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外滩教育
中国K12国际教育领先媒体。为基础教育阶段中国学生提供择校、能力培养、海外升学等专业国际教育资讯。助中国家长实现教育突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内蒙古教育发布  ·  明日开讲!《安全同行 ... ·  昨天  
滨海融媒  ·  事关2027年高考,江苏省教育厅最新公告! ·  2 天前  
魁北客传媒  ·  魁北克公立CEGEP男生毕业率比女生低13% ... ·  2 天前  
魁北客传媒  ·  魁北克公立CEGEP男生毕业率比女生低13% ... ·  2 天前  
海峡都市报闽南新闻  ·  36个教学班!新增学位1800个!泉州九中城 ... ·  3 天前  
海峡都市报闽南新闻  ·  36个教学班!新增学位1800个!泉州九中城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外滩教育

“姚晨”被亲妈嫌弃:你哪都挺好,就你是个女孩不好丨3·8思考

外滩教育  · 公众号  · 教育  · 2019-03-08 07:00

正文

看点 姚晨新剧《都挺好》开播,讲述了一家五口的故事。在三个孩子中,唯独姚晨饰演的苏明玉是女孩,但也看到了本不该她承担的“性别原罪”:爸妈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两个儿子身上,甚至觉得只要没有虐待女儿,给她饭吃,就算溺爱。这部剧由一个家庭反应在现代社会中,重男轻女的问题依然存在,“拼男孩”的思想从未减弱。而实际上,女性不应只是妇女节这天有不同,而是在任何时候都应有属于她平等的重视与爱。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伊姐看电影(ID:eemovie)

文丨伊姐      编辑丨李臻


姚晨新剧《都挺好》开播了,当我知道这是正午阳光的戏,且是阿耐老师的剧本,我就充满期待。


毕竟,去年国产剧最高分作品《大江大河》,就是出自同一班人马。

故事围绕苏家一共五口人而展开。


大儿子苏明哲、二儿子苏明成、小女儿苏明玉。


苏明玉是目前最抢镜的角色,她活生生地体现了,什么叫做“性别原罪”。


自记事起,强势的母亲对她这个“掌上明珠”就没给过好脸色,要多刻薄就有多刻薄。


小学时,两个哥哥早饭火腿加鸡蛋,她却只有一碗泡饭,还要一直打扫、擦桌子、洗衣服,做这做那。



就算临近高考,学业紧张,还要给整天游手好闲的二哥苏明成洗衣服。



因为成绩优秀,老师建议苏明玉报考补习班,去冲刺清华。


听到学费要1000,苏母立马皱眉,觉得浪费钱,不给。



可大哥出国留学,一年学费15万,家里砸锅卖铁卖房,也要支持;而二哥硬给塞钱都上了个二本,更花钱托关系找了个单位,二哥想要旅游,苏母又二话不说给了2000。



不仅如此,苏母还让苏明玉别梦想考清华,乖乖去读免费的师范,如果不去,就干脆去医院上班。



苏明玉选择了妥协,然而当得知母亲卖房给苏明成买婚房时,她成长之路上积压的所有不公与委屈,终于爆发。



然而和苏母争执又是怎样的结果呢?


苏母“义正言辞”——


  • 她对苏明玉已经够好了,甚至称得上“溺爱”,在她心中,只要没有虐待苏明玉,给了一口饭吃,自己就是个好母亲。


苏明玉觉得不公,苏母觉得是自己这个女儿有问题:苏明玉,你是个女孩,你怎么能跟你两个哥哥比呢,我们只负责养你到18岁。



面对如此昭然若揭的重男轻女观念,有弹幕表示不能理解:现在还有这样的妈?(电视剧中的年代背景大概是千禧年初)


但紧随其后的弹幕就表示戳中了自己:前面的真的活在阳光下,(苏明玉)没被打倒大都算好的。




中国现代社会,依然那么重男轻女吗?


我们来用数据回答。


出生婴儿的性别比就是对残酷现实最直观的佐证。


有公开数据资料表明,我国近年来一胎男女性别比,大概是117:100,而二胎的性别比为151.9:100,三胎的性别比则高达159.4:100(有的省会竟高达230之多)。



这意味着,一胎我们在碰“生男生女”的运气,有条件的家庭在二胎、三胎时则在大环境的重男轻女观念的作祟下,通过医疗手段,人为制造了数据比例。


而没条件的家庭,则继续生下去,直到生出男孩。


截图自《生门》,她已生了几个女儿,在部分中国农村,大家基本把生孩子当作幸运大转盘走一遭,怀着太多侥幸,没有任何规划。


中国人重男轻女的潜意识有多严重?


