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不赶时髦星球
远离标题党,回归好内容。重新发现美,不屑赶时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不赶时髦星球

Q&A | 马上要到2025年啦,一起来参加我们的跨年茶话会吧!

不赶时髦星球  · 公众号  ·  · 2024-12-31 14:1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 文字皆为本人原创,并收录在出版物中,受中国《著作权法》保护。切勿抄袭或妄图洗稿,否则将按照相关法律追究到底。自重。




今年过的十分艰难,其实去年也是。征集问题时发现大家的烦恼似乎也不少。一直以为大家问Q,我写A,是我在努力地回应大家。但这次我想明白一件事:原来读每一个读者提问和思考每一个答案都是一场自我疗愈。衷心地感谢每一位参与到茶话会的读者。因为你们,我也变得更柔软又更坚强。
相对于之前,这一次我想要用更加积极热情的心情来回答,问题的排列也是先轻松后严肃~也许正因为知道这个世界不太好,才更不执着于一个最优解。理解和鼓励最重要,然后,让我们一起坚定的走下去。

/ 这是一场线上茶话会,大家完全可以在评论区参与你想讨论的问题哦~



🍵 🍰 ☕️ 🍪


Q1 Avo 对于探索风格有什么建议/经验/感悟吗?我发现自己会在不同阶段会偏好不一样的呈现,比如冬天想要软一点,服装用品都靠近这些;之前“用劲”努力时会剪短发.. 很好奇Avo会有相似的体验吗?你是怎么求变又变中求稳的呢?谢谢Avo一直以来的分享,期待茶话会的解答,迫不及待想看明年的珠宝了!祝一切好
A 越深入地去研究穿搭,我越发现穿搭绝不是一件肤浅的事情。相反,它很直观地体现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阶段性思维成果,这也是我依旧在这个账号与大家分享穿搭的初心。
你所说这些穿搭的“起点”我个人觉得都很有道理,请记住它们,它们是你真实感受的重要部分,也是你日后形成自己真正风格的功臣。
再与你分享一段 Margaret Howell 女士的采访。对方问她:作为一名成功的设计师,创作一件 Margaret Howell 衣物的起点是什么?Howell 女士说:每个设计师的起点都不同,对于我而言是衣料。总是因为被一块料子打动,而去想象它最对的呈现方式(也就是成衣的款式)。
学生时代虽然钱不多但有无尽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当时我穿很多快时尚和二手衣,花不多的钱,从穿搭中逐渐 寻找自己的样子 。我们会发现有些人很在意自己特定的穿衣风格,就是因为这个风格有助于ta定义自己。“这么穿,自己看自己才最顺眼。”
后来学习了不少面料知识,摸到不少好东西,加上经济状况肯定比学生时期宽裕,不免想要更舒适的穿衣体验,就会很在意面料是不是够好。甚至有时不需要好看,只图舒服。
直到现在,我觉得我在风格和舒适度上终于获得了一个比较自洽的状态:适合自己的风格+舒适的面料。 平衡感很重要 这需要一定购买力,也需要一些识物的经验。我最近在写一本新书,可以看成是十几年间,对我喜欢的事物的学习笔记。希望不仅是种草,更能让大家获得一些捷径,姑且理想化地称之为“不经尝试而获得的经验” 😂 (但愿有这样的东西存在吧?)。


Q2 想问一下博主小时候家人曾有意识地培养你的审美吗?是通过什么方面呢,谢谢!
A 这还真是靠我妈。她是一个对美非常有感知力的人,虽然不曾功利地刻意培养我的审美,但她确实很愿意跟我讨论美。举些例子,从小学开始,我的衣服就是自己选的。她带我逛街,是我的顾问,像闺蜜一样给我提供建议。即便意见相左,她都会买下我选的那一件,即便她觉得并不好看。
当然这是我的理解,因为她从不说我选的东西难看,这对她而言是很过分的词。她也有嘱咐我以后不要对自己的孩子说这种会伤孩子自信心的话语。
初中家里买了新房,我很雀跃地想自己装修自己那间房间。即便风格和家里格格不入,我妈依旧尊重我的想法,跟我一起讨论装修方案,挑选墙面漆、窗帘和家具,帮我一同完善。如果我的读者里,埋伏了我小时候的好友,你们可能也会记得我那间蓝色墙壁的房间,又或是高中时代紫色墙壁的阁楼。少女时代的我们一起在里面无忧无虑地吃零食听音乐聊天,度过了很多快乐的时光。
说起来,这就是我现在自己成为妈妈之后意识到的审美培养法则: 多和孩子讨论生活中蕴含在各处的美。 但最重要的是尊重,即便孩子当时所认为的美和你认为的并不一样。


