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一个许久未联系的同学,忽然在微信上请求我能否帮助她,她现在已经是焦头烂额、手足无措了!
原来,她的孩子上了小学,最近居然开始了严重厌学。
不愿听课,作业也不愿做。课上总是无精打采地趴着,哪怕老师说了十几遍,依旧如故。
那天,这小家伙放学后没有和任何人打招呼,自己一个人呆在教室,就这么静默地坐着,久久不归家。
最终,看着在夜幕中意兴阑珊归家的孩子,被担心击垮的她,怒气终于无法抑制地汹涌出来。
在训斥孩子一番后,作为惩罚,撤销了孩子当天的晚饭。
更让她气愤的是,而后,孩子非但没有反省,还在争执中弄哭了妹妹。
对于母亲因为孩子厌学而感受到的煎熬,我十分理解。
她为了孩子能上更好的学校而倾尽积蓄买了学区房,对孩子寄予了厚望。母亲觉得自己为了孩子付出了如此多的心血,但孩子却丝毫不懂得感恩。
其实她的孩子很有才华。我曾经在她家里看到过孩子得到的各种幼儿比赛的奖状和证书。
我对孩子母亲说,你把自己和孩子的人格在一定程度上纠缠在一起了。
在孩子上幼儿园时,他是快乐的。但是这一切都在他上小学的时候停止了。
你为了孩子倾尽积蓄购学区房,为了孩子举家搬迁,为了孩子甚至还换了你的工作。
表面上,你让孩子得到了更好的照顾,以及更优秀的教育资源。但这是你用自我的承受极限去换来的。这份压力,孩子是完全能够被感知和传导到的。
这时候,孩子就变成了母亲内心冲突关系的延伸,而不再是一个拥有“独立自我”的个体了。
我想,你也一定也有过在还房贷压力和变换工作的不适中,想要逃离的冲动吧?你也曾经因为财务和工作压力而悒悒不乐吧?
只不过你选择了“压抑”。然后,这种“压抑”又无意识地传导到了孩子的身上。
于是孩子就会和有你一样情绪,表现为“厌学”。
更加悲伤地是,孩子并不能像成人一样有多种的宣泄通道,因为他们实在太弱小了。于是自己只能成为最后压力的承接体。
事实上,父母常常把自己早期的人生关系,在成人后当作了确定的基本模式,古人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便是这个意思。
在父母自己童年中“未被满足”的需求,在成年后,会在无意识中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寻找少儿时代与父母兄弟姐妹的关系,进而重温它们。
这一切固然有一定的好处。例如,客观中会促进童年修复和自我成长。
然而我们也要明白,童年时代遇到的东西已经发生了,我们再没有办法去改变,我们业已年迈的父母更是无从为我们改变。
如果我们依然抱持理想中的幻想,这些堪受分裂困扰的父母,当他们看见自己的孩子受到的困扰时,就会瞬间失控。
只因现实的情景激起了父母过往情绪的回荡,在冲突中面对焦虑之气的升起,伴随情绪的潮水淹没了理智的自我,父母就可能对孩子提出更多不必要的苛求,甚至投射性的责骂和惩罚。
在这一刻之中,在不知不觉间,父母其实是把孩子当成是自己来对待 —— 那个曾经孩提时代的自己。
如果父母不仅把孩子当作自己,而且还下意识地把孩子纳入自己的“心理封套”中禁锢起来,那么,孩子便完全成了他们自我的延伸品,包括要承接父母延伸所隐含寄予一切的意义。
这种反应发生时,甚至宇宙和自我都被他们感知是浑然一体的。与他们生活在同个空间里,你会感受到被深深地控制感。
比如有些父母,他们看到子女身上成功的迹象并未表现出赞美和满足,反而充满了嫉妒和压抑不满。孩子考98分,会指责为什么没有考满分。孩子考满分,会被告知以后争取要次次考满分。
这些父母,皆是幼时那个孱弱自我的投射。对他们而言,别人的成功是一种罪过,因为这削弱了他们的价值。
