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秦大明
如果小明不见了,就到这里来找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新纪录!90.2亿人次! ·  8 小时前  
半岛晨报  ·  密密麻麻!大连一海滨出现大量… ·  11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秦大明

听过很多道理,离过得好一生还差得远

秦大明  · 公众号  ·  · 2018-11-28 21:40

正文



最近有过几次这样的聊天:


“师兄啊,如果我没签约 XXX 多好,之后华为也给了我 special offer……


跟从业不久的一个海归同学聊到工作,“如果留在那里工作而不是回来可比这好多了 ……


“我在博士阶段开创了一个小领域,可后续两个到手的 idea 被其他人发表了,如果当时及时接着研究下去多好”,一个师兄如是说。


这其中涉及了求职、工作、博士后等几个不同背景的不同阶段,却都对自己过去某个决定不满,而我们一生中无时无刻不在做决定,这是我们本次想探讨的话题。


1

选择本身无所谓对错,但它对当事人来说是有合适与否的。那么如何做出更适合自己的决定呢,尤其是对自己影响深远的,以下试做分析。


假设在做决定的那一刻存在一个最优选择,目的就是找到或尽量趋近于最优值。可以类比要得到圆周率数值,总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


做出尽量适合自己的选择就恰如找到解出圆周率的方法。 方法不同,趋近的精度不同。而方法,则蕴藏在客观事实当中。那么掌握足够多的客观事实显得尤为重要。俗语云“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拿找工作来说,各意向公司的公司文化、发展前景、城市、晋升渠道、招聘人数、面试笔试侧重点等等,是客观存在的因素,都是有必要提前做功课的。而自身的特点:性格、发展定位、愿景、男 ( ) 朋友等因素,也都要提前考虑清楚。


师弟的能力在找工作人中属于中等偏上的,但并没事先过多关注各意向企业,看不错的企业给 offer 就很快的签约了。没事先分析意向企业,导致偏差略大是他的主要问题。对自身客观明确的定位,决定在做选择时的信心程度。 而知己知彼,心里才更有底。


第二个新加坡国立毕业的同学,回国的核心理由是父母的意见。在做决定的时候该把父母的建议赋予多大的权重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他说自己的人脉资源等等诸多优势都在国外,而自己是事业型,对他来说国外发展比国内好。那当时这个决定就跟愿景相差甚远了。


博士师兄对他开创的这个点的研究和理解,没有比他更清楚的了,相比其它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什么结果是别人更快做出后续的成果呢?他的解释是当时自己有在忙其它的事,也没预料到那个人行动这么迅速。“没预料到”,这也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淹死的常常是那些会游泳的。 大多数有先天优势的人,好多时候对不确定性因素分析不足且盲目自信,结果常常令人大跌眼镜。


2

那么,如何科学地做一个决定? 首先,掌握足够多的客观确定性。


全面搜集客观事实。 既然是决定,就要预期各选项的未来情况。 基于连续性,我们可以考察过去并对未来进行预期。 掌握的客观事实越多,预期与实际的偏差则越小。比如找工作,既要考虑人脉专业城市环境等多方面客观因素,又可以从专业行情个人职业规划等方面切入,还可以向同学师兄父母老师等处寻求建议。


多维度分析。 从更高的角度俯视,从细微的角度放大重要的细节。超越自己和其他人的处境,跳出当前时刻,客观看待自己的处境和即将要做的决定,会得到一个全新的视角。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关注点, 放大自己看重的的细节 ,把它纳入决定的影响因素,也很有帮助。


一般来说,在搜集足够多的信息以后,我们已经对此已经走了足够多的认识。这时候可以做决定了吧?


不可以!准备工作一半都还不到。这些信息真假混杂,客主观交织。如果不加分辨加工就盲目决定,既浪费如此多重要信息,又容易做出片面的决定。


“都怪听了xx的话,这样做让我倒了大霉”,“以后再也不听xx的了,事情就不是那样的”……


我们会经常听到上述抱怨的话。 原因是这些人基于主观性的意见盲目做出了决策。


花时间区分事实和意见。 对事实进行分析总结,从而得到针对自己的结论,最大程度降低客观存在与主观认知的偏差。


如在尖端科技中,成熟的知识体系还未建立,经常会遇到同一个问题,有影响力的教授也可能彼此争论,意见不一。这时候最好的方法是多方搜集信息,推敲验证,而不是听信权威。


剔除主观意见和虚假信息,就建立了客观数据库。那么接下来调动主观能动性,尽量做到主客观相统一则是本文的核心。 毕竟根据已有认知指导未来并获得实际价值,才是真正意义所在。

3

构建个性化主客观世界深度融合的桥梁。 好多时候我们努力去观察世界,总想接收尽可能多的信息,完善自己的认知。通病是多数人无意识或很少花时间跟自己深入对话。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