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 , 皆为利往
挂羊头卖狗肉
是历来商人营销的重点
关爱人类发展的转基因斗士小崔这几天再一次走进了人们视野,不过这次,他不再义愤填膺地去“关爱国民的生命安全”。 作为商人小崔,他这次比较愤怒的是自己卖东西太贵让大家无法接受。 相比于国民生命和转基因的危害,这次他大概比较关心利润。
崔永元旗下“璞谷塘商城”仅上架 36 种商品,但是它们的共同点倒是非常一致,价格昂贵。这些商品挂着其他食品销售平台或者图库网站的图片,卖着莫名其妙的至少高于同类商品 5倍的价格。
从之前花了三四年时间与转基因不懈斗争造势到如今成功推出非转基因产品的漫长过程中,我不得不佩服小崔的耐心。作为一个商人,他不仅有耐心,而且还掌握了营销的关键,那就是 挂羊头卖狗肉 。国民生命安全这等高尚的理由为他的营销做足了前戏,但最终还是走向了向消费者提现的道路。
消费者
从来都不是消费的主导者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 皆为利往。这是早在西汉就被司马迁说破的营销实质。全天下的商人们无不逐利而行,即便他们挂着甜美的微笑,说着“顾客是上帝”,看似为消费者体贴入微地服务。消费者看似作为纷繁消费品的选择者和主导者,但实际上决定一个成功营销的关键因素从来的都不在消费者那里。我们不妨来看看欧美国家最为成功的消费品之一,糖 。
从17世纪 50 年代开始,蔗糖就成为了英国消费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成分。延续至今,甚至成为英美国家的一种饮食象征。 正如下午茶文化成为了英国的象征,在茶里加糖也是必不可少的刚性需求。美国人也以快餐食品中的高糖闻名于世, 即使造就了最高肥胖率的国民,美国人还是从未放弃对糖的热爱,对于糖的消费成为了必需。
消费者几乎是不加选择的投向了糖的甜蜜中去,二战中作为士兵必备的饮品可口可乐,到现在成为大部分少年最为喜爱的碳酸饮料,可谓是一项最为成功的产品了。
2014 年,即将成为人父的 Damon Gameau 为了对即将出生的孩子的未来健康负责,自导自演了纪录片《一部关于糖的电影》,片中他通过亲身试验,与科学家探讨,以及实地调研采访,探究现代高糖生活习惯对于人的健康影响。
试验中主角严格把控自己的卡路里摄入量,每天将食物换算成等量的糖,因此在试验期间的两个月里,他每天都只吃40茶匙的含糖食物。听上去无比惊恐的 40 茶匙,其实就是大部分美国人(导演本人来自澳大利亚)的正常摄入量。 据调查研究显示,一个普通美国成年人每年要吃下 150 磅糖(约 136 斤),而且这糖的来源也大都是人们常见的“健康食品”,类似麦片、低脂酸奶等等。
随着实验的进行,他整个人容易变得喜怒无常,情绪波动都变得很大,身体状态不好。健康指标的数据展示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 虽然 Damon 没吃垃圾食品,摄入的卡路里总数也跟之前相同,但所摄取的糖分却转化成了脂肪使得他的体重增长了 8.5kg ,甚至还出现了轻度的脂肪肝疾病。
电影中有一个因为过度偏好碳酸饮料而导致26颗牙齿都需要换掉的小朋友痛苦到不敢面对牙医,但是在艰难的手术过后还是表示自己将来会继续选择碳酸饮料。
这种甚至对糖消费至死的执念的消费,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导消费习惯
正如导演探讨的一样,当前主流社会更多的把脂肪与肥胖关联到一起,而没有指出糖对肥胖的影响,几乎没有什么研究机构去探索糖的危害。 在越来越胖的社会里,对糖的消费却从未止步。 可口可乐自创建伊始,毫无悬念的成为美国甚至是世界消费的巨头。那么,这样一个资本巨头,怎么会让自己的产品成为被健康机构讨伐的对象?随着影片的深入,导演看到,在有关美国人饮食习惯与肥胖的一些研究报告中,指出糖与肥胖无关的相关研究机构实际上有不少获得了可口可乐公司的赞助。
尽管实验没有严格的平行对照组,它指出的消费背后的力量却值得引起关注。作为主体的消费者所看到的是自己选择的甜蜜与美好的消费品,但背后的力量却是独立于他们的选择之外。 消费者的消费实际上是受制于其他力量的, 这些力量重塑着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穿上无数华丽的外套,包裹的事实,却是简单的资本利益,而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
资本告诉我们甜味是人类第一种感知的味道,因此是人类最喜欢的味道。每一种文明伴着河流而发生,随着河流出现的是作为人类主食的碳水化合物,就是糖类,所以人类的天性就是要消费大量的糖。那么为什么是蔗糖而不是乳糖,不是果糖,就是工业生产最为关键的原料,蔗糖呢?可见这些都不是我们选择糖类的决定性因素, 让糖类成为当下消费必需的,是资本。
因为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力量。
