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一篇写道荷兰人从葡萄牙人手中取得了远东贸易的主导权,成为新一代海上霸主。但谁又曾想在欧洲,新兴海权的斗争早就开始,英国觊觎荷兰已久,而荷兰也很快丧失了霸主地位。
然而此中存在三大疑点待我们来回答:为什么英国会与荷兰发生冲突(在他们一开始帮助荷兰抗击西班牙统治的情况下)?为什么荷兰会在和英国的斗争中节节败退? 最吊诡的是,为什么荷兰人在成为英格兰统治者(光荣革命)的情形下丧失了霸权?本篇为大家一一道来。
(图为德瑞克和伊丽莎白一世)
首先,关于英国和荷兰的冲突因何而起,必须提及一位伟大的君主——伊丽莎白一世。在她掌权期间,英荷联盟原本就是为了冲击西班牙哈布斯堡统治者霸权而存在的。与此同时,维多利亚一直抓紧军事斗争准备,而其中最主要的贡献就是建立一支强悍、霸道的海军。标志性事件便是1587年弗兰西斯·德瑞克身为海盗头子突袭了卡迪兹港,堪称16世纪的“偷袭珍珠港”。该事件导致西班牙海军主力被毁,更重要的是劫掠了西班牙前往远东贸易的商船,从而获得前往远东的重要情报。这一胜利不仅中断了西班牙舰队北上进攻英国舰队的计划,同时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成立提供了大量情报。
(英西1604年签署合约,从而结束军事对抗)
然而,英国的崛起并非一帆风顺;1604年英西缔结合约,但随之而来的结果就是英国海军经费一直紧张,再加之1603年伊丽莎白女皇去世,导致英国尚未打造一个军事商业联合体。逐渐当“荷兰模式”成为一种快速致富的方法后,英国举国上下也开始思索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强国之路。1631年,查理一世曾与旧敌西班牙缔结密约,企图动摇荷兰的海上霸权,但碍于与荷兰统治者奥兰治亲王的关系,查理一世的做法一直比较小心,也因此没有什么大的起色。有趣的是,1648年西班牙统治者与荷兰共和国缔结明斯特合约,正式确立荷兰独立,但反而导致共和国议会与荷兰省督(stadholder)高度对立——因为军事斗争结束,议会想将财权回收,反而导致与领主反目的局面。与此同时,英国国会因反对查理一世父子统治展开内战,克伦威尔成为执政官后,提出和荷兰一同“开发”拉丁美洲的想法遭到支持斯图亚特王朝的荷兰奥兰治家族的抵制,使得英荷走向对抗之路。
(荷兰人庆祝明斯特合约缔结,却没想到是灾祸的开始)
1651年,克伦威尔领导的议会通过《航海法案》,法案支持“UK first”, 即英国本土航海执行垄断,政策包括:只有英国或其殖民地所拥有、制造的船只可以运装英国殖民地的货物;政府指定某些殖民地产品只准许贩运到英国本土或其他英国殖民地等。尽管该法案并未伤及荷兰利益(因为英国占其贸易比重较低),但却成了英国军船、商船劫掠荷兰商船的法理依据。在零星的擦枪走火之后,英荷双方在泰晤士出海口以东三十公里的Kentish Knock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海战,结果以英军大胜告终。随后在1653年,荷兰人却在Leghorn战役中大败了英军,实际控制英吉利海峡和地中海。此后双方在不断的军事摩擦中选择在1654年鸣金收兵,签订西敏寺条约,但也暗中规定“隐居条款”,即威廉三世(查理二世的外甥)不能继任荷兰省督。而荷兰共和国的代表则和乐意和当时英格兰共和国的代表签订该条约,皆因不想让荷兰成为王国以及担忧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隐居条款原稿)
但所有担忧最终落空,查理二世于1660年复辟,而他想促使其外甥重新成为荷兰省督,便开始疯狂地攻击荷兰商船,终于导致荷兰共和国政府忍无可忍,于1665年重新与英国开战。其中一开始英国在不少战场占得先机,包括占领了当时荷兰在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即今日纽约)。荷兰将领德·鲁伊特“白衣渡江”,沿泰晤士河顺流而上,竟然在英国本土摧毁大量皇家海军船只,史称“梅德韦河海袭”。遭此大败,再加上此前伦敦大火,英国人不得不与荷兰缔结合约,也是英国人最狼狈的一场惨败之一。
(梅德韦河海袭)