Q3 老粉加新手妈妈想问 avo 对居家旅行外出拍娃的相机有什么推荐吗?
A 真的买了很多装备用来拍娃,但最终能够及时掏出来抓到宝宝有趣瞬间的永远是手机!不过工作原因,我本身就有一台相机,是 Fuji XT-4,非常推荐。可以配 Fuji 超轻便的35mm镜头,会是一个无论居家还是旅行,能给全家所有人出片的最佳相机。


Q4 想问 avo 如何保养呢?有关精气神、内调这些方面。
A 睡觉是我笃信的最好的美容,对器官、神经和元气的损耗,我相信都能通过睡觉有效修复。虽然有了两个孩子以后睡觉变得很零碎,但我依旧有在努力攒觉。
除此之外,我也开始接受一些保健品。生活很忙碌,根本不可能挖空心思食补,而保健品无疑更高效更有针对性。除了之前分享过的鱼油、钙片和维生素,在经期我也会补充铁剂,生病时会补充益生菌,还有一些护膝和护眼的产品,以后有机会再详细分享给大家。
饮食上的派别大不同,不好一概而论。我自己最重视蛋白质和水的摄入量。多吃肉蛋奶多喝水,明显让我的精力更好。碳水也是一定要摄取的,千万不要听那种断碳水的饮食。
可能还有一些玄学吧?戴着喜欢的温润籽玉和沉香手串会让我内心平静。(Will:这听起来有点像那种油腻的中年盘串大叔。我:好吧……)


Q5 读书时衣服很少,但每件都是精挑细选的,穿很久也很有感情,现在衣服很多但很难有特别喜欢的,有时还觉得搭配很麻烦,其实挺想回到以前那样的简单生活,Avo 肯定衣服很多,有没有这方面的烦恼?
A 有,我最近就在痛苦地理衣橱。说起来,唯一的法则就是定期分类处理,该捐的捐,该卖的卖,该扔的扔。衣橱只有在可控的规模里面才有意义(当然,不同的人驾驭衣橱的能力是不同的)。
另外分享好友K告诉我的女作家 Sheila Heti 的衣橱整理法,我也打算去试试。Sheila  Heti 在一趟飞往佛罗里达的航班上列出了所有她能想得起来的衣服,然后拿着这份默写出来的 list 去衣橱对照,只要是自己想不起来穿的衣服,全部处理掉。(我可能不会扔那么彻底,但大致可以参考下。)


Q6 Avo,这里准备了两小问:1. 封面图里的木质托盘可以推荐吗?(类似这种风格都好)2. 关于logo对于风格设定是否有必要?比如奢侈品牌的字母围巾、胸针等扑面而来的强烈符号。
A 木盘子在🍑 搜“耕造缅甸柚木手工实木福禄碟水果点心蘸碟盘碟茶几家用”。
我不排斥logo,主要看对logo这个元素的运动是否美和有道理,比如很多运动单品会有大logo我觉得很好看,简明又有视觉冲击力。有些老花,用logo做了设计和排布,我也觉得很好看。字母围巾和胸针……我本身不太能体会到加logo有什么好看的😂 但不排除有例外啦,主要还是看设计。


