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前的最后一周,是愉快的一周,在云谷学校,我和朋友们给4到8年级的孩子们上了两个三天的课程,主题是 科学精神 + 产品思维 + AI能力,最后通过coze搭建的智能体作为产品呈现。相比去年夏校,可能是小朋友们更棒,也可能是我更熟悉怎么给娃上课了,感觉顺畅了很多。
先来一些图。
整体课程回顾下来,我最想让孩子们记住的是下面这张图,从过度关注Build,到理解闭环。
学校里的日常学习,更多是解具体的题,也就是不停的Build,于是,课程中做产品的时候,我们刚把课题布置下去,没多久,就有孩子大叫“做出来了”、“做完了”,他们还是把做产品当成了一个有标准答案的解题过程。
我们让孩子们了解到,学校里学的很多都是“知识性知识”,还有概念性、流程性、元认知这三类知识,它们虽然略抽象,但更重要,特别是在AI时代。
而学习的过程,记忆也只是最基础的,如下布鲁姆的分类法,创作,才是最高阶的学习,所以我们选择(借助AI工具coze)做产品来学习。
我们的课程强制大家体验“Idea-Learn-Build-Launch”的循环,以“兜里的个性化学习工具”为命题,先从“Idea-Learn
”
的小闭环开始。
Idea起步,这是最初的想法,比如写作文的小助手?给元素周期表编一首歌?让猴哥教你学英语?
然后到Learn,是一个探索过程
,同学们初步尝试了理解“用户——学生?老师?家长?”、“需求/痛点”、“场景——简化为各个科目”,然后从需求侧的“刚需、高频、广谱”,生产侧的“能力、意愿、限制”来筛选,确定了每组的产品课题。
然后再回到Idea,创意激发,脑爆出各种产品想法。
再到Build,借力AI,大大缩短想法到产品的路径。我们从最基础的Prompt,到利用插件、工作量、知识库等能力增强智能体的表现,再到借助快捷指令、卡片、应用界面提升交互体验,所有孩子都在三天内做出了一个或简单或复杂的产品。
举几个例子,比如写作小能手,不会给出作文全文,而是根据命题,会提示可能用到的成语、典故,以及写作思路;比如音乐化背诵,可以把各种难背的内容(元素周期表,全国省份等)编写成押韵的歌词,再转化成歌。
闭环的最后一步Launch,孩子们要和用户、市场互动,去做“用户测试”、“产品迭代”,体会从“教中学
”
。这也是费曼学习法的应用,展开如下学习层次的金字塔。
整个课程,孩子们体验到了科学精神、产品思维、以及AI的强大与不足,我们的内容,是平行于正餐(学校教学内容
)之外的一份补剂,
而我们最希望的是,在孩子们心里的某个地方,种下一颗种子,然后,静待它生根发芽。
——
放一些家长的pyq
——
——
以下选了3天的课程小结
——
——
有兴趣的大朋友可以看看
——
——
1月19日
——
第二天的课程结束了,同学们明显熟络了起来。
今早一来,李老师给大家解密了昨天留的几个科学探究问题的答案,让同学们意识到真正的科学探究和学校里的科学课程不同,不只是记忆一些“知识点”,也没有那么简单的“对与错”。
之后,我们进入了创造阶段,苏老师给大家讲解了“一个产品是怎么做出来的”,我们要先发现问题,然后思考方案,把它做出来,再通过和朋友们分享,不断优化。
接着,同学们在“更有趣地学科学”这个命题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借助AI尝试了各种小产品。有的用Scratch编写小游戏,融入了很多科学知识;有的借助豆包、即梦、剪影等工具,从分镜脚本、配图到影音字幕拼接,来讲述科学故事;有的从手绘漫画出发,借助AI让静态的图画变成动画;有的用coze搭建了科学助手类的agent……
过程中,俞老师、苏老师、李老师和几位助教一起,分别从“如何更好地使用AI”、“如何做一个好产品”、“如何融入科学学习、保证科学性”三方面和同学们一起共创,家长们可以期待一下明天下午的展示。
明天,我们会带着大家继续优化这个辅助科学学习的小产品,会安排模拟的“评审、推介、试用”环节,让孩子们进步一体会到创造的乐趣。
—— 1月22日 ——
AI进阶营第一天的课程顺利结束,能看到同学们迅速进入了状态。
今天上午,我们先带大家玩了各种比较新的AI应用,除了最常见的文字对话、图片、视频生成,还用即梦直接生成了“祝同学们小年快乐”的海报,在coze里展示了AI入门营做的“科学幽灵”agent,用DeepSeek现场编写并优化了一个贪吃蛇游戏,用糯米搜索一路“下一步”生成了科普小视频,用suno编写了课程的主题曲……
之后,俞老师讲解了AI时代的学习与过去有何不同,从许愿式学习,到上山式、下山式、巡山式学习,让同学们体验到如何步步深入,让AI成为一个伴读小书童。
下午,我们进入“兜里的个性化学习工具”的探索过程,聚焦在“用户需求洞察”。我们简化了真实产品创新的流程,先发散,带领同学们思考学习工具可能的目标用户(学生、老师、家长……),需求场景(语数英科……再细分,比如英语的背单词、口语、阅读理解……);后收敛,从用户侧(刚需、高频、广谱)、生产侧(能力、意愿、限制),一步步筛选出了每个同学最想解决的“大问题”。
大问题预告:作文写不出、语文阅读理解头疼、英语单词记不住、数学又难又无聊、死记硬背的内容太多(比如元素周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