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PoIiticaI理论志
四万余社会学人、政治学人、经济学人共同关注的学术平台。目前,我们主力追踪国内外政治学、社会学与经济学研究新动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晚报  ·  补时遭绝杀!遗憾……但要看到希望 ·  昨天  
北京晚报  ·  补时遭绝杀!遗憾……但要看到希望 ·  昨天  
青岛新闻网  ·  U20国青被绝杀 ·  昨天  
青岛新闻网  ·  U20国青被绝杀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PoIiticaI理论志

种族,移民与身份政治 |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PoIiticaI理论志  · 公众号  ·  · 2025-02-11 10:00

正文

编者荐语:

这篇深刻的文章提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结构变化是否带来了新的种族政治?通过对身份与政治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入研究,作者提供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框架, 明确了在分析人口类别与政治命运联系时需要考虑的五个关键过程,即定义、认同、意识、场所挑选和个人与集体选择。这一框架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视角,使我们能够 更好地理解和评估人口结构变化对种族政治的影响, 是一篇 值得深入阅读和讨论的重要文章。






因公众号推送规则变更

点击标题下方蓝字 关注 + 星标 “Political理论志”

不错过社会科学前沿精彩信息哦

具体操作如右 →



种族,移民与身份政治

摘要

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结构的变化本身争议并不大。争议更大的是这种变化是否带来了新的种族政治。本文认为,解决这一争论的关键是清晰地界定身份与政治的联系。文章阐述了在实证研究中如何明确这种联系的一些潜在误区,并提出研究人员在将人口类别与政治命运联系起来时,应注意通常被混为一谈的五个过程:定义、认同、意识、场所挑选和个人与集体选择。这篇文章最后讨论了在分析身份与政治联系时,解构这五个过程的潜在效用和局限性。

作者简介:

Taeku Lee,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特拉弗斯政治学系


文献来源

Taeku Lee(2008). Race, Immigration, and the Identity,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 11, 457–78.


本文作者 Taeku Lee



引言


卡迈克尔和汉密尔顿(1967)在民权时代的开创性著作《黑人权力》中,对黑人有明确的认知,并声称 群体团结是将身份政治化的必要条件 。杜加尔是皇后区民主党县委员会的成员(并且是纽约市第一位当选为政治职务的锡克教徒),他以一种简单而有力的方式说明了民权时代后身份的复杂性、多样性和模糊性。(图1)这些题词标志着群体认同及其与群体政治联系的对比,这种对比也间接地暗示了时代的变化。


图1



自《黑人权力》出版以来的四十年里, 美国的人口、从民族-种族角度定义人口的方式,以及政治学家研究美国民族和种族政治的方式 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简要地谈到了前两个变化,重点讨论第三个变化。



移民、多民族身份和人口普查分类


学者们常常认为《1965年投票权法案》的通过具有里程碑意义,对1952年《移民和归化法》修正案的重视程度则较低。这些修正案通常被称为《哈特-塞勒尔法案》,强调美国移民政策不再根据民族血统设定配额,而是优先考虑已在美国的亲属以及有劳动技能和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在法案签署仪式上,约翰逊总统认为这不会重塑美国人日常生活的结构,也不会真正增加人们的财富或权力,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也持有相同的保守观点。


事后看来,这些保守的期望是可笑的。正如许多学者所观察到的,《哈特-塞勒尔法案》的条款引发了美国人口构成的彻底转变。就数量而言, 20世纪初以来形成了最大的移民潮 。此外,美国的种族和民族状况也因所谓的第四次移民潮而发生了变化。二十世纪头十年,大约90%的美国新移民都是从欧洲海岸出发的(图2)。



图2



到20世纪80年代,约80%的新移民来自亚洲和美洲。根据人口普查局的预测,到2050年,美国拉丁裔人口将从3600万增长到1亿多,亚裔美国人将从1100万增长到3300多万。人口预测显示,到21世纪中叶,美国白人在数量上将不再占多数,美国将成为少数族裔占多数的国家(图3)。


