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樂無如讀書 至要莫若教子
【译文】
经文:慢其先生。
风雨芸窗教读频,处如己子惜如珍。
一朝得第忘师德,千载人人骂富新。
【注解】
“先生”是长者、老师的通称。传道讲学,进德修业,都要依靠老师的教诲,怎能轻慢
?
“慢”,语言、礼貌、心地上的不恭敬,都包括在其中。
【证案】
江西一位老儒生,名叫魏遐昌,以教书为业。有老朋友的儿子,名叫富新,刚满十二岁,家中贫穷,母亲守寡,没有财力读书,遐昌先生见他聪明伶俐,很可怜他,教他读书,和学生们在一起学习,不但不收他的学费,逢年过节还多次给予周济。富新十七岁考中秀才,就表现出骄傲的样子,遐昌先生把他当成自己的子弟,并不计较。二十岁,考中举人,乘车拜客,路过遐昌先生门前,看都不看一眼。
本地一位乡绅过生日,宾客满座,乡绅因为富新是新科举人,把他让到首席,遐昌先生坐末席。富新假装不知道,谈笑自如,旁若无人。遐昌先生实在忍受不了,责备他说:“你为什么轻慢老师到这种程度
?
”富新笑着说:“过去是师徒,现在分贵贱了。老先生应当怪自己不长进,就不要太讲究虚礼了。”众位宾客都嫌他太过狂妄,拉着先生离开,然后大家都各自散去。
魏先生气愤成病,再一想虽然是富新忘恩负义,傲慢无礼,但是他说的“怪自己不长进”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病好后,发愤攻读,一举考中举人,这时已经六十八岁了。当时富新已经成了进士,担任平乐县知县。魏先生会试联捷,成为进士。当时日本倭寇作乱,骚扰广浙一代沿海,殿试时皇帝出的策论题目是平定倭寇之策略,魏先生对答如流,钦点为探花,授予御史的官职,奉命巡视广东,平乐县正是广东的属地。富新由于贪污严酷的罪名被关进大牢,应该由御史衙门审定此案,当庭审讯的时候,富新只是趴在地上磕头,不敢辩论一字。魏先生不计前嫌,仍然为他平反,得以不死,但还是被罢官。
后来魏遐昌先生升任礼部尚书,八十岁告老还乡,皇帝亲自作诗文褒奖。寿诞之日,高朋满座,冠盖盈庭,富新也在席中,行弟子之礼,极为恭敬。有个人,当初曾经在那位绅士家听过富新的狂言,当面指责富新说:“过去是师徒,现在分贵贱了。尊官你何必行此大礼
?
”富新羞惭万分,汗如雨下,逃席而去,终身被人看不起。
【附证】
(
一
)
杭州生员邹达,自认为很聪明,看不起老师。跟着老师读书,经常找一些生僻字为难老师,老师回答不上来,就离开这个老师。这样跟了好几位老师,都说老师赶不上自己。四十岁了还没有登第,整日放浪于西湖山水之间,不再以科举为业。有朋友劝他,邹达说:“我根本不把科举当回事。”邹达一辈子就只是个秀才。
(
二
)
余杭的赵昕曾经做过乡试的主考官,据他自己讲,己酉年乡试,批阅试卷到后半夜。有一份试卷,第一句就很不满意,于是把试卷抹掉,忽然起了一阵怪风,窗户打开,蜡烛灭掉了,非常疑惑,然后就睡了,卷子就放在桌上。第二天起来一看,昨天用笔涂抹的地方,一点痕迹都没有,非常惊异,就把这份试卷作为最后一名推荐上去,这份卷子是淮安许致和的。赵昕渴望见这个叫许致和的学生一面,许致和认为凭借自己的文章自然能考上,最后竟然不去拜见。
徐太史说:“考场中的各种灵异事件很多,必是做过大阴德事。看许秀才的意思,不但不把主考的恩师放在眼里,连鬼神的报应,祖宗积累的功德也一笔抹杀了。哎
!
偶然得志,便胡作非为,绝不是载福之器。人们都说这是背弃师恩,我认为更是辜负了先人的德泽。”
(
三
)
沈承,字君烈,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一位前辈拿自己所写的诗文来请教,沈承看完后,大力称扬前辈在政治上的成就。前辈说:“我向你请教诗文,你为什么只是谈论政事呢
?
”沈承说:“知道先生关心经邦济世之道,哪有闲心留意诗文呢
?
”前辈很失望,默不作声。沈承三十二岁就死了。
敬 请 访 问 : 马 来 西 亚 汉 学 院
《太上感应篇图说》- 连载
点击标题,直接阅读
00:前言
01:得富灵验记
02:得贵灵验记
03:得寿灵验记
04:得子灵验记
05:祈病获痊灵验记
06:遇难成吉灵验记
07:散离复合灵验记
08:合宅同升灵验记
09: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10: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善报)
10: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恶报)
11: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
12:算减则贫耗
13:多逢忧患
14:人皆恶之
15:刑祸随之
16:吉庆避之
17:恶星灾之
18:算尽则死
19: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
20: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
21: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22: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
23: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24: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25:不履邪径
26:不欺暗室
27:积德累功
28:慈心于物(甲)
28:慈心于物(02)
28:慈心于物(03)
28:慈心于物(04)
28:慈心于物(05)
28:慈心于物(06)
28:慈心于物(07)
28:慈心于物(08)
28:慈心于物(09)
28:慈心于物(10)
28:慈心于物(11)
28:慈心于物(12)
28:慈心于物(13)
29:忠孝友悌
30:
正己化人
31:矜孤恤寡
32:敬老怀幼
33:昆虫草木犹不可伤
34:宜悯人之凶(甲)
34:宜悯人之凶(乙)
35:
乐人之善
36:
济人之急
37:救人之危
38: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
39:不彰人短
40:不炫己长
41:遏恶扬善
42:推多取少
43:受辱不怨
44:受宠若惊
45:施恩不求报
46:与人不追悔
47:所谓善人
48:人皆敬之
49:天道佑之
50:福禄随之
51:众邪远之
52:神灵卫之
53: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54: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56:以恶为能忍作残害
57:阴贼良善
58:暗侮君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