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月4日,机器人公司Figure创始人Brett Adcock宣布,Figure决定终止与OpenAI合作。Figure在全自主研发的、完全端到端机器人AI模型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未来30天内,公司将向外界展示“人形机器人上从未见过的东西”。实际上,这两家备受关注的公司开启合作还不到一年时间。去年2月29日,Figure宣布完成了惊人的6.75亿美元B轮融资,公司估值达到26亿美元。投资方包括微软、英特尔、OpenAI Startup Fund、Amazon Industrial Innovation Fund、英伟达等。与此同时,Figure还宣布与OpenAI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包括OpenAI为Figure的人形机器人构建专门的AI模型,使其机器人能够处理和推理语言。
2、外骨骼机器人助力登泰山
近日,一款登山外骨骼机器人亮相泰山,其设计灵感源自科幻电影中的“机械装甲”。此款机器人于农历初二首次在泰山风景区进行试运行。泰山文化旅游发展集团的工作人员指出,该登山辅助机器人旨在协助游客攀登泰山,同时,其应用范围亦可拓展至登山、健身、跑步、日常行走以及楼梯攀爬等多样化的生活和工作场合。该机器人重量仅为1.8公斤,采用先进的人体工程学原理以及动力学、电子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等核心科技,能够精准感知下肢的运动趋势,并提供适时的辅助力量,显著减轻腿部负担,助力游客轻松抵达泰山之巅。登山辅助机器人结构紧凑,由人工智能技术打造,可持续运行超过五小时,单次充电后可行走约14公里。对于年长者或身体状况稍弱的群体,若希望体验泰山的自然美景,又不愿因乘坐缆车而错过沿途的风光,可选择佩戴登山辅助机器人进行登山体验。据最新消息,该产品目前正处于试运行阶段,预计将于三月初正式大规模投放市场。
3、中国计划飞行机器人在月球背面寻找水源
中国明年的嫦娥七号任务将包括一个“智能机器人飞行探测器”来探索月球南极。这艘类似“漏斗”的航天器配有水分析仪,旨在验证永久阴影陨石坑中水冰的存在和位置。嫦娥七号月球探测任务预计将于2026年发射。此次任务是中国实现2030年载人登月宏伟目标的重要基石。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航天器总体工程研究所早些时候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显示,这种机器人可以进行各种动作,包括攀爬、爬行、跳跃和火箭动力飞行。传统探测车受轮子限制,只能在着陆点周围很小的半径范围内飞行。而这种飞行机器人可以弯曲腿部,并以类似于人类从高处跳下的方式着陆,飞行探测器可以飞行数十公里,探测深坑和轮式探测车无法到达的阴影区域。专家补充说,该装置预计将从阳光照射的区域到阴影陨石坑进行至少三次跳跃,以进行详细分析,并可能确定冰的位置、数量和分布。
4、太阳能安装机器人Maximo亮相
公用事业及能源生产领域的知名企业AES,成功研发出名为Maximo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该机器人设计初衷在于将太阳能发电场的建设速度提升至原来的两倍。太阳能发电场的建设过程涉及搬运和安装重达数十磅、尺寸为6.5 x 3.25英尺的大型模块,这不仅是一项繁重的工作,还潜藏着一定的危险性。Maximo这款中大型的浅灰色机器人,能在两组轨道上灵活运行,极大地简化了这一过程。其方正的底盘边缘略带弧度,中央平台搭载着多关节的机械臂,专门用于举起和安放太阳能电池板。机器人全身布满了小型传感器模块,能够绘制出周围环境的详细地图,确保在机器人伸手到背后支撑太阳能电池板的支架时,能够精确地定位自身位置。AES公司指出,Maximo于去年夏季正式推出,成为市场上首个经过验证的太阳能安装机器人。
5、研究人员开发出新型“机器人蜜蜂”为未来室内农场授粉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表示,他们研发的新“机器蜜蜂”是一种重量为750毫克的扑翼微型飞行器,其“寿命、速度、准确性和灵活性均有显著提高”。这种新型“机器昆虫”可以悬停近17分钟,飞行精度不会下降,比之前的机器昆虫悬停时间长100倍,同时平均速度达到每秒35厘米。这种机器人昆虫的重量比回形针还轻,还能完成空中翻转等杂技动作。该机器人采用“可减少离轴扭转应力和变形的传动和铰链设计”,实现了1,000秒的悬停飞行,这比现有的亚克级微型飞行器长出整整两个数量级。该机器人还能执行复杂的飞行轨迹,如双机身翻转,其旋转速度“超过了最快的空中昆虫和更大的微型飞行器”。
如需咨询企业合作事宜,欢迎联系堂博士(13810423387,手机与微信同号)进行对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