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中有大量的蛋白质,它们都是由氨基酸组成的长链,有些氨基酸是“疏水”的,它们不喜欢与水混在一起,而倾向于抱成一团。在通常情况下,这些疏水氨基酸会埋在蛋白质分子内部,被喜欢水的“亲水氨基酸”包裹起来。所以我们可以用水来稀释蛋液。在通常情况下,蛋白质分子表面带有互相排斥的电荷,使得它们独立存在。
在特定条件下,比如加热、改变酸碱性、加入盐或者钙镁等金属离子的情况下,这种平衡状态可能会被打破。蛋白质分子会伸展开来,有些氨基酸中有硫原子,可以和另一个氨基酸中的硫原子形成“二硫键”而连接起来。不同蛋白质分子互相连接,就形成网络结构。如果其中的氨基酸结合水的能力很强,这样的网络就会把水也固定在网络中,鸡蛋羹就是这样形成的。还有一些情况是蛋白质能够形成网络,但是氨基酸结合水的能力不够强,就形成比较“干”的固体,而水会渗出来,比如奶酪。
而有的情况是能够结合水,但是蛋白质网络强度不够,就只能变成像酸奶那样黏乎乎的状态,而不像鸡蛋羹那样有弹性了。当然,还有的蛋白在钙镁离子的作用下可以形成强度很好的网络,吸水性也很好,典型的例子就是豆腐。 不同的蛋白质“固化”所需要的浓度和其他条件不同。鸡蛋蛋白是要求很低的一种,只需要比较低的浓度、加热到70℃左右就可以凝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