Q7 请问封面图上这两个玻璃器皿是哪个牌子的?
A 水杯是大迫友纪的菱格杯。公道是荒川尚也的溪流。用了很久,越用越喜欢。


Q8 想问Avo是怎样去了解一个感兴趣的新领域的?像之前分享瓷器、玉器、咖啡等等的内容,你都讲得特别专业,感觉脑子里有很清晰的知识架构,真的特别佩服Avo的学习和表达能力!
A 先读 专业书籍 做正经入门和框架搭建,再搜 博物馆官方论文 进行知识点的深化补充,最后我喜欢 采访行业从业者 ,作为书面知识的一种实操矫正。将所有信息收集到一起进行比对和筛选,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思考,将这些思考整理成贯通的逻辑,就是我写给大家的文章。很多时候,新的观点就是这样抽丝剥茧推论得来的。考虑到明年的重头戏是珠宝盒,届时会再给大家带来详实的珠宝金银玉器干货!


Q9 当然是分享健康简单又好吃的晚餐食谱啦
A 洋葱、香菜、蒜、姜、半个猕猴桃和适量盐打成泥,用这个料腌渍小羊排一小时。腌完擦干,抹油,撒上孜然烧烤料,把它烤了。最后配上蔬菜沙拉和烤红薯,就是我觉得风味绝佳又简单营养的晚餐。


Q10 看AVO的文笔总能感觉到一股很坚定的力量,想知道是否有可以分享的关于坚定自己内心力量和信念的方法或者是行动?
A 学习、收集和分析信息的时候要尽可能仔细严谨准确,这样自己在输出的时候才会有底气。如果自己都觉得自己是瞎说,或者不确定或者没经过考量,文字的力量自然也会变得很弱,观点也根本经不起别人再三反问。这东西和信念关系不大,和前期工作相关性更大。一个信念很强的胡说者,依旧是脆弱的。
另外就是包容的心态,允许自己犯错,允许大家有不同见解,不要太玻璃心。这可能有助于维护一个稳定的心态。
简而言之, 对自己尽可能严格,对他人尽可能宽容,人会变得更坚定自信。


Q11 Avo如何在忙碌琐碎的家庭生活中开辟自己的写作角落,平时怎么积累素材,还有期待你推荐书的文章
A 说起来有些可怜。原本我有两个书房,一个是专门用来写稿和拍摄的 home office,堆满了我喜欢的东西。另一个纯休闲用的中书房,挂了苏东坡的竹,有一张大桌用来写书法看字帖,还有喝茶的角落。有了孩子以后,中书房变成了宝宝的卧室,目前彻底消失。Home office 只余一面书墙和一张小写字台,其余堆满了宝宝的帐篷、木马、滑板车和彩球池……
但我后来发现,紧凑的工作角落实际上对写作有益。可能因为空间收拢了,带动我分散的注意力也收拢了😂 回顾2024年竟算是我比较高产的一年了。
积累素材的方式就是随时记录在手机里。我和别人不同的地方可能在于,我现在不太记碎片信息到 memo app,而是在微信上+了自己,只字片语的摘录和灵感都直接通过微信“自己发给自己”。这么做的好处是,无论是一个视频,一句话或者一张照片,都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记下。给大家看一下,大概就是这样⬇️
关键点在于图片、视频或者链接下面要设置关键词,比如“Dries Van Noten 阅读材料”,方便以后搜出来回看。


Q12 你好,Avo!  特别想请教一下,像您这样工作生活都很忙碌,同时还需要兼顾两个孩子的日常,是什么样的动力和方法能让您一直坚持阅读,并持续积累呢?尤其是在状态不佳、看书看不进去的时候,您是怎么调整自己的呢?非常佩服您的自律和知识储备,期待能从您这里学习到一点经验!
A 之前想坚持练书法,但目前连写字的桌子都拆了。冬季学会了滑雪,也已有两个雪季没去了。其实在很忙很累的时候,大部分兴趣都不太能坚持,唯有读书,恰好是我很喜欢并且适合目前生活节奏的爱好。现在的生活被两个一岁多的孩子拆得稀碎,唯有在手机上读书是可以穿插在全天垃圾时间里的小小快乐。
只有喜欢才能坚持。但既然喜欢,也谈不上坚持。(谁会用坚持二字来形容吃蛋糕呢?🤔)就算是看书,我对大部分文艺小说也兴趣寥寥,要我坚持看,我也做不来。我喜欢读史书,真的不为标榜,只是纯粹在兴趣点上(小时候受到过很有意思的启蒙)。读历史让我快乐,仿佛穿越到了千年以前,既能获得思维上的兴奋,又能帮助我短暂逃避眼下的鸡零狗碎。
当然,带娃的时候是不可能直接读史料的,我也不过是拾前人牙慧,专挑治史大家的书看。如果你也感兴趣,这就打开我的微信读书 app 分享一本最近在看的书,是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陈苏镇教授的《〈春秋〉与“汉道”》。其实就我的工作而言……这也是本闲书,跟我作为博主需要产出的内容关联甚少😂