图3


在人口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用来界定种族和民族的语言和类别也发生了同样深远的变化 。这一点在美国人口普查局用民族-种族术语统计全国人口的方式中最为明显。新的多种族标识允许个人勾选标准的六种种族类别中的任意一种。种族类别:白人、非裔美国人、亚裔、美洲印第安人或阿拉斯加原住民、夏威夷原住民或其他太平洋岛民以及其他种族(如拉丁裔)。个人可以勾选适用于自己的多项,从而产生了63种可能的不同种族组合。


在2000年人口普查中,虽然只有2.4%的美国人(约680万人)自我认同为一个以上的种族类别,但人口学家预计这一人群在未来几年中还会增加。至少有以下四个原因 (a)有证据表明,只有一小部分美国人在2000年人口普查中自我认同为多个种族。(b)随着美国人越来越熟悉这种自我认同的选择,多种族认同将会增加。(c)随着时间的推移,异族通婚将会增加(Bean & Stevens,2003)。(d)随着异族通婚的增加,社会对异族通婚的接受程度不断提高的趋势将继续下去。(Schuman et al. 1997),也许还会伴随着多种族身份的政治合法性也会增强。 这些变化既反映了多种族身份的多重性和混合性,也促进了多种族身份的发展



群体主义和身份与政治联系的弊端


由于某个群体的原始人数在增加(如拉美人、墨西哥人、亚裔美国人、移民或多种族人),该群体的政治也被假定为在发生变化,一种基于群体的政治将会出现并组织起来。 比如非裔美国人政治、亚裔美国人政治、拉丁裔美国人政治以及多元种族政治。这种将身份与政治联系在一起的预期可能会扭曲人们对种族和民族的理解,尤其是当将其视为经验研究的先决条件而非研究对象时。


为了具体说明这一点,在多元统计模型中,通过加入一个特定种族的虚拟变量来解释某些政治变量: y: Y i = β 0 + β 1 χ i 1 + ...βkχ ik + ε i 。其中 Y i 代表在i个个体中变化的政治结果, χ 1 ...χ k 代表k个因素,这些因素被假定为可以解释Y的变化。例如,一项关于参与情况的研究可能会将投票率指定为 Yi = β 0 + β 1 Group M+ ...β k χ ik + ε i , 其中GroupM的操作方法是受访者自我认同为拉丁裔或亚裔美国人。同样,一项关于种族态度的研究可能会将对平权行动的支持指定为 Y i = β 0 + β 1 Group N + ...β k χ ik + ε i 其中 GroupN的操作方法是受访者自我认同为非洲裔美国人。


在假设-演绎的研究模式中,这些特定例子通过研究得到了证实。第一个例子中预期拉美人和亚裔美国人的投票率会明显较低,回归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点(Leighley & Vedlitz,1999 年)。在第二个例子中预计非裔美国人会明显更支持平权行动,而且影响幅度较大,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Kinder & Winter,2001 年)。


但这种方法及其逻辑有许多潜在的缺陷。 首先,此类模型意味着自我认同为拉丁裔、亚裔美国人、非裔美国人或其他群体成员会对相关结果变量产生外生影响。其次自我认同为"拉美裔群体"的受访者(以第一个例子为例)与不自我认同为"拉美裔群体"的受访者的投票行为是不同的。第三个潜在陷阱是被编码为"拉美裔=1"的个体与其他被编码为"拉美裔=1"的个体在观察上是平等的,所有自我认同为拉丁裔的个体与投票率的关系相同。


