,然竟未見壹完整房屋……全城所餘者不及百分之壹二”。二至於具體犧牲,日軍傷亡過萬,國軍則付出傷亡6萬余眾之代價,其中軍官犧牲比例尤高,以致蔣在稍後的南嶽軍事會議上,特別提到“高級官長和中級官長(的)傷亡比例”,肯定其“大有進步”。


至於中下級軍官,傷亡雖多,惜其名姓,多已演沒不彰,惟查閱當日媒體報道,尚可見只鱗片爪。譬如,某師少校參謀鄭勛,在陣地動搖之際,“不顧危殆,率部逆襲”,自上午戰至傍晚,“於反復肉搏中壯烈殉職”。某師四十四團連長尹文弟,為策應正面攻擊,“自請充任敢死隊長……(率部)沖至敵寇指揮所”,血戰殉職。該團排長楊健龍、班長彭傳德,主動率部突擊,“沖入敵陣,血戰成仁”。③……1944年2月,蔣介石親命《掃蕩報》刊文《堅守常德八勇士》,表彰其在常德失陷後仍堅守不退,繼續遊擊直至城池被收復,則可謂對此役中下級軍官犧牲精神的最高肯定。四


略言之,常德之役國軍中下級軍官的犧牲精神,並非個案。自淞滬會戰始,因國軍士兵程度普遍不佳(客觀教育水平所致),壹線戰鬥,對中下級軍官的臨陣指揮依賴程度極高,故犧牲也極大——此役,約半數參戰中下級軍官犧牲,占10年抗戰準備所訓練軍官總數的十分之壹強。另據軍委會軍政部統計,抗戰爆發時,國軍中下級軍官(上校至少尉),共13.4萬人。戰時傷亡慘烈,每年須補充中下級軍官4.5萬人。犧牲速度如此之快,以致於正規的軍校教育,已完全不能滿足戰爭需求,及至1943年,正式軍校出身的軍官,已僅剩37587人,只占到全部中下級軍官的27%左右,余者全部來自行伍提拔及各種速成培訓班。伍

日军炮火下的常德,全城已成瓦砾

換言之,抗戰期間,國軍的戰鬥力,主要依賴於中下級軍官的犧牲精神。1944年8月,蔣曾在軍委會整軍會議上,引用蘇聯軍事顧問的意見,明確表達對中下級軍官的認可與對高級軍官的不滿:


“中國軍隊現在營以下的動作,大體可以說是很註意了。但團以上到軍師為止,各級司令部的業務極不健全。圖上作業與沙盤教育可以說完全沒有,指揮所與參謀業務的演習,更是完全忽略,所以中國軍隊壹到作戰就莫名其妙。既沒有具體的作業計劃,也沒有完備的作戰命令……團以上司令部的人員,很多不是正式軍官,而多是主官的私人。往往很重要的職務,交給壹些落伍的軍官或不習軍事的文人來擔任。”⑥


第四次南嶽軍事會議,專為總結常德會戰的經驗與教訓。期間,蔣通過談話、觀察,對參戰的中、高級將領多有評估。對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蔣的評語是“進步甚多,可喜”;對第五十八師師長張靈甫,則盛贊“此次又得將才矣!”此中的程度區別,頗堪玩味。


值得壹提的是,常德之役,國軍曾繳獲相當數量的日軍文件,其中即頗多涉及到對國軍戰鬥力的評估。這些文件,對今人了解國軍戰力,頗具參考價值。譬如,日軍認為,“支那軍雖多年退敗,且……國際援助路線被我遮斷,但因抗日教育之徹底,及銳意整訓之成效……其戰力亦不容輕視”。其文件還將“支那軍”區分為三大部分,分別評價如下:


“(甲)中央軍(直系軍):素質訓練裝備均優,但如敗退時,其戰力亦甚低落。(乙)地方軍(旁系軍雜軍):素質低劣,無堅強戰意,作戰時逃亡歸順之事特多。(丙)共產軍:長於遊擊戰,專心註力於中國之赤化,利用民眾,潛行戰鬥,諜報謀略等工作,未可忽視。”七

常德会战中缴获的日军文件,第六战区1943年12月编订出版


和蔣介石的看法大略壹致,日軍同樣認為,中下級軍官,乃國軍戰鬥力的核心——“支那軍……幹部多為軍官學校出身,抗日意識旺盛”,“如失幹部,戰鬥意誌即消失,故特須註意阻擊其幹部。”


日軍還特別提到,對由國軍中下級軍官組成的督戰隊(在戰場上監督士兵,以防逃逸,有權就地處槍決逃亡、退縮的士兵),“須首先予以壓制”,理由是“敵正面之防禦,戰鬥力甚強,或(因)背後有督戰隊,或因地形上無退路時,均必頑強抵抗。”⑧此外,岡村寧次也曾對何應欽言及,“中國兵負於日軍,系由於各高級將領之研究不夠”。⑨⑩


今人對在抗戰中犧牲的國、共高級將領,大多耳熟能詳;至於中下級軍官,則往往面目模糊,惜哉。

史事挖掘机


长按下面二维码2识别就能关注本平台


关注本平台后每天为您挖掘8篇历史史事


注释

①蒋介石日记,1943年12月3日。②大公报,《常德一片瓦砾》,1943年12月25日。③中央日报,《常德战役英雄别录》,1944年1月23日。中央日报,《常德战役英雄续录》,1944年1月25日。④这八名勇士,尚有姓名可考者有四:吴炳南(班长)、周善福(班长)、哲文斌(班长)、邝尚武(上等兵)。见:扫荡报,《坚守常德八勇士》,1943年12月31日。⑤(台)何应钦,《何上将抗战期间军事报告》,下册,P562。⑥(台)蒋中正,《整军训词》,收录于《蒋总统思想言论集》第18卷,P208。⑦第六战区参谋处/编:《第六战区常德会战获敌文件汇编》,1943.12.23,P01。⑧同上,P02-05。⑨(台)何应钦:《冈村宁次将军会谈记》,收录于《何应饮将军讲词选辑》,P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