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内容:
《极权主义的起源》
[
德
]
汉娜·阿伦特(三联书店, 林骧华译)之:第1-4章
时间:2017.08.25(周五)20:00-22:00
地点:QQ群
240616426(同道线上读书会2群)
报名方式:加群时请注明姓名+参与“文明史与思想史”主题读书会
主持人:张舟
主讲人:伯恕、虚竹
注:本书及其他主题阅读书目电子文本在QQ群共享提供下载
对极权主义的思考
在开启阅读《极权主义的起源》这本巨著时,需要对于极权主义这一概念预先做了解。极权主义是一种政治学上的术语,用来描述一个对社会有着绝对权威并尽可能谋求控制公众与私人生活的国家的政治制度(摘自维基百科)。在此,有必要提及另一相似概念——集权主义,集权主义泛指权力集中的现象。集权相对应于分权,而极权对应于宪政。
在一般的语境下,极权主义也特指纳粹德国、极权主义苏联等政治制度。很多朋友可能会联想到“大清洗”、“集中营”、“独裁”等这些毁灭人性的苛刻词语和事件,接着有些朋友心理上可能会极度地排斥与“极权主义”相联系的一切事物,这样的情感每个人都会有,但像排斥“集中营”一样的排斥极权主义,这将妨碍人们获取对极权主义的认识。
如果把极权主义等同于极权主义苏联,认为苏联的解体便是极权的解体,这像是一种一厢情愿的观点。苏联建国是在
1917
年,此前的
100
多年里,是资本自由、市场自由的
19
世纪。
20
世纪的苏联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必然来源于
19
世纪,苏联的极权有其在
19
世纪的根源。或者可以说,早在
19
世纪,世界便埋下了极权的种子并且生根发芽。解体的苏联解体的只是这根上的枝干,埋藏在泥土里的种子依旧在等待它的春天。
极权主义运动是一种群众运动,领导者通过宣传手段,向群众灌输他们的目标与理念,以此来控制群众。这产生了领导者与群众之间的对立关系,领导者通过秘密警察、军队、监狱等形式来维持其“领导”地位,并且迫使群众参与领导者设定的运动当中,达到领导者的目的。在极权主义运动的这个过程中,群众丧失了主动性;失去主动性的群众运动,变成了少数人谋权的行动,不再具有群众运动的意义。群众的革命性损失殆尽,而群众的破坏性变成了少数人对所有人的破坏。
当谈论极权主义的时候,不可能拿相似的概念“集权主义”来混淆视听。类似的,当引入苏联和群众运动这两个概念来思考极权主义时,他们之间的相关性、因果性等联系是有多么的紧密?苏联与群众运动必然会导致极权主义吗?这点,我未能做出判断。
文:刘星,2017年8月23日
内容简介
《极权主义的起源》的主要分析对象是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人类政治大灾难——极权主义。包括德国的纳粹主义和苏联斯大林的大肃反。极权主义(
totalitarianism
)这个词最早出现于
1925
年,一般认为是意大利法西斯党人的创造,强调国家权力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与控制。
(引自豆瓣读书)
作者简介
汉娜·阿伦特(
Hannah Arendt
)
1906
年出身于德国汉诺威一个犹太人家庭,在马堡和弗莱堡大学读哲学、神学和古希腊语;后转至海德堡大学雅斯贝尔斯的门下,获哲学博士学位。
1933
年先是流亡巴黎,
1941
年到了美国,
1951
年成为美国公民。同年,《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出版,为她奠定了作为一个政治理论家的国际声望。
流亡之前,阿伦特以一个犹太人的身份协助犹太组织工作,为此曾被纳粹政府关押过。去美国之后,她为流亡者杂志《建设》撰写评论等;做过肯舍出版社的编辑;
1952
年担任过“犹太文化重建委员会”的负责人。自
1954
年开始,阿伦特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社会研究新学院、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开办讲座;后担任过芝加哥大学教授、社会研究新学院教授。随着《人的状况》、《在过去与未来之间》、《论革命》等著作的出版,使她成为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上的瞩目人物,近年来声誉日隆。
1975
年
12
月阿伦特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引自豆瓣读书)
一、时间:
每周末20:00开始,一般为两个小时,特殊情况可延长。
二、地点:
QQ群视频(QQ群名:同道线上读书会)
三、参与人
1、凡入群的书友均可参加。但第一次参加只能旁听,结束时可申请作为下一期的主持人或主讲人。
2、主持人一名,由大家推选产生。主讲人若干名(视阅读内容而定)。主持人、主讲人的确定采取上一期结束时报名参加的方法。
四、议程
1、每次读书会开始时,每个人都要简单介绍一下自己;
3、主讲人领读限制在8分钟之内,其他人每次发言限制在3分钟之内;
4、讨论时,参考罗伯特议事规则之文明表达原则:(1)不得进行人身攻击;(2)不得质疑他人动机、习惯或偏好;(3)辩论应就事论事,以当前待解决问题为限。
Pro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