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智先生
有幸与你见证这个时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环球物理  ·  【物理动图】13个炫酷物理实验动图,太神奇了 ·  4 小时前  
环球物理  ·  【物理试题】2025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 ... ·  4 小时前  
北美留学生观察  ·  【ma**ara同款】王炸大衣限时返场!卖一 ... ·  23 小时前  
北美留学生观察  ·  比尔盖茨申请到哈佛,竟然全是靠“演技”? ·  昨天  
环球物理  ·  【思维导图】九年级物理全册最全思维导图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智先生

永久中立国,亲手埋葬了自己

智先生  · 公众号  ·  · 2024-03-05 21:00

正文

2022年2月28日,时任瑞士联邦主席卡西斯宣布,将参与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计划。

除了实行航运禁制,还将冻结普京及一批政府高官在瑞士的资产。

卡西斯还说,他们是出于「道义」,才做出这个「特别而艰难」的决定。

顿时,全世界哗然,认为瑞士有违组训,打破了坚持两百多年的「中立国」传统。

瑞士 老祖宗积累了 几百年的永久中立 信誉 瞬间倒塌。

但如果真去追溯历史,瑞士的所谓「中立」,也不过是表面功夫罢了。

瑞士地处欧洲中部,国土面积小,人口不多,还被德意法等大国包围,看着就像是可以被随时拿捏的软柿子。

所以在大国环伺之下,留给瑞士的生存之道并不多。

在冷兵器时代,瑞士是靠 拳头打出一条生路,而且 战斗力比较强悍,这点德意志和法兰西都可以作证。

另一个是到处结盟。

从15世纪开始,瑞士与欧洲各国结盟,借机输出优质的雇佣兵。

到1815年,瑞士被欧洲各国确认为「永久中立国」。

按照国际公约,任何国家军队都不允许进入中立国境内,同时它也不能主动参加任何战争, 包括不得向交战国双方提供雇佣军。

但即便如此,许多欧洲战场还是有瑞士雇佣兵的身影出没。

面对它国质疑,瑞士的说法是,他们的军队驻扎在原地一动不动,但总不能干涉老百姓周游列国的自由吧?

所以要论双标,瑞士是老传统了。

19世纪后期,眼看欧洲百姓对雇佣兵制度的批判声越来越大,瑞士才站出来宣布,禁止本国公民充当雇佣兵。

瑞士的雇佣兵生意没了,得想个新的营生来帮补国库,于是 想到了发展金融业。

毕竟瑞士处于大国的战线缓冲带,是当时整个欧洲最安全的区域,非常符合金融业的避难和安全需求。

瑞士也终于找到了一条正确赛道。

1862年,瑞士有370多家金融机构组成瑞银集团,吸纳了世界各国政客豪绅的巨额存款。

瑞士金融业迎来黄金发展时期。

几十年后,一位叫希特勒的落榜艺术生横空出世, 纳粹德国在 士旁边虎视眈眈,无论瑞士怎么防御,在绝对体量压制下,被 攻陷也只是时间问题。

事实上,小胡子一开始确实没打算放过瑞士。

据战后资料记载,纳粹德国曾策划了一个「冷杉计划」,想和意大利两面夹击瑞士。

计划之所以没有实施,瑞士的地理优势是重要因素。

瑞士国土有四分之三位于山区,是易守难攻,再加上瑞士动辄来个全民皆兵,一下子爆几十万军队不是问题。

对于擅长闪电战的德国来说,拿下瑞士要花费不少功夫,性价比不高。

何况比起占领,瑞士在其他方面能起的作用更大。

瑞士虽然号称对盟军和轴心国两不相帮,其实一直在经济上给予纳粹德国许多援助。

1943年,英法情报部门发现,德国在市场上抛售的黄金量非常惊人,已经超过其1939年的黄金储量。

黄金当然是从犹太人那里洗劫而来的。

问题是,在同盟国 全方位封锁 轴心国的情况下,这些黄金是如何流通到市场上的?

