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近期通过电邮向学生通报,
最近数月有60多名学生遭遇诈骗,损失共6000万港元,绝大多数是来港大读大一的内地学生。其中有一名香港大学内地学生遭遇电诈后损失约920万港元。
为此,香港大学校方要求学生限期内填写防骗问卷,否则将可能被禁止进出图书馆及智华馆(校内一学习空间)。
香港城市大学校方在去年也接获逾30起学生遇上诈骗的案件,涉款约1500万港元。
据悉,香港与内地目前正研究方案,以加强来港学生的防骗意识。
涉款共约6000万港元
一18岁内地生被骗920万港元
香港大学1月16日向学生发出电邮,
通报指近月有超过60名港大学生遭遇诈骗案,损失超过6000万港元。据报道,其中,香港警方近期接到一名18岁的港大内地女生小陈(化名)的报案,称她可能遭遇诈骗并损失920万港元。
小陈是香港大学大一新生,去年11月27日她接到
自称为中移动职员的电话
,对方称她
卷入一宗洗黑钱案,
之后电话被转接到自称上海公安局的人士,对方要求小陈下载一款应用程序以监控她的手机页面,
并让小陈在去年12月到今年1月期间先后14次转账总计920万港元至另外三个银行账户作为调查证据,以证明自己的清白。
小陈按照要求转账后,对方失去联络,小陈怀疑自己受骗于是向警方求助,香港警方将案件列作“以欺骗手段取得财产”,交给西区警区刑事调查队第四队跟进,正在通缉5名诈骗分子。
据警方统计,在2024年1至11月,香港共发生了40470宗诈骗案,同比增加8.7%,涉及款项达到85.2亿港元,其中电话诈骗案同比增加172.8%至5168宗。其中,2024年9月开学至2024年11月,港岛总区便录得55宗涉及“港漂”学生的“假冒官员”骗案,损失金额合计高达3900万港元。
早在2020年,便有媒体报道,香港中文大学一名研究生遭遇电信诈骗。对方冒充公检法人员,以受害者涉嫌诈骗、洗钱需缴纳保障金进行审查为由,要求受害者提交银行卡账密信息,并从受害者银行卡中转走40.08万元资金。
为防学生遭遇电诈,多所港校采取行动
目前,电信诈骗的形式多样,不法分子除了冒充公检法进行诈骗外,香港社会主要还出现的电信诈骗手法有“假冒官员”“猜猜我是谁”,以及“虚假绑架”。
“港漂”学生等群体往往是更容易掉入骗子陷阱的人群,
为防止在校生再次遭遇电诈,学校层面也有所行动。
香港大学目前已要求学生透过校内系统,填写防骗问卷,以提升对骗案的警觉性及保护自己,未能于限期内完成问卷的同学或会被禁止进出图书馆。香港大学方面还表示,向同学们发放防骗问卷是由警方提供的防骗学习包,内容包括了香港诈骗案的求助途径以及当前流行的四大类诈骗案,还有防骗短片和选择题。
事实上,针对学生的防骗工作在其他高校已经展开,香港理工大学在去年开学前要求所有新生必须完成警方设计的网上训练课程及测验,否则不能获发学生证。
香港城市大学在1月18日表示,在2024年,校方接获逾30起学生遇上诈骗的案件,涉款约1500万港元,即平均每宗损失50万港元。城大表示,校方已成立跨部门工作小组,在2025新学期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完成由大学与警方共同设计的防骗问卷,该小组也会定期举办防骗研讨会及开展推广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