Q13 想问问姐姐是如何保持身材和控制饮食的,日常都做些什么充实自己呢?
A 这个问题我每年都要回答一遍哈哈哈哈,从不控制饮食,身材靠遗传(别打我,我明显不是那种自律性博主,我也不想假装)。但我胃口确实不大,而且不喜吃零食(小蛋糕和可乐除外)。
我还真没想过哪些事情算是“充实”项目,只能说看书算是吧?(真是得保护眼睛了我)。除了专业方面必须去学习的知识和生活必须的技能,日常我就喜欢研究自己喜欢的事情。有一些明显是社会定义上能够充实自己的项目,我其实都不太喜欢,也不会去做。人生苦短,只做自己内心认可和喜欢的事情,内心自然会变得充盈。


Q14 从16年大学就粉 Avo 姐姐啦。现在我也结婚了,姐姐养育着两个小千金,都迈进新阶段了,好感慨(先来波煽情)。我现在是自由职业者的状态,虽说不需要上班,时间自由分配。但是,感觉在这种状态下对精力管理、时间管理要求好高。有时候我会责备自己太懒了——我想读书、喝下午茶、健身、看电影、做饭,但就是不太愿意对着电脑一整天。觉得应该管理好自己,但又好想懒惰。所以没有996,没有kpi(不是凡尔赛),已经不知道应该给自己设一个怎么样的标准去规范自己,确保自己的职业可以盈利的同时又身心健康。姐姐可以给个建议吗?
A 自由职业确实非常容易懈怠。比如一旦有好看的剧,马上就会放下所有工作全情看电视😂 我以前也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说起来很惭愧,自己也是自由松散的性子。如果不是天生“小机器人”性格,落实到每一天的那种严格规划很可能就是不适合我们,强迫自己反而会让灵感迅速枯竭。
针对我们这种自控能力比较差的朋友,我的个人建议是定一个1-2年为期的目标,然后分段去实施。但既然定下这样长的目标,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做到。明年我也一定会更新珠宝盒系列,让我们拉钩一起完成自己的目标吧!


Q15 想问问 Avo 姐姐和 Will 分别从男女生角度在决定是否要步入婚姻和要不要生小孩的人生难题中是如何一步步找到自己的答案的呢?(来自即将步入婚姻的95后有忧人士)
A 简而言之,如果不是遇到 Will 我可能不会结婚,也不会要孩子。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不是既定的,就算打游戏你也得遇到了对的人才会点开新任务。硬开一个任务,尤其是结婚生子这么重大且耗费心力的任务,我个人觉得实在是没苦硬吃哈哈哈哈!
退一万步说,婚结的不对还可以离,孩子是不能抛弃的。所以相对结婚,生孩子更要慎重,宁可晚一点,也不要迫于压力就生了(这个压力也许来自社会,也许来自父母,甚至是另一半),否则一旦不顺利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后悔情绪。至于怎么才能确定要小孩,就算我这样早早打算想要一个女儿的人,也一直拖到了所谓高龄产妇分界线,也就是35岁。你还有几年可以考虑,建议多和有孩子的姐妹聊聊,多知道一些真相是不会错的。
W :对我而言,这不仅是“要不要”,更是“怎么做”的问题。就像Avo说的,遇到一个对的人并且一起去慎重地决定,这是大前提。但在什么时机,以何种方式去开启婚姻和养育孩子是另一件事情 。这必须是(且仅是)你们两个人的共同决定,而这往往要经过许多不浪漫甚至有些尖锐的讨论才能达成。从执行层面来说,我 会希望自己能 给家人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和充分的支持,这 确实会需要一点时间去规划职业发展,调整生活重心以及做心理上的准备。如果大家在“要不要”问题上已经有了共识,那负责任的做法是积极地交流,一起规划未来,而不是以没准备好作为拖延的借口。