答案:严重到女性对于生出女孩,拥有极度强烈的恐惧以及耻辱。


在纪录片《人间世》第二季第二集《生日》里,一个叫做林琴的产妇,因为要生男孩,代价是将体内的血换了三遍,以及切除子宫。


(被鲜血浸透的大纱布,一个一个地摆在一旁,触目惊心。)


(医生劝家属赶紧做决定,家属还在犹豫不决)


在任何一个旁人看来,都会产生一个深深的疑惑,何必呢?


她直白地告诉导演组,她们那边重男轻女,没有儿子,走出家门都抬不起头,第二个女儿出生后,她心情很不好,都快得抑郁症了。



时代发展到今天,“难道你家有皇位要继承”已经成为一句戏谑,男女平权,在网络媒体上似乎成为一种基本共识。


然而走入千千万万的寻常家庭里,你又会清晰地看见,“拼男孩”的思想似乎从未减弱过——


没有儿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原罪。


截图自另一部关于生育的纪录片《生门》


你说这种事只以生在农村? 很多金字塔尖收入的人,照样逃不脱。


一代传奇,几乎站在港台明星金字塔顶端的梅艳芳,也无法逃开生母覃美金的支配。


覃美金好赌,欠下的债务几乎都背在了梅姑身上。梅姑罹患癌症前,有的只是生母一张一张的欠条。而梅姑遗产托付给基金后,覃美金又缠讼多年,还指责女儿不尽孝,甚至把女儿内衣拿出来拍卖。



梅母为什么要这么执着?据悉覃美金如今只剩下一个大儿子梅启明了,想为他争取点。



今日大流量明星迪丽热巴,在某节目中做访谈时曝出自己小时候妈妈重男轻女,很不喜欢她,所以一直将她当成男生来养。




原生家庭对儿女的影响我们不必多说了,基本上你会遇到的人生所有的牢笼,都是原生家庭埋下的祸端。


所以在《欢乐颂》里,同样被家庭无限剥削的樊胜美,表现出巨大的矛盾。


一方面痛骂父母,跟姐妹倾诉。



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妥协现实,被亲情绑架。



在爱情这件事上,一方面十分现实精明,另一方面其实非常容易沉沦,会爱上心智明显不如自己的男生。



说到底,她们的生命统一性被一样东西杀死了——强烈地缺乏安全感,剩下的是没有归宿。


最可怕的不是婆家靠不住,而是娘家回不去。


在《都挺好》里,苏明玉发愤图强,成为女强人,潇潇洒洒过得很好,直到葬礼把她卷入家里这摊浑水。


她出了钱,因为回工作微信,被指责“你是不是冷血?”



她反问二哥,你出过一分钱吗?开车扬长而去。



这个情节也许被很多传统的人无法接受,“人都死了,何必计较?”



我不同意这个逻辑, 有些事,可以放下,但不必原谅。


那些生来就没有被善待的女孩是荒凉孤岛,从头到尾,疼的都只有她自己。


到头来还要假装大度,只能造成内心更大的撕裂。这种扭曲,可以把人逼成抑郁症吧。


去年斩获戛纳金棕榈奖的《小偷家族》,有一幕我记得很清楚。


小女孩由里,有一对时常吵架的中产爸妈,妈妈经常拿她撒气,给一个甜枣必会扇上几耳光,在妈妈看来,给女儿买件衣服,就能抵消一顿暴打的罪恶感。



她去到了很穷的临时组合的家庭,那里有人抱着她烤火,告诉她——


“如果他们说爱你,还打你,那一定是骗你的。真正爱你的人,是不会打你的,而是会像我一样抱着你。”



那些重男轻女的家长,当然有自己的苦衷,思想腐朽,催生畸形观念的意识形态。


农耕时代穷怕了,也是带着恐惧养孩子,希望孩子可以做壮劳力,可以给养老。可惜,如此溺爱的男孩往往毫无是非观,更无担当精神,往往承担不了责任,这也算这类父母的一种因果。



网上有个帖子很有意思,《都挺好》别烂尾啊,别最后抱在一起痛哭,全家大团圆啊。苏明玉记得去撕亲爹,撕亲哥啊。


自我消化那么难的路,本来就够苏明玉们去走得艰难了,带着真实的愤怒、反击和坚决,去呈现自己,我觉得并不过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