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前,写了一篇关于安宁疗护的封面报道(《在社区,没有哭声的临终病房》),由于篇幅有限,有些问题没能在稿子里详细展开,看到评论区有很多疑惑,想集中解答一下——
一.费用高昂?
很多人觉得照料如此用心,既缓解生理不适又有人文关怀,住进安宁疗护病房应该价格不菲。从我走访的上海十几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看,安宁疗护病房跟普通病房的收费大致相同,甚至更低,很多床位费都是二三十块一天。
二.一床难求?
安宁疗护自2012年在上海开始推行,至今全市已有两百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了安宁疗护病房,最多的有20张病床。文中详细介绍了黄浦区的豫园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是因为它是上海首批20家安宁疗护社区示范基地之一,并不代表整个黄浦区只有这一家开设了安宁疗护。
到访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基本上也没有满床。十几年来,公众对安宁疗护理念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但在中国,在家中离世的可能仍占多数。目前入住安宁疗护病房的老人,平均年龄在85岁以上,他们当中有些还没能理解这一概念,或者对安宁疗护还不太接受,觉得必须要在家中去世。
以豫园街道社区为例,街道人口只有一万多,覆盖的范围也有限,有需求来报名的人员不至于爆满,且社会也会对报名的病人进行一系列考核,符合标准的才能入住。张院长曾说:“我这里不是养老院,而是护理院,是最刚性的一层。所有的老人到护理慢病共存,到后面实在没有医院愿意收才来,我这里是兜底的。”
三.为什么不居家?
在社区的安宁疗护并不抵触居家,同时很多社区也一直在提供居家服务以及推广居家安宁疗护理念。等到家属们能正确理解、具有人文关怀的耐心、掌握注射麻药等镇痛手法后,也完全可以将安宁疗护搬进家中。
四.外地人可以去吗?
可以的。在闵行区的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我就遇到了一位来自齐齐哈尔的老奶奶。巡房时,护士们都喊她“王同学”,老太太精神很好,一再感叹病房的环境干净舒适,粉色小花的床单和旁边窗台上一整排不同的植物都让她心情愉悦,她看着墙上的贴纸质朴地说道,“这多美啊!像画儿一样!”
她邀请我们在她的床边坐下,跟我们分享“人不怕有疾病,只是需要关爱”,只身来到上海她没有任何怨言,而是觉得减轻了一代人的麻烦。只是在最后拿出手机给我们分享她老家院子里自己种的花时流露出一点伤感,“你们看,我的花园多美啊,可惜今年不能回去看了。”
从病房出来后,刚毕业一年的年轻护士送我下楼,我问她对病人的离去是不是还比较难释怀,她立刻就红了眼眶。这份工作确实是很大的考验,单有热情不够,还需要科学手段。要善于倾听,与患者建立信任(即便明知对方一个多月后就将离去)。
安宁疗护的医护人员们做的很多事情,比如为临终老人完成心愿、组织公益活动等等,都不会纳入绩效考核,全是出于自发的善意——希望每一个人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依然能享有尊严和喜悦。许多老人甚至是到了这个阶段,个人微不足道的爱好才第一次被发现和重视。
有从业者曾说他们的目标是成为逝者的一件“遗物”,想必也会是清单中最珍贵的那件。(详见相关报道《在社区,没有哭声的临终病房 | 封面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