你可以想见,经受如此的对待的那些子女,在学校里面对富有竞争性地奋斗环境是难以想象的艰难。
他们一旦内化并认同了父母品格中低价值的方面,就不得不面对“难以和真正成功的人相处”的窘境,也没有了在环境中可以彼此相互合作的动因。
永无满足伴随空洞而孤单的内心,将附庸其生。
分离,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在我们生活依恋的家庭里,这是生物遵循的客观规律。
在降生时,我们与母亲的子宫分离;
在进入社会后,我们又和我们的学校教育分离;
在成年成家后,又和原生家庭分离;
最后面对在死亡,我们又和物质世界分离。
这些,都是客观地事实存在。
倘若我们的成长阶段已到了需要“分离”的时刻,但是所谓的情感纽带却依然顽固不裂,我们的精神就只能集中在自我的特定龟壳中,只能用一个卷筒的视窗去观看世界。
在这种纬度中生存,生命的是异常痛苦的。
特别是,承接家庭系统中整条压力链的孩子很快会意识到:他无论如何都摸不着月亮。因为这早已超过了孩子能承受的能力。
面对此情此景,孩子自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心理问题以及阻抗。
比如,有些不堪重负地孩子可能会习得父母传导给自己压力的方式,把压力链传导给比自己更弱的儿童。于是,孩子就会去怨恨、欺负弟弟妹妹。
当母亲和其他成人看到孩子“以大欺小”的行为,通常又会加以严厉的指责和惩罚。这又进而让孩子感到更大地内疚和羞愧。
然而,惩罚和羞愧并未对隐藏的欺负需求产生影响,这一内在的需求原封不动且固化未变。
因此,我们需要明白:孩子欺负的行为继续存在,是因为对欺负的需求依然存在。欺负的需求依然存在,是因为父母的压力链传导过程依然存在。
只不过,有时候孩子又为了在权威的父母面前维持自我的自尊心,把这种欺负需求被迫变形为对自己的伤害,通过厌食、失眠、生病、主动惹事找打等方式表现出来。
不论你做什么,不论你怎么努力,都不能产生“被自我认可”的效果。
当这种烦恼桎梏一生时,没有比这个更痛苦了。
我们的作为父母需要做什么,才能揿动系统中整个压力链的终止按钮?
当父母渐渐明白,原来孩子并不是困难、不适和痛苦的源头,当父母看到孩子正身处整个系统压力链最底层苦苦挣扎,父母就应该采取新的方式,与孩子平等地对话,聆听孩子真正的需求,然后,放手让孩子去自然而然的成长。
其中的关键在于,父母要承认他们自己的困难不在于和子女的关系中,而在于自己那一部分被禁锢下的、尚未被满足过的自我。
而这一切,可以追溯到自己的孩提时代。那个曾经的自己和现在的孩子都一样痛苦、可怜,但现在早已是不同的时代,也已经是不同的两个人。
我们不能用现在的伤害去祭奠过去的伤痛,它只会让我们愈加难堪;我们也不能寄予另一个人的洗礼来反慰自我被禁囚的夙愿,它只会让我们愈加迷失自我。
在跳出压力链的传导系统外,父母就可以看清为何自己和孩子之间会有麻烦、为何孩子在不知不觉间会深为不满。
因为,孩子们正在努力确立自己的“独立人格”,并建立自我的边界。而在此时,他们却不得不承受父母吞噬般的压力。
除非我们可以给予孩子自我发展的自由,也给自己放手的自由,否则,就不可能真正的爱孩子。
那些裹挟的爱和依赖性的爱大概是有的,但这样的爱并不是真正的爱。
因为,真正的爱只能在足够的自我中,才能盛开。
作者|陈涛,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积极心理治疗师。我们与人最深的理解,来自彼此共同的体验。
你可能还喜欢
《你看不到的,是千万个被毁掉一生的董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