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的课程太多严重耽误科研和生活,
这个问题在高校青年教师中具有普遍性。
尤其是在职称评审和科研成果压力较大的环境下,
教学、科研与生活之间的平衡常常成为难题。
可以考虑下面的方法:
与学院沟通,合理协调教学任务,
表明科研重要性,
向学院领导或系主任客观沟通你的科研压力,
强调科研成果对学院发展的贡献(如项目、论文的产出对评估有利)。
申请减少不必要的新课程,
特别是与自己研究方向无关的新课,
毕竟徒手开发一门新课耗费的精力巨大。
可以提
出循序渐进的建议,
如由其他教师或助教协同完成。
申请错峰上课,
将课程安排分散到不同学期,
避免单一学期的过度集中授课。
(虽然大概率没什么卵用!)
提高备课效率,
减少教学时间投入。
资源复用,
建立课程资料库(如PPT、讲义、作业题库等),
减少重复备课时间。
未来遇到同类课程,
便能快速准备。
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工具与平台(如录制讲课视频、在线批改工具),
将部分教学内容自动化,
从而减少时间投入。
(善于用生成式AI帮你做PPT!)
通过
有效的课堂互动与提问,
减轻课后答疑和批改压力。
申请教学助理(如研究生、博士生助教)协助完成部分教学任务,
如批改作业、解答常见问题等。
与同事合作分担课程任务,
将课程打包或轮流授课,
这样可以减轻个人负担。
(能用钱和关系解决的事情就尽量用起来!)
设定科研时间块,
例如将早晨、夜晚或周末固定下来作为专属科研时间,
确保每周有稳定的写作和研究进展。
利用零碎时间,
在会议、活动间隙处理较小的科研任务,
如文献阅读、数据整理等或者备课,
保持科研的连续性。
(合理的时间安排!)
高效青椒在评上副高前,
一定要以KPI为首要目标,
以评上副高为第一要义。
即:任何能为评上副高加分的就要极力争取,
任何没有卵用的其他事务一律靠边。
遇到教学这样不得不做的“任务”,
能水则水,怎么省事怎么来。
虽然听起来很功利,
但在制度的强压之下,
这是唯一能够在高校立足的生存之道。
设想你没有好的科研成果、没帽子,
即使你课教得再好、再受学生欢迎,
到头来连个副高都评不上。
学生也是很现实的,
甚至本科毕业论文都不愿找你做。
(认清现实很重要!)
因此,拿到副高前坚决拒绝与评职称无关事务,
以最快速度刷满KPI评上副高,
这时候再弥补教学上的缺失才是一位青椒的最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