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迷聚集地,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
唐朝
|
五代
|
北宋
|
南宋
|
元朝
|
作者|
我方特邀作者任艳
《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在中国科举历史上,最让人熟悉的一次科举考试,恐怕是宋朝仁宗时的嘉祐二年那一场了。主考官是当时的文坛盟主欧阳修,而苏轼兄弟、曾巩兄弟、程颢兄弟等人都出自这榜,因此这年的科考被后世称为龙虎榜。在这次龙虎榜的耀眼光芒下,太平兴国五年的科考稍显失色,但若论起中榜者——寇准,李沆,王旦,张咏等人,却是毫不逊色,堪称另一场龙虎榜。
先说说
嘉祐二年
这榜的第一名,也就是状元——苏易简,文采风流,深得皇帝的宠爱。据说苏易简小时就聪颖好学,才思敏捷。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苏易简参加考试时,洋洋洒洒三千多字,一挥而就。
太宗阅后,赞不绝口:“千年一遇呀!”擢为甲科第一,从此名扬天下。
而这年,苏易简才22岁。
中了状元后,苏易简春风得意,官职一路升迁,连续七年主持贡举,深受皇帝信任。除了上班外,知识渊博的他也著书立作。比如他撰写的《文房四谱》,系统地论述了纸墨笔砚的起源、制作等故实,
特别是其中的《纸谱》,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纸的专著,
具有极大的史料价值。
这么有才干当然受皇帝赏识。据《宋史》记载,任翰林学士时,苏易简按照唐朝李肇的《翰林志》的体例,撰成《续翰林志》,进献给太宗。
皇帝一高兴,赐诗嘉奖,还以飞白体大书“玉堂之署”四个字赐给苏易简,让他悬挂厅堂。
这么有脸面的事,独乐不如众乐。苏易简招呼几个哥们一起观看御笔,皇帝知道后,龙颜大悦,竟然派人送去丰盛宴席,让他们边吃边赏,还特别交代,别忘了做诗留念。众人当然各尽其能写诗纪事,连宰相李昉都赋诗称颂,几乎成了一时盛事!
不过,苏易简嗜酒如命,太宗多次劝诫,还特意做《劝酒》诗两首,让苏易简在老母面前诵读,可惜都没见效。最终,
这位才学丰厚的状元最终因过度饮酒早早的丢了性命,年仅39岁。
龙虎榜中第二名——也就是榜眼,乃是不太出名的陈若拙,
民间甚至认为他学问不精,白白得了榜眼这个名次,称其为“瞎榜”。但其实陈若拙为官还是相当有才干的, 比如公元1000年,黄河水在郓州决口,皇帝命陈若拙前往调查河患,他带领民众堵塞决口,疏浚河道,又奏请皇帝免除附近六州所需征收的木材,减轻了百姓负担,最后成功平息了水患。
陈若拙因为勤于政务而多次受到太宗嘉奖,
还曾经几次被同僚争着抢着要他当工作副手,所以即使略输文采,也还不算“瞎”。
再说
太平兴国五年这一榜。
李沆在这年考中进士时,年33岁,比同年的寇准、苏易简大十多岁。也正是如此,他为官老成持重,被太宗任命做太子赵恒(真宗)的老师,后来在真宗朝时为相,全力辅佐真宗。李沆美誉很多,诸如“圣相”、“宋一代柱石之臣”等。
但不得不提的是他眼光独到,很有先见之明,甚至让人怀疑他是不是穿越回去的。
真宗继位之初,西夏部李继迁(李元昊祖父)在边境骚扰不断,当时任参政知事的王旦就感叹,啥时候才能太平啊?让咱们也悠闲几天。
李沆说:“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
没想到一语成谶。
后来,宋夏和议,边境稍稍安宁,这下终于如王旦所愿了,可李沆一点都不闲着,一会上奏哪里有河患,一会报告哪里有动乱。王旦很不以为然,鸡零狗碎的小事就别打扰皇帝了吧?李沆很严肃地答:
“皇帝还年轻,应该让他知道世事艰难。不然,他不是留意声色犬马就是热衷土木、祷祠。
反正我是老了,看不到这些,倒是你以后执政时值得忧虑的事情呀!”
果不其然,李沆去世没多久,宋真宗就开始崇奉道教,大张旗鼓地修造宫观,劳民伤财,王旦长叹一口气:
“李相真是有先见之明呀!”
国事如此,在任人方面李沆也是很有见地。
当时,寇准与丁谓是好基友,几次向李沆推荐丁谓,丁谓这小伙子很有才干!
可李沆就是不用,理由是:“观其为人,能让他位居人上吗?”
寇准对这个评语相当不满,反唇相稽:“像丁谓这样的人才,你能始终让他位居人下吗?”李沆看寇准不领悟,笑着说:“他日后悔,当思我言。”
后来,正如李沆所言,当寇准对于“溜”自己须的丁谓稍有微词后,就被丁谓“惦记”上了,
得权后便将寇准一贬再贬,一直贬到荒蛮的雷州半岛。
不知道在雷州的寇准有没想起李沆的话,是不是有点后悔。
至于寇准,也就是被亲切地称为“寇老西儿”的宰相,人们再熟悉不过了,他为官清正不阿,眼睛里容不得沙子的忠心铁胆,最后却栽在了丁谓手里,
要是早点听李沆的话,恐怕结局会好点。
王旦因生于凌晨,故取名旦,据说他从小沉默寡言,但他父亲很器重这个儿子,认为他将来一定可以官至公卿宰相。他爹没看走眼,23岁考中进士后,王旦就步入仕途,深受真宗信任,为相长达12年,
更难得的是,他的肚里能“撑船”。
王旦非常看好寇准,常在真宗面前夸他,真宗起初不作声,后来忍不住说:“你倒是老讲寇准如何如何好,殊不知他在朕面前却常常诋毁你呢!”没想到王旦一点也不恼怒,反而对皇帝说:“臣在相位多年,政事阙失想必不少,
寇准对陛下一点都不隐瞒,正可见他忠心耿直,
这也是我推重他的原因之一呢。”当王旦因病致仕时,真宗问他谁可接班?王旦仍然推荐寇准。
王旦对同僚如此,对待下人也是这样。王旦家里有个厨师,常常私自克扣肉,自己偷吃掉,每斤肉就要偷吃半斤。家人告诉王旦这事,本想惩戒,但王旦问道:“家里一天需要多少肉?”“一斤”王旦便命家人:
以后每天供肉一斤半,就把这事处理了。
这都不生气?家人便想办法试试王旦到底有多大的肚量。一天,家人在肉羹加了一点墨,吃饭时王旦只扒拉饭就是不喝肉羹,家人问他为什么?王旦答道:“今天不喜欢吃肉。”隔日,家人又把墨点到饭里,到了吃饭时,王旦又说:“今天不想吃饭,给我来碗粥。”
王旦这肚量也是没谁了,真真的是“宰相肚里能撑船”!
虽然在真宗封禅泰山一事上,王旦没能阻谏天书而被人诟病,但其实皇帝的心思谁能劝阻?
王旦死后,谥号为“文正”,后来配享真宗庙亭,仁宗为其碑题词“全德元老”,
赞誉颇多。
张咏曾经评价过这届龙虎榜,他说:“吾榜中得人最多,慎重有雅望,无如李文靖(李沆的谥号)。深沉有德,镇服天下,无如王公(旦)。面折廷争,素有风采,无如寇公(准)。”
而张咏在这个榜单中也非常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