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最新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江南晚报  ·  热搜第一!海底捞紧急回应 ·  昨天  
人民日报  ·  微信紧急公告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为什么美国总是阻挠中国的海外并购?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公众号  · 社会  · 2016-12-02 19:42

正文

本月,福建宏芯收购德国爱思强(Aixtron)并购案又亮红灯。爱思强近日宣布,负责外资审查的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告知该公司,中国福建宏芯基金收购爱思强涉及美国安全,要求爱思强放弃交易。CFIUS将决定权交由总统奥巴马,同时建议奥巴马不要批准。



话说,凭啥美国在德企出售上有话语权?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说,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由包括国防部、财政部等多个政府部门代表组成,包括美国中情局。该委员会不仅干预收购美国企业,也干预在美国有业务的外国企业。有媒体称,美方阻止中资收购爱思强,是因为爱思强最大的竞争对手是美国的科锐公司(Cree)。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遭遇监管约束与日俱增,频频受挫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诚然,和“走出去”的初期相比,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越来越呈现出战略资源控制、高端技术与品牌收购的特征,且涉及金额愈来愈庞大。


全球经济复苏缓慢,西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而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反全球化的浪潮会不断高涨。虽然这些中国企业并购完全没有涉及到东道国关键、核心技术,自然也谈不上所谓的威胁,但却为相关国家强化对本土资源、技术、品牌的保护以及维护本国经济与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的借口,于是强化监管审查、增设投资壁垒的行为接踵而至。


 

树大招风引警惕


据汤森路透的统计结果,去年中国企业发起了579起海外并购,海外并购数量首次超过了海外企业实施的中国企业并购。今年前三季度,在全球并购交易额滑落至3年来最低水平时,同期中国企业共实施的海外并购项目同比增长68%,远超去年全年并购金额。不仅如此,中国企业在全球并购市场的占比提升到30%,且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国外购买股本最大的国家。



根据规定,当外资控制对欧美国家技术、国防构成威胁,或者影响其国家安全、公共利益,或威胁其民族品牌、造成垄断,或造成环境破坏时,都会对其严格限制。


中资海外并购浪潮去势汹汹,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凌厉铿锵的圈地脚步引起东道国政府的敏感性关注,明晃晃的监管之剑落到中国企业头上再正常不过,要不怎么解释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监管并购投资的官方部门,会将中国投资者主导的交易作为最重要的审查目标?



也正因如此,使中资很难收购到在行业内技术上和商业上处于优势地位的高科技公司。


以“国家安全”为名 欧美政府“暗手”如影随形


讲真,阻挡中资海外并购,欧美国家私心不少,当无法与人言时,一个“威胁国家安全”的理由足以将中国企业拒之门外——


三安光电收购德国照明巨头欧司朗子公司朗德万斯的收购案,这个案子与福建宏芯收购德国爱思强案几乎同时被叫停,这两个案子均受到来自德国高层官员阻挠;



今年8月,澳大利亚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了中国国有的国家电网公司和香港公司长江基建买下该国最大配电网络76亿美元控股股权;



今年1月下旬,美国外商投资委员会“该项技术可能被用于军事目的”为由,否决了中国投资者以29亿收购飞利浦LED元件厂Lumileds的提议,表面理由如上,但更多的还是出于打压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保持美国科技公司技术优势方面的考量;



据参考消息网,今年初,飞兆半导体(Fairchild Semiconductor)拒绝了华润集团和清芯华创发出的26亿美元的收购要约,原因是担心会受到美国监管机构的阻挠;


据FT中文网消息,私人股权集团黑石放弃了把加州圣迭戈地标性的科罗纳多酒店(Hotel del Coronado)以大约10亿美元出售给中国安邦保险的计划,这是因为该酒店靠近一个敏感的美国海军基地;


更早的2011年,华为接到CFIUS通知,CFIUS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建议“撤销对三叶公司的交易”。在美国方面巨大的压力之下,华为公司最终不得不选择了放弃。 



中资海外并购受挫,

尤以美国用偏见、阴谋论“搅局”最甚


说到对中国资本严防死守,美国最甚。在其以反垄断、国家安全为由拒绝中资收购的背后,一直都有“中国威胁论”作祟,这不是假想,而是事实。

在收购飞利浦LED元件厂Lumileds案中,《纽约时报》曾刊登题为《美国对中国芯片雄心的担忧与日俱增》的文章,影射美国对中国军事力量和科技产业的警惕。

在中资收购爱思强案中,爱思强最大股东Argonaut资本公司CEO将收购遇阻的真实原因归结为政治因素,甚至称德国经济部官员为“受美国资本操纵的傀儡”。该公司在其公告中指出,“收购可能让北京获得用于军事目的芯片生产技术”完全是一种阴谋论式的论调,爱思强的产品从未与军事工业有过直接联系,也没有员工参与美国政府的研究。



除此之外,参与海外并购的中国国企也遭到来自西方世界的“偏见”。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美跨国企业、银行不断衰落,与之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国有企业、银行,他们适应了危机冲击并呈现出蓬勃发展,被欧美国家视为“威胁”,他们认为中企背后获得了政府支持和补贴,类似的收购案“不正当、不公平”。


早在2011年5月中美战略会谈前夕,美国商会领导人就宣称中国国有企业才是美国的“最大威胁”。他们认为,中国国企在电动轿车、清洁能源和高速铁路等一系列领域的扩张,以及中国政府一系列扶持国企的政策,对美国的跨国企业构成了严重市场竞争压力。


2012年的瑞士达沃斯论坛上,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公开说:“中国的国家资本主义及其补贴和扭曲对中国的贸易伙伴们非常有害。”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希拉里也表示,美国希望全球商务领域能够实现“竞争中立”,而这主要针对的就是中国。


偏见与敌视

都不会动摇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决心


一直以来,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稳定的道路不动摇,到今天,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未来的增长更需要全球性资源的配合、供给。


尽管资源配置的主体属性一定会引来一些霸权国家的遏制,依然会导致一些欧美国家以针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国家安全”、“反垄断”、“竞争中立”为由的偏见,对中资在全球范围内的并购收购进行打压,但这些借口都不会动摇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决心。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企业除了“买买买”,还将通过加强自主研发,实现自身产业转型升级。在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跨越的过程中,中国将与东道国一同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发展机会,将活力传递给世界,将梦想带向远方。


作者:刘曦文 周文超

综合来源:央视财经频道、新浪财经、FT中文网、金羊网、澎湃新闻、今日分析、21世纪经济报(广州)、和讯网、网易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