Q16 已婚33岁,家人包括认识的人催生,生活和工作都很焦虑,如何调整心态?
A 我知道很难,但只有硬扛住。小的时候家人会习惯性地帮孩子做决定是因为家长习惯了为孩子兜底,这个习惯可能不知不觉延伸到孩子长大。但对于成人后的我们,家长是没有能力帮着兜底的,这不仅仅是金钱方面的考量。没有人能代替你活,没有人能保证生完孩子所有不好的事情都不会在你身上发生,甚至很多家人都没办法在带娃的事情上帮你一把(也许是突然发现体力不支,也许是理念不合,这都是很多家庭正在发生的事情)。
没有人能保证做出何种决定未来会更顺利,但起码自己做的决定,今后自己要承担后果的时候会甘愿些,也更有准备些。生活和工作这一块,相信不焦虑的人很少,尤其是全球经济下行,这是社会的结构性问题。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做好每一天的自己,提高自己的工作标准,相信不摆烂的你,会受到领导和同事的重视。除此之外,营造一个温馨的小家,哪怕只有自己一个人,也能让疲惫一天的自己回血。
动荡的世界,渺小的我们,唯有过好每一天才是正经事。


Q17 太好了Q&A环节回来了!想问问Avo有没有什么推荐的育儿书?市面上好多五花八门的版本挑选起来有点茫然,谢谢Avo!
A 以前推荐过哦,《看见孩子》是一本很好的育儿书,值得反复阅读。如果是带娃的实际操作问题,我很推荐 Taking Cara Babies(一个网站,有很多免费视频文章可以学习),帮助我度过很多育儿难关。


Q18 Avo 怎么样保持精力充沛和如何时间分配?孩子,工作占据了我几乎全部时间,和爱人朋友相处时间变得很少。每天回家除了带孩子就是睡觉。
A 都一样!原本我有很多时间可以和 Will 散步+闲聊,现在即便洗澡,Will 都要杵在淋浴房门口隔着雾气玻璃和花洒水声喊话,跟我一个个勾家庭议题。我说你能不能让我安静的洗个澡,都不指望安静的吃个饭了!他说:时间精力就这点,我把这三项跟你落实了还要下去加班呢!我无言以对,只好加快洗澡……
后来我们决定都不要把对方逼得太紧,相约每周一定要有一顿晚餐或午餐,出门吃想吃的东西。用餐的两小时里,我们不讨论家事,不讨论孩子,只说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事情。昨天我们去了一个 Irish Pub,我跟他讨论最近在看的书,他和我说办公室八卦。虽然吃完饭回家,我们又各自加班到1点,但精神到底放松了不少。


Q19 想请问有了小孩以后,夜里怎么带小孩?
A 考虑到大人需要休息够才有耐心高质量带娃,我是很坚定从宝宝出生就分房睡的。1岁以内房间里备有一张 nanny 床,方便 nanny 夜间护理两个宝宝。一岁以后就她们两个人自己睡啦。
其实我们小宝宝是超级睡渣,睡的特别少,夜醒超频繁,一度搞得大人小孩睡眠质量都很差,所以1岁的时候,我们就对她们进行了 sleep training。然后我竟然获得了两个睡神宝宝!她们自己有了接觉能力之后,可以一觉从8pm睡到早上7am,晚上基本不用管。睡饱饱的小孩,起床心情也会非常好。现在除了生病,夜间不存在带小孩这件事情,我和 Will 可以正常吃晚饭、加班和睡觉。
我个人很推荐 sleep training,对我们而言,孩子以前最多只能睡到9h,而且中间频繁醒,深度睡眠很少。Sleep training 之后至少多睡了2-3h,深度睡眠也更多。但 sleep training 很讲究手法,我推荐看  Taking Cara Babies 的教程,不要自己乱来。整个过程很复杂,既需要帮助孩子养成新习惯,又要照顾到孩子的情感需求,乱来会很伤害宝宝的心情。