战争结束后,盟军在纳粹的机密文件上找到了答案。

原来在二战时期,瑞士一直在帮助纳粹转售黄金。

瑞士银行以低于市价5%的价格,从德国手里大量收购黄金,然后再转卖给其他中立国家银行。

据粗略统计,在1939-1945年间,瑞士从德国买入了300多吨黄金。

在转卖黄金之余,瑞士银行也帮纳粹洗钱,用瑞士法郎购买德国掠夺回来的珠宝和外币,再光明正大转卖出去。

瑞士既缓解了纳粹的用钱之需,自己也挣得盆满钵满,将资本主义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简直双赢。

除了金融援助,瑞士还给纳粹德国提供一系列军工产品,同时允许德国用境内的圣梅达隧道运输战略物资。

如果纳粹的钱不够用了,瑞士银行甚至可以提供低息贷款。

可以说,如果没有瑞士的鼎力支持,纳粹还真不一定能把战争拖这么久。

正如纳粹德国经济部长 冯克 所说:

「如果失去瑞士这个渠道,德国根本没办法把战争支撑到两个月以上。」

当然,「中立瑞士」可不只做纳粹生意。

在二战后期,瑞士向盟军提供大量军火和后勤补给,并在伯尔尼设立新闻中心,实时播报德国战场的情况。

这种两头押宝的做法,使得无论哪一方获胜,瑞士都可以继续维持「永久中立国」的体面。

到1946年,盟军发现了瑞士大力支援纳粹的事实。

鉴于其对同盟阵营的贡献,盟军决定网开一面,瑞士只需交付价值2.5亿瑞士法郎的黄金,以及6000万美元的纳粹资产,就不再追究它的责任了。

和纳粹高层存在瑞士银行的海量资产相比,这点罚款不过九牛一毛。

瑞士不仅血赚一波,还安全上岸了。

尽管瑞士在二战中的骚操作,让其「中立国」的公信力下降不少, 但时间总会冲刷人们的记忆。

战后, 欧洲各国忙着舔 伤口,修 复经济 瑞士 依旧 以永久中立的政治立场自居, 迎来一段飞速发展期。

瑞士银行允许开设匿名账户,客户名可以是代号,甚至是一串数字,同时对客户的身份绝对保密。

也因此,就算 瑞士银行 的利率很低,每年还要收取高昂管理费,它依然是全世界富豪存款的第一选择。

据瑞士银行家协会统计,瑞士银行持有全球25%的离岸财富,超过一半的亿万富翁都是它们的客户。

金融业发达,让瑞士常年居于「收入最高国家排行榜」前列,瑞士人躺着啥也不干,就能过上富裕生活。

在「保密制度」优势下,瑞士银行也成为大盗、毒枭及巨贪们的小金库。

在电影《华尔街之狼》中,男主角费尽心思,通过频繁转账、人肉走私现钞等方式,也要把财产转移到瑞士银行账户上去,就是图「安全」二字。

在知音体文章中,瑞士银行是信用的象征,永远以客户隐私为主,保护客户财产不被侵犯,是妥妥的正派形象。

然而,瑞士银行的龌龊事真不少。

比如有人吹捧:「瑞士银行一直保存着犹太人客户的信息,等待他们的后代来取」。

事实是,瑞士银行已经把这部分财产据为己有了。

当年犹太人为了躲避纳粹迫害,都把财产存进瑞士银行。

瑞士银行的保密性是不错,但由于只认账号和密码,根本不认人,意味着万一存款人遭遇不幸,他们的存款就会成为无主资产。

二战一役,犹太人死亡数字达到600万人,他们的财产几乎全落到瑞士银行手中。

一开始,瑞士银行想矢口否认。

到上世纪60年代,在国际舆论压力下,瑞士银行才承认保存有犹太人财产,总数是1000万美元。

消息一发布,前来登记认领的犹太人超过7000人。

经过漫长的审查手续,最终只有1000人成功领走存款,总金额约700万美元。

一直到三十多年后,这个隐藏许久的真相才被揭开。