重商主义社会
军事政治力量打造消费
如果你认为让消费变得不那么单纯只是现代社会的事情,那就大错特错。
面对17世纪刚刚在英国兴起的蔗糖贸易,乔赛亚·蔡尔德爵士曾有名言:“ 针对殖民地和种植园,假如没有严格的限制,那势必会使宗主国受损,国王陛下如果乐意,可以把对砂糖的所有课税取消,这样糖就会完全成为一种英国货,其程度胜于鲱鱼是一种荷兰货。 ”那是英国殖民地发展的初级阶段。
英国的殖民地大都分布在赤道附近,而赤道附近最为适合生长的作物之一,就是甘蔗。与种植甘蔗对应的初级工作是甘蔗的初加工,就是把甘蔗榨汁。这一劳动需要巨大的劳动力,因为甘蔗在刚砍伐下来之后就要立刻榨汁,防止变干,而刚榨出来的汁也要立刻熬煮防止变质。这一整套的流程需要不停歇的进行,因此是殖民地种植园经济发展的起因之一。
而这样的经济给宗主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因为在尚未挖掘殖民地的蔗糖种植之前,糖是作为奢侈品和药物存于欧洲大陆的。 为了宗主国的利益发展的关于蔗糖的消费,无论手段是奴隶制还是无条件的经济管制,即便是动用军事力量,也不足为奇。
17世纪开始,英国高举重商主义旗帜,在海外殖民地迅速掠夺资本,塑造帝国实力。消费者看到的是蔗糖从价格高昂只服务于贵族阶级的装饰品和药品慢慢走入寻常百姓家,也竞相消费,而英国人也终于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蔗糖消费者。
让这种消费成为必需并不容易。创造消费场景,培养消费习惯,创造消费需求,听上去正是当下所有电商高举的旗帜。
但其实这些套路亘古至今从未变过。德弗里斯说:“ 我们相信 17 世纪的商人和制造业主们,他们拥有的更多的是想象力革命性,而不是财富——他们通过行动创造出一个与扩大化需求相适应的社会秩序。 ”
营销
并非推动消费的核心
所以使英国人成为sweet tooth(译作甜牙,意为嗜好糖的人)不是因为人类天性对甜味的嗜好(很显然甜味食品并不只蔗糖一种),不是因为低等级者效仿高等级者,也不是因为人类天性以符号作为语言,从而把包括吃在内的所有事物赋予意义(甜蜜,幸福)。
并不是创造象征和赋予意义的过程让英国人得到了糖,真正让英国人得到糖的是政治的、军事的力量的担保,这些担保工作的组织是普通民众难以想象的。
这就是《甜与权力》的作者西敏司在书中提出的观点。 蔗糖消费在英国发展史,是一个裹挟着文化,社会性问题和政治经济问题的发展史,这也是英国以及其殖民地的一段民族志。 这个看似错综复杂的过程,其实质推动力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却非常明白,不是消费者本身,同样也不是商人们宣传给消费者的营销口号和商品披上的美丽外衣。而是军事、政治和资本。
现代人在营销的创意方面自然不会输给前辈们。资本家们当年拿甜蜜作为营销和宣传打造了惊人的糖的消费习惯,当今的商人们也竭尽脑汁在吸引客户。
他们有的在尽力挖掘消费场景,有的声称提供给消费者私人的独特消费体验,有的甚至拿情怀说事儿。隔壁卖手机的老罗在卖锤子手机最初的时候反复提及 工匠精神 ,在当时就是众多潜心做手机的纯技术厂商所不曾考虑的问题。
这种情怀杀几乎是瞄准不少锤粉的内心,让他们坚信具有“工匠精神”的老罗可以造出“东半球最好的手机”。
这种情怀感的打造对于老师出身的老罗轻而易举,极为擅长讲故事和抓住消费者的痛点就是他的卖点。 他在接受采访时也承认,反复提及的“工匠精神”就是情怀营销,核心是讲一个故事,打动人心,引起共鸣。
然而卖东西的人终究还是要拿出东西来卖,正如糖在营销噱头之外,有着强有力的资本和军政力量的支持才得以成功。挂着情怀卖手机也要面对用户对手机质量的检验。
在锤子科技之前的两代旗舰机里,除去还说得过去的ROM之外,手机并无可圈可点之处,特别是与同行业的华为的技术和小米的黑科技相比。锤子 T2 连一般旗舰机的指纹识别和 4G都不支持,简单的在操作页面增加系统语言所在国家的国旗也不过是绣花鞋而已。 市场的选择也说明了一切,锤子手机最终还是亏得一塌糊涂。
这次的小崔挂着“非转基因”的羊头卖食品,能够支持商品撑下去的关键力量自然是产品质量。然而,在转基因原本就是一个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命题之时,这“非转基因食品”噱头过高的溢价显然是达不到他的目的。
前一段时间腰疼了半个月,找了个浴室蒸桑拿。模模糊糊听到外面在训话: 你们都要思考一下,你们的加钟率多少,复钟率是多少,客户满意率是多少,有没有做过分析,是哪里出了问题,数据是干什么用的,就是做这个的。为什么别的技师那么受欢迎,你不行?是手法不行?还是按的客人不舒服?还是笑得不够甜?发现问题,还要改进问题。
你看,所有行业都不好干,连技师都知道要弄个大数据做包装,还不能让人家谈点情怀?
文章转载自霍老爷(ddz_233)
本期小编:小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