Q20 想问问avo住在 美国的人们对房产的态度(买还是不买,自住的房产旧了要升级迭代吗)谢谢啦
A :在 Austin 的时候 ,我和 Will 住的是一个小的 townhouse,2层,没有院子,3 卧。二人生活可以说刚好达到了一个平衡:维护起来不算很累,住起来也较宽适。后来搬来西雅图,考虑到会要小孩,我们就买了现在的 house,3层,前后小院,4 卧。其实就现在两个大人+两个宝宝+住家阿姨来说也并不算大,但我和 Will 追求的一般都是够住即可。
我自己是更倾向于买房子的,但我不热衷于换房子,理由都是因为讨厌搬家。说到底,买还是租,升级不升级,最终还是看个人的钱袋子以及需求,实在没办法一概而论。


Q21 有了孩子之后,如何和朋友保持亲密关系?
A 这其实得要问我的朋友们,在我消失带娃的每一天都不离不弃地给我发消息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即便有时候我回消息也回得断断续续,但我很珍惜大家的关心❤️
说起来真正要好的朋友,随时发消息都不会多想什么,甚至不会去思考对方回不回😂(因为知道对方肯定很忙)。我和关关,每天都是零零散散地从我睡醒聊到我睡着,内容海阔天空,从她吃的晚饭,做的梦,买买买或者事业发展的讨论……其实秘诀就是,空了就聊,不管聊什么,反正一通乱说,主打一个在线陪伴,亲密朋友和普通朋友的界限不就在此吗?


Q22 近几年有养成什么健康的生活习惯吗?
A 还真有。因为有了孩子,被迫早睡早起了。因为早睡早起,开始吃早饭了。另外终于挖掘到了一些好喝的低糖果汁汽水用来部分替代可乐了。因为孩子一本故事书要讲十遍,开始喝很多水。因为要遛娃,户外时间增加了,就算冷得要死也不再足不出户了
以上都是我不情愿的,但确实算得上健康的生活新习惯吧。


Q23 想问姐姐,人如何找到自己的特长,并将其转化为谋生的技能?
A 一般都是先找到兴趣点,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某种特长。这种特长或许是自己发现的,但更多的是他者,比如父母,老师,教练,又或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总之,将自己融入一个团体,发现自己的特长会更容易一些。
至于转化为谋生技能,有朋友带动也会更容易成功。不赶时髦这个平台看似只我一人,其实当年带着我进入新媒体领域的是我一个很要好的朋友。最初我和他一起写一个宝宝时尚账号,虽然后来我退出另起炉灶,但这个项目是他带着我才起来的。后来,Will 也为这个平台出谋划策,拍照写稿,所以我从来不曾算是单打独斗。
另举两例:Will 公司的前台,因为喜欢看科幻小说,利用周末和朋友一起做了一个专门读科幻小说的播客,现在也有了很多 followers。同组某工程师的老婆,在做了几十年 housewife 后终于熬出头(孩子大学毕业工作了),她就去酒庄打工。开始也不为赚钱,纯粹爱喝酒想知道怎么酿酒。结果现在和朋友一起做红酒,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立酒牌,并拿了一些奖项,实现了批量供应。
一切的一切,都在于迈出第一步。一边去做,一边找特长,然后一边尝试商业化。一开始急着赚钱往往不会成功的。