1997年1月8日晚,瑞银的保安迈里在例行巡查时,发现银行居然准备销毁与纳粹的交易文件。

根据文件显示,犹太人的存款远超过瑞银当年公布的1000万美元。

这名保安偷偷带走一部分文件,交给苏黎世的犹太人团体。

1月10日,文件曝光,全世界哗然。

事已至此,瑞士银行只好认栽,承诺将彻底调查二战时期的账户。

据国际媒体报道,属于纳粹受害者的无主账户达到54000个, 同时 瑞银 赔偿 12.5 亿美元给 国际犹太组织。

这件事,让瑞士银行几十年来经营的口碑走向崩坏。

这只是开始。

2003年,在美国压力下,瑞士银行冻结了萨达姆和伊拉克55位高官的账户。

资本家彻底震惊,瑞银不是只问钱财,不问身份吗?

这钱还能说冻结就冻结?

让资本家恐慌的还在后头。

6年后,美国政府为了弥补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损失, 又盯上了瑞士。

美国逮捕了一名前瑞银雇员,顺藤摸瓜找到了瑞银把柄。

随后,美国司法部对瑞士银行发起调查,指控瑞士银行帮美国富人逃税,要求瑞士提供具体的客户名单。

瑞士银行顶不住压力,直接跪了,最后向美国政府提供4450名美国客户的名单,还主动交纳7.8亿美元的罚款和赔偿金。

就这样,瑞士贯彻了200多年的银行保密制度,已然沦为笑话。

美国给西方各国树立了榜样,于是 法德意紧随其后,宣布要调查瑞士银行。

瑞银不仅全部配合,甚至全方面摆烂。

2014年,瑞士签署「全球自动信息交换」,承诺向各国政府交出该国公民的瑞士银行账户资料。

瑞士银行的保密制度也走向了终结,「世界银行」名存实亡。

几年后,瑞士仅剩的「中立国」口碑也彻底玩完。

在俄乌冲突爆发后,瑞士宣布制裁俄罗斯。

对于来自国际的质疑声音,瑞士方面辩解,说中立原则不能被「侵略者」利用。

瑞士也充分诠释了,什么叫「解释权归本国所有」。

不管如何辩解,从瑞士站队乌克兰开始,就已经不能称为中立国了。

到2023年2月,瑞士宣布冻结价值81亿美元的俄罗斯富人资产,比起一年前的口头警告,瑞士这次是来真的了。

这下子富豪们都坐不住了, 这次是 冻结俄罗斯 ,谁知道下次要 冻结谁, 如果自己国家也得罪了老美,是不是被制裁也是一句话的事?

于是从2月14日起,大量资金从瑞士银行疯狂逃离,全涌入到香港和新加坡银行。

香港金发局曾预言:到2023年,香港将超越瑞士,成为全球最大的离岸财富管理中心。

这下 语成谶了

到3月,挤兑风潮愈发猛烈,瑞士所有银行的资金都在加速蒸发。

3月14日,规模仅次于瑞银的瑞信银行,公开向瑞士政府求救,说自己 资金链断裂,没钱了。

2022年全年,瑞信银行的资金蒸发一千多亿美元,到 23年3月,瑞信银行更是每天被取走100亿瑞士法郎。

就算瑞士拿出500亿瑞士法郎救助,也不过杯水车薪,根本撑不了多久。

但瑞信无论如何也不能倒闭,因为这事一旦发生,瑞士整个金融业会直接崩塌,再无翻身之日。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瑞士拿出一个方案,让瑞银拿出30亿收购瑞信,随后瑞士央行再援助1000亿瑞士法郎。

问题是,瑞信不是国有银行,你想买,人家肯卖才行。

这时瑞士政府的执行力十分高效,在未征求瑞信的两位大股东,也就是沙特和卡塔尔的同意下,就直接把市值70多亿瑞士法郎的瑞信拨给了瑞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