但此时荷兰的敌人不仅是英国人,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早视荷兰人为眼中钉,不同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新教对天主教)以及在商业利益上的分歧使得法国人举兵于1672年由陆路进犯荷兰,同时英国也协同策应由海陆攻击荷兰,可谓“双鬼拍门”,荷兰人史称“灾难年(rampjaar)”。荷兰自诩为欧洲最强堡垒的城堡,在法国天才将领德·沃邦的新型攻城术的攻击下,竟毫无还手之力,七个省居然丢了五个,几乎亡国。在此危难之时,荷兰人重新推举威廉三世担任省督,与西班牙、奥地利等国结盟,如乐毅一般收复大量国土。然而尽管荷兰人收复失地,但法国依然取得了大量土地和掌握欧洲政治的钥匙,他要挟荷兰国会,并成功于1678年签署奈梅亨协定,在使荷兰人满足降低关税的条件下,控制了原本属于荷兰盟国的大量土地,从而进一步使得法国成为欧洲大陆的新兴霸主。此一战,英国人可谓任何便宜都没占着,海军方面不断失利使得英国国会要求查理二世退出战争,在王位继承人方面,威廉三世又与玛丽公主结婚,从而使之拥有继承英国皇位之可能。
1688年果不出所料,英国新教国会推翻旧教詹姆斯二世,立玛丽为女王,与其丈夫威廉三世共同掌权,当然英国国会推出权利法案后,威廉三世成为虚君,但其影响依旧不小——其成为英国国君不足一年,便使英国卷入“大同盟战争”。原来此前的查理二世与路易十四一直交好,但威廉与太阳王有夺土之恨,怎可轻易让路易十四在欧洲大陆称王称霸?其中最重要的海军战役莫过于1692年的拉和岬海战,英荷联军于法国本土将其新兴海军摧毁,从而巩固了“双方”的海上霸主地位。而荷兰海军又在1694年于印度摧毁法国东印度公司据点,使得法国在远东贸易上拿到实控的想法落空。
(荷兰人当上了英国国王)
你也许已经料到为什么荷兰人在成为英国国王后,最终却将霸权拱手相让。因为威廉三世发现英国是更好实现其家族霸业之处。而荷兰精英也认为,英国是更好的“避风港”,避免于强大的陆权文明法国形成正面冲突,于是荷兰海军的精锐开始逐渐成为英国海军成员,荷兰海军的建制也大幅缩水,直至英荷第四次战争爆发,英荷实力对比早已发生变化。1702年威廉三世去世,其膝下无子,而在英国则由其外甥女安妮接任女王,但在荷兰省督位置上却一直空缺四十多年之久,这一空缺使得荷兰内耗严重,民生凋敝,国民财富毫无增长。此时的英国已非当时的新兴国家,其海军之实力远在荷兰之上。而早在1713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各方势力各自瓜分,英国在北美取得法方部分殖民地占得先机,而荷兰根本无力在谈判桌上成为一方诸侯了在18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荷兰在欧洲战事上一直选择中立,并不偏向英国或法国,但却在北美殖民地独立问题上偷偷支持当地兴起的大陆军,引起英国的警觉。直至1780年,英国才以资助反政府势力为由,开始对荷兰霸权的最后一击——他们兵不血刃地压制了荷兰本土的港口,并如手术刀般一个个占领荷兰的海外属地。而此时曾不可一世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却居然需要荷兰军队来保护,其结果也可想而知。从此,英国在远东贸易中,拥有与荷兰平起平坐之机会,其占领的印度港口也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重要据点。
荷兰或许是因为军事实力孱弱而终究失去霸权,但失去军事霸权的根源还在于其国内经济凋敝之故。荷兰因远东贸易而发家立国,取得大量的财富,财富使得荷兰打造了一支无人能与之争锋的现代海军,从而在贸易战中占得了军事主动。然而1670年后,欧洲出现通货紧缩——由于物产极度丰富,导致价格缩水,而荷兰人薪酬始终偏高,终致荷兰失去国际竞争力。17世纪中叶后,法国、俄国和普鲁士地区先后执行了保护主义政策,也使得荷兰的贸易总额出现下滑。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阿姆斯特丹的投资者不再认为本国的投资拥有任何吸引力了,转而前往海峡对岸的英国大举投资,资本逐利的本性使得荷兰本土出现了去工业化,而直接导致荷兰国立更加缩水。此二者现如今仍在部分发达国家上演,也不得不让人感叹世道轮回,历史总在重复自身。
但贸易战不光是战争本身,更让人值得关注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贸易战的思想,也请关注下篇——“重商主义的盛与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