使用多元统计模型假设身份认同与政治联系存在以上的潜在误区。每个潜在隐患都不是使用统计模型所特有的,在任何采用类似推论逻辑的地方都可能存在。 另一个问题是研究人员通常在思考或分析身份与政治的联系时,或隐或显地使用参考框架。 后民权时代是一个深刻多元化的时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一直在探索原有的问题、使用以前的框架和工具。当然,变化是永恒不变的:政党重新组合,精英和大众两极分化,政治信任和效率水平的上升和下降等等。然而使用的概念、类别、模型和方法往往会预先影响人们对特定现象得出的结论。因此,如果要问移民是否会导致新的身份政治,那么就应该重新考虑研究方法。



将身份与政治联系起来


考虑身份与政治的联系时,潜在的隐患可以有效地将人们引向至少两个方向中的一个。 第一个方向是将问题复杂化 ,对交叉性的理论化研究近来受到青睐(Strolovitch, 2007)。 第二种方法是深入挖掘非裔美国人的政治原型,并通过阐明非裔美国人社区中的异质和混合身份来丰富这一原型 (Rogers, 2006)。本文则将探索第三种方法: 将身份与政治联系起来,使其更加具体和精确。


本文将身份与政治的联系视为一系列过程,旨在揭示种族/民族身份与这些群体政治联系的具体方式。这种方法的逻辑要求有一个总体框架,包括身份与政治的联系在不同身份类别(如种族、性别和党派)之间和内部,以及在不同身份类别(如亚裔美国人、男性和民主党人)之间和内部可能有何不同。在将身份类别与群体政治联系起来时,有以下五个具体而独特的过程。


第一步:定义


界定类别和衡量身份的问题往往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现在大量的研究表明,目前使用的类别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预先确定的,而是通过社会、经济、法律和政治过程形成的。首先,除了"白人"一词外,用于定义特定种族的类别在各次人口普查中的变化很大(表1)。其次,在人口普查的漫长历史中,类别的数量总体上增加了很多。


表1


第二步:认同


仅仅存在类别并不能保证这些类别所适用的个人会认同这些类别。 一个说明身份识别重要性的有力例子是,拉美裔人对人口普查中种族类别的反应各不相同。例如,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简表中,受访者首先要声明自己的种族,即是否自我认同为西班牙裔/拉丁裔。那些自我认定为 "是"的拉美人在回答下一个问题时,会选择 "白人"、"黑人、非裔美国人或黑人"、"美国印第安人或阿拉斯加原住民"或九个指定的亚洲和太平洋岛民种族之一。然而,2000年人口普查完成后,超过42%的拉美人将自己的种族标识为"其他种族",而在其他种族人口中,约97%的人将自己标识为拉美人。


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中其他种族身份认同的例子突出表明,在 官僚主义要求的相互排斥的分类与实际存在的、多样的种族和民族之间,可能存在巨大的差距。


第三步:意识


自我认同特定身份类别的个人是否也有共同的信仰和兴趣? 这是研究的一个决定性步骤,因为并非所有接受某一身份标签的个人和群体都能就非洲裔美国人、亚裔美国人或拉丁裔美国人的含义达成一致。一方面,这些类别可能只是自我定义。另一方面,它们也可能代表着共同的情感、信仰和利益。


本文在概念上明确了种族意识与群体利益、团结和命运相连等同类术语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种族意识通常是通过一系列调查项目来衡量的,如共同利益、种族内偏袒、相对被剥夺感以及对不平等机会和结果的系统归咎(Shingles,1981)。与此相反,种族利益本身既可以是被感知的,也可以是客观定义的。同样,种族团结既是一个描述性概念,也是一个规范性概念(Shelby,2005)。至于“命运相连”,道森认为种族在人类头脑中是一个图式,种族群体身份是通过"关联命运”来维持的;判断是由个人认为对其群体集体最有利的事情来决定的。这种“命运相连”的迭代是将人口统计学上定义的身份与群体政治联系起来的最一致、最有力的认知定义。



第四步:场所挑选


选择追求群体利益的个人是否会协调并商定一个共同的集体行动场所? 有两个相关的方面需要考虑: 是通过政治手段还是非政治手段来实现群体目标,以及适当的政治舞台应该是国家、地方还是跨国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