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基础。我省是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和文化大省,医养健康资源丰富,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发展医养健康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实施,群众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医养健康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资源禀赋优势突出。我省地处东部沿海、黄河下游,纬度适宜、海拔适中,光照资源充足,地质地貌丰富,自然生态环境优良,拥有3000多公里的岸线资源和泰山、蒙山、崂山、鲁山、沂山等文化名山,以及天下第一泉、曲阜三孔、台儿庄古城等5A级风景旅游区。全省中药资源约1500种,占全国中药资源种类的10%以上。国家Ⅱ类以上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土地占陆域面积的95%,其中94.53%的耕地可作为绿色农产品生产区,是全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重点产区,素有“粮棉油之库、水果水产之乡”之称。
——医疗养老基础扎实。2017年,全省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8.5岁。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9099个,其中二级(含)以上医院2450个(三级医院166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75105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352个,总数位居全国前列;拥有床位59.19万张,居全国第一位;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5.92张,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5周岁以上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率达到66.59%。正在运营的养老服务机构2031家,拥有养老床位70万张,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优势产业特色鲜明。2016年,全省医养健康产业增加值4284.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3%,初步形成了以济南、青岛、菏泽为代表的现代医药产业集聚地,以威海、淄博等为代表的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地,以青岛、济南、德州为代表的体育产业集聚地。烟台海洋生物与医药产业集群、菏泽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威海火炬高新区入选医疗器械类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8家企业入选2017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拥有医药上市公司17家,占A股医药上市公司总数的6%。3家企业入选全国健身器材十大品牌。农产品出口总值连续19年位居全国首位,阿胶产品占全国80%的市场份额。
——科技人才支撑较强。拥有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国家级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分中心等一批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成为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试点省,全省人口健康信息资源综合平台实现与17个设区的市、12大省级业务系统互联互通。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正式启动建设。山东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体育学院等一批院校开设了生物制药、养老护理、体育休闲、健康管理、旅游等医养健康产业类专业及研究方向,医养健康产业人才队伍日益发展壮大。
——市场需求空间巨大。我省人口总量位居全国第二,2017年全省出生人口174.98万,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数量均突破1亿。老龄人口基数大,60岁及以上老年人2137万,占总人口的21.4%,且呈加速发展的态势。幼儿保健、养老保健特别是老年病诊疗、老年护理、康复及中医药等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居民消费能力持续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930元。我省是全国由南向北扩大开放、由东向西梯度发展的战略节点,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交通枢纽,周边河南、江苏、安徽、河北等省人口数量均居全国前列,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省医养健康产业仍处在起步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质量效益有待提高。一是产业大而不强、结构不够合理。医养健康产业发展尚处于松散型状态,产业链条延伸不够,在规划引导、标准引领、质量管理等方面亟待提升。健康服务业占比较低,且仍以医疗卫生服务为主,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专业型服务咨询管理机构稀缺;健康制造业层次相对偏低。二是区域差异化分工不够明显。医养健康产业发展模式存在同质化倾向,缺乏与地方特色和优势紧密结合的项目设计,产品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三是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较少。全省医药企业数量众多,但领军企业较少,2017年中国医药工业百强前十名中我省仅1家入围,世界500强医药企业在我省仍是空白。四是新技术应用不足。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医疗、移动医疗等新技术在医养健康产业缺乏充分应用,“互联网+医疗健康”尚处于起步阶段。高端产业孵化和服务平台缺乏,企业研发力量薄弱,对竞争力产品、核心技术、健康服务传播路径等系统整合不充分。五是人才智力支撑不强。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科学健身、中医药养生等中高端人才缺口严重,医疗卫生机构中“两院”院士、国医大师数量远低于北京、浙江、江苏等地,人才供给与医养健康产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六是跨界融合有待深化。健康与养生养老、体育健身、文化旅游等融合不够,新业态发展较为缓慢,远不能满足多元化、个性化医养健康服务需求。
(二)面临形势。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医疗服务能力和居民家庭健康意识不断提升,我省医养健康产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
——“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实施。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全民健康工作,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国家先后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等政策文件,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持续加大,为医养健康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持续推进。国务院批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我省正大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加快推进以“四新”促“四化”,积极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并将医养健康产业作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的“十强”产业之一,明确提出到2022年打造万亿级医养健康产业的发展目标。作为民生改善与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契合点,全省对医养健康产业的支持力度将持续加大。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到来。生命科学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基因工程、分子诊断、干细胞治疗、3D打印等重大技术加速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生物、工程技术与医疗健康领域的深度融合日趋紧密,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精准医疗、智慧医疗等技术蓬勃发展,推动健康管理、健康养老、健康旅游、休闲养生、“互联网+健康”等健康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
——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随着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和生活理念的迅速转变,居民消费结构加速向发展型和享受型升级,大众健康意识整体增强,健康需求由单一的医疗服务向疾病预防、健康促进、保健康复等多元服务转变,人民群众对健康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旺盛。同时,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医疗保险事业的快速发展,必将进一步激发医养健康市场需求。
——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我省老龄人口呈现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的特点,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一方面,老年人生活护理需求与医疗健康需求双重叠加,医养健康领域消费需求旺盛,相关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另一方面,我省医养健康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供给侧能力相对不足,存在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壁垒,优质资源缺乏,医养结合覆盖面窄,专业人员不足,难以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