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太空堡垒
如同风中之落叶,且看我如何飞翔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太空堡垒

中国本土科幻片的“接地气”问题

太空堡垒  · 知乎专栏  ·  · 2015-09-06 18:09

正文

这是我在「如戏」网站的一个回答,也是我最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发在这里供有心人参考和讨论吧。


我因为工作关系,接触过大量的国产科幻故事和剧本,自己也写过三个科幻电影剧本,按照不那么严谨的说法,依次可以分为「硬科幻」、「软科幻」、「轻科幻」……


然而,你知道,然并卵。


我倾向于认为,「现阶段的」中国观众对国产「科幻类型片」在情感接受上是有障碍的,或者说是「移情障碍」或者「接地气」的问题。主要原因倒不是因为中国观众科学素养不够,而是习惯问题。作为中国电影的一种类型,中国「科幻片」还没有来得及和观众建立起「市场契约」。这种所谓的「契约」是需要靠大量的创作尝试和市场互动才能建立起来,而我们现在处于市场倒逼创作的环节,现阶段直接给观众硬塞一种不成熟的电影类型,必然会遇到观众消化不了的情况。


一种成熟类型如何进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市场,其实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就是「科幻」+「市场认可类型」+「微创新」,就如同鸡尾酒一样,慢慢混搭着来,总能找到合适比例。但这个经验对于某个具体创作或商业行为来说,就不具备实际的借鉴意义,因为不能保证某部具体作品在毫无市场反馈或创作借鉴的前提下,就能获得市场和观众的认可。


因此,现阶段的中国科幻片,要么是低成本创意型,要么是高成本票房炸弹型,很难找到中间路线。低成本可以靠创意类型寻找某类特定观众群体,高成本可以依托成熟类型和模式覆盖市场基本群体,中间成本就比较尴尬了,两头都有可能靠不着。


从我自己的创作经验来说,一开始写科幻故事肯定是奔着最牛逼最前沿的科幻创作思路过去的,我写的某一个科幻剧本,核心科幻概念不夸张地说放在北美也是主流略超前的,故事类型也是成熟商业类型模式,但问题就在于,科幻+主流商业类型 放在一起之后,大家兴奋完之后,很快就面临一个现实问题:谁来演?

这种成本的电影肯定要找一线明星来演,但中国的一线明星谁能演科幻电影?明星的市场形象和定位都是依靠以往作品来界定的,那么面对一个几乎完全陌生的类型,过往经验全部失效,用谁都是冒险,完全无法预判市场风险。

而且坦率地说,因为中国一线明星以往作品所塑造的市场形象和定位,把他们中的大多数放进一部科幻电影中,总会觉得有些隐隐的不对劲。这个问题,不是创作环节能解决的。


那就退而求其次,降低科幻元素,走软科幻路线吧。然后,就迎面撞上了一堵名叫「审查」墙……软科幻就必然和现实结合紧密,而且又要有幻想元素,但是我们当下的审查环境和机制,似乎不太允许你想的太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