Q24 Avo 待在家里,会不会觉得没精神。我前阵子失业了,待在家里。身心都无法继续工作,需要缓缓。虽然钱暂时够用,房子车子也都有。但感觉待在家里,生活很难受。不再有精力探索外部世界,精神世界也变得贫乏了。不知道该怎么调整。
A :就这鬼天气,我倒是也想待在家里啊,可我每天都要出门😭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这一点即便是I人也不能否认,这就是人的属性。不工作是会缺乏和社会的日常联系,这一块就需要你自己走出家门去补上。说白了就是,不要成天呆在家里 😂
那出门到底能干些什么呢?不考虑赚钱的话,一些社会公益类的工作其实挺不错的。帮助别人有助于提升自我认可度,也很有助于认识这个社会,从而对世界有更深的认识。另外,一些兴趣导向的也不错。有没有什么你想学但是过去一直没时间学的东西呢?比如做咖啡?书法?网球?总之报个班,你会认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


Q25 想问Avo,如何在非常忙碌的生活节奏里仍然保持健康的作息和优雅得体的打扮呢,有时候会报复性熬夜,知道很不好却无法控制,然后就是衰老加快体能变差……年纪轻轻就有了源源不断的白头发让我好惊恐
A 这可能需要下定决心给自己设一个目标,比如:2025新的一年的第一个月都坚持早睡早起,不熬夜不喝酒。一旦身体给你正反馈,你会更加有信心去坚持,否则很容易自暴自弃陷入恶性循环。
还有一个对我有用但不知道对你是否有用的方法,就是设一个11点钟的闹钟,到时间就上床,手机放到一边,坐在床上写日记。不要给自己压力,写不出也可以想,几个字也可以。其实写日记最重要的是想的过程而不是写下来的字。(1月初会和大家分享我新买的日记本!有时候买本新本子,也有助于获得一个新开始。)
我个人觉得睡前写日记可以帮助进入睡眠模式,写到纸上有助于释放白日积聚的压力,省的闭着眼睛乱想半天,反而睡不着。你可以试试,如果有用的话,欢迎你明年的2月份来给我留 feedback。


Q26 跟avo一样刚当妈妈 想问Avo是怎么完成角色转变的或者说是如何接纳自我与妈妈这个角色的共存?
A 和在 Will 一起之前,我人生中绝大多数的快乐都是妈妈给我的。虽然从小对当妈没什么感觉,但一直很确定想要一个女儿,理由就是我希望也会有这样的一个(现在是两个)女孩,能和我一样快乐。所以当一个妈妈,是我心甘情愿的选择。这很重要,不甘心就很难接受吧?
不过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去思考过角色转变。 一定要说的话,相对于转变,更多的是一种共存。在我身体里,那个疯跑嬉笑小学生的我,那个大学求知欲很强的我,那个在不赶时髦星球分享自己生活和思考的我,那个两个小女孩妈妈的我,是同时存在的,就是我,而不是任何一个单一的身份和角色。
至于母女关系,我倒是有简单思考过。我认为世界上的母女关系各不相同,不同的人相遇会有不同的母女关系,也是没有预设的。我会努力做一个负责的母亲,但我没想过要做一个完美的母亲。她们也许偶尔也会对我生气,但只要大体而言,她们觉得和我在一起是开心的,那就足够了。我甚至不需要成为她们世界里最爱的那个人,她们可以最爱爸爸,可以最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最爱自己的老师,都可以。我想成为那个能帮助她们更自信独立的那种妈妈,而不是成天要求宝宝和自己粘在一起的那种妈妈。总之,我会想要付出多一些,尽可能不对孩子进行索取,即便是情感索取(有点理想主义,但希望自己能做到)。


🎁
几年来每一次发照片大家都会问我头上的玳瑁色发抓是什么品牌,老实说,这个牌子太难买了,我也是好不容易等到补货才购得5枚,这次全部送给大家。
感谢大家陪我度过的第8年,如果你看到这里,有什么想说的话,可以自由地在留言区留言。为了尽可能公允,我会按照留言的时间顺序,选择第1条,第5条,第15条,第25条,第35条留言,送出我这枚价值350元的同款巴黎手工品牌发抓。
最后,祝好,
祝新的一年,我们依旧在这里团聚☀️




👇🏻 在这里也可以找到我哟 👇🏻
微博和小红书:
@不赶时髦星球
工作联系:
[email protected]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