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学温故社
知幽渺之理而收显著之效:从实验到理论,探索催化反应隐藏的信息与机理,打开催化过程“黑匣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科学温故社

【解读】Carbon Future:氧化物负载碳化钼经逆水煤气变换实现二氧化碳到C1产物的增值

科学温故社  · 公众号  ·  · 2024-05-17 14:3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近日,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杨宏教授课题组 在期刊 Carbon Future 上发表题为“ Valorization of carbon dioxide into C1 product via reverse water gas shift reaction using oxide-supported molybdenum carbides ”的研究报告。该工作合成了纳米尺度的碳化钼颗粒,并比较了不同氧化物(MO X ,M=Al, Ce, Mg, Si)用作催化剂载体时对碳化钼合成、逆水煤气变换反应催化活性,以及整体催化剂稳定性的影响。与文献数值相比,以无定形二氧化硅为载体的催化剂(β-Mo 2 C/SiO 2 )展现出优越的质量活性,分别在400 °C 和600 °C达到了372 μmol CO 2 ·g Mo 2 C -1 ·s -1 和 1109 μmol CO 2 ·g Mo 2 C -1 ·s -1 的二氧化碳转化率;其选择性(CO)和催化稳定性相较于其他氧化物也得到提升。无定形二氧化硅的表面晶格缺陷、高比表面积,以及逆水煤气变换反应过程中的低氢气/二氧化碳投料比(H 2 :CO 2 ),被认为是本工作中实现CO 2 高效率转化的几大关键要素。


课题背景

Background

大气二氧化碳(CO 2 )浓度的上升与全球变暖以及海洋酸化等环境问题紧密相关。将CO 2 转化为一氧化碳(CO)或其他含有一个碳原子的有机产物(C1),则是有效利用这种丰富且相对廉价的碳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当前从CO 2 到CO的转化主要依靠在逆水煤气变换(reverse water gas shift, RWGS)中使用贵金属催化剂或者铜基纳米催化剂来实现。因为与铂系金属之间存在着外层电子结构相似性,过渡金属碳化物有望成为传统催化剂的廉价替代,其中β相碳化钼(β-Mo 2 C)以其优越的热稳定性和高催化活性,在电催化析氢、热催化加氢等反应中均有所应用。而制备纳米碳化钼颗粒并选择合适的氧化物作为催化剂载体,不仅可以影响催化选择性,还可以进一步影响催化剂的使用寿命。这二者正是目前RWGS走向工业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图文导读

Research Summary

要点一:本工作使用渗碳作用(carburization)制备碳化钼纳米颗粒。 在甲烷/氢气的混合气体气氛中,浸渍过钼盐的不同氧化物载体被加热至设定温度。纳米β-Mo 2 C颗粒的形成温度受到催化剂载体的影响。其中,使用无定形二氧化硅可以在600 °C便获得纯相产物(图1)。碳化钼所对应的晶格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清晰可见,其颗粒粒径约为4.7±1.3 nm(图2)。相比之下,使用二氧化铈或者氧化镁的前驱体在800 °C时才能生成纯相β-Mo 2 C(图3)。研究发现,当二氧化铈被用作催化剂载体时,合成的中间产物为钼的无定形相(650 °C),而二氧化硅前驱体则采用从MoO 3 到MoO 2 的转化路径。这个差异或许是负载在不同氧化剂上的β-Mo 2 C在不同温度下形成的原因。

图1. (左一) 不同温度下所合成的β-Mo 2 C/SiO 2 的X射线衍射图; 图2. (右)不同放大倍率下β-Mo 2 C/SiO 2 的透射电子显微镜成像; 图3. (左二)使用其他氧化物载体(二氧化铈与氧化镁)并分别在650 °C和800 °C反应所得到产物X射线衍射图

要点二:所获得的碳化钼纳米催化剂相比于商业碳化钼有着更强的催化活性(图4)。 其在在400 °C达到了372 μmol CO 2 ·g Mo 2 C -1 ·s -1 的二氧化碳转化率,是同等条件下商业碳化钼的8倍。通过Arrhenius图的分析可以得到两种催化剂的反应活化能分别为71和76 kJ/mol。较小的活化能差异(5 kJ/mol)意味着所得到的纳米催化剂的性能提升主要来源于活性位点数目的增加。纳米催化剂β-Mo 2 C/SiO 2 在连续催化试验中亦展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其质量催化活性在600 °C能够保持至少10个小时;催化反应前后的X射线衍射图谱的相似性也证明了该催化剂的结构稳定性(图5)。

图4. β-Mo 2 C /SiO 2 催化剂在RWGS中的催化活性表征:(a)不同钼含量的催化剂和(b)商业β-Mo 2 C与二氧化碳转化率以及催化温度的关系;(c)在400 °C时一氧化碳的产率;(d)Arrhenius图


图5. (a)二氧化碳转化率随催化运行时间的变化曲线;(b)催化反应前后的催化剂X射线衍射图对比

要点三:除了显著降低碳化钼的合成温度,无定形二氧化硅用作催化剂载体时还对催化过程产生积极作用(图6) 。相比于二氧化铈和氧化镁,负载在无定形二氧化硅上的β-Mo 2 C有着更高的二氧化碳转化率,而三者的一氧化碳选择性均保持在>99%。

图6. 使用不同氧化物作载体的催化剂的(a)二氧化碳转化率和(b)一氧化碳选择性(钼含量为25%)



文章信息:

Andrew N. Kuhn, Rachel C. Park, Siying Yu, Di Gao, Cheng Zhang, Yuanhui Zhang, Hong Yang*,Valorization of carbon dioxide into C1 product via reverse water gas shift reaction using oxide-supported molybdenum carbides. Carbon Future, 2024, 1 , 9200011

https://doi.org/10.26599/CF.2024.9200011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作者简介

Authors

Andrew N. Kuhn,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博士研究生(已毕业)。先前曾于2015年获得普渡大学化学工程学士学位。他在伊利诺伊大学攻读博士期间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的性能以及在催化中应用的研究。现就职于弗吉尼亚联邦大学。


杨宏,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化学工程的Alkire讲席教授。1989年获得清华大学学位,1994年获得维多利亚大学硕士学位,1998年在多伦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哈佛大学进行了博士后研究。他在罗切斯特大学从教十年成为终身正教授,在2012年加入UIUC。杨博士获得过加拿大NSERC博士奖,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CAREER奖,并当选为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AAS)会士。杨博士是 《Science Advances》的副主编的纳米专栏编辑,并在多个编辑委员会任职,包括,《化学工程最新评论》,《今日纳米》,《ChemNanoMat》,和《能源前沿》。他的研究兴趣包括纳米晶体的形成,催化,电催化以及纳米材料在能源和可持续性领域的应用,包括低铂和非铂氧还原电催化剂的开发,电解水复杂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和性能,催化材料制备及其在二氧化碳和生物质燃油升级方面的利用。


科学温故QQ群—科研爱好者集中地!(不定期发布讲座通知,分享录制视频)
微信群(学术交流/电催化/光催化/理论计算 /资源共享/文献互助 群;C1化学/生物质/单原子/多孔材料分舵) ,小编微信:hao-xinghua或alicezhaovip,备注“姓名-单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