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华泰通信行业研究
通信行业交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社会学理论大缸  ·  悼念布洛维:一位马克思主义的公共社会学家 ·  昨天  
哲学王  ·  内卷,是全社会的无声悲哀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华泰通信行业研究

【华泰通信王林团队】华工科技:双轮驱动助力公司迎5G发展良机

华泰通信行业研究  · 公众号  ·  · 2019-12-16 19:04

正文

核心观点

双轮驱动助力公司迎 5G 发展良机

光通信业务及激光设备业务是驱动公司成长的“双轮”,5G网络建设及5G手机出货量提升有望带动电信光模块及激光加工设备领域景气提升,公司作为国内领先的光模块及激光设备厂商一方面将分享行业成长红利,另一方便,产业链一体化布局有望夯实公司竞争优势并带动份额提升。我们看好公司在5G时期的发展机遇,预计公司19~21 年EPS  分别为0.51/0.69/0.80 元。可比公司2020 年PE 估值均值为35.4x,给予2020  年PE 估值区间35~36x,对应目标价24.15~24.84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公司是国内激光技术应用的引领者

公司是我国激光技术应用的引领者,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以“激光技术及其应用”为主业,不断拓展激光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形成了以光通信和激光设备为主的两大业务支柱。公司历史业绩增长稳健,15~18年收入及净利润复合增速分别为22.12%和13.93%。5G商用在即,公司有望依托在5G相关产品以及销售渠道的前瞻布局迎来发展良机。


光通信业务:天时、地利、人和助力开启 5G 新征程

天时:Lightcounting 预计2020~2022 年全球无线基站应用的光模块市场复合增速将达到41.80%。我国也将在2020年启动5G规模建设并带动国内电信光模块市场景气提升。地利:公司作为武汉本地领军的光通信企业之一,有望借助产业集群优势,在供应链管控、生产制造、人才招用环节受益。人和:公司是国内光通信领域为数不多的具备芯片到模块一体化能力的公司,这使得公司在产品品质、客户响应度、成本管控方面具备了较强的优势,并获得了华为2019年金牌供应商称号。在5G新产品上,公司产品种类丰富,产能扩张持续推进。天时地利人和开启业务发展新征程。


激光设备业务: 5G 助力行业景气回升,一体化布局构筑发展护城河

公司是国内激光设备领军企业之一,相关业务迎来两大发展机遇,一方面5G手机出货量的增长将驱动激光加工设备领域景气回升;另一方面,技术的优异性及国产化带来的成本端的下降助力激光设备持续向其他行业渗透,智能制造及新能源车为行业将带来新机遇。公司在激光设备领域实现产业链一体化布局,产品覆盖高中低功率等不同产品,有望迎来景气回升带动下的成长机遇。


投资建议

双轮驱动助力公司迎5G发展良机,我们预计公司19~21 年EPS  分别为0.51/0.69/0.80 元。可比公司2020 年PE 估值均值为35.4x,给予2020  年PE 估值区间35~36x,对应目标价24.15~24.84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激光设备业务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电信光模块市场竞争加剧、经营性费用超预期。



区别于市场的观点


1、5G商用将同时推动公司光模块及激光设备业务景气提升

通常市场对于双主营或者多主营公司的担忧在于,不同业务的景气周期可能会出现失配,进而影响业绩的释放。我们认为,光模块和激光设备作为华工科技两大核心业务,将同时受益于5G商用。具体来看,光模块业务受益于5G网络建设带来的对于电信级光模块(前传、中传、回传)的需求提升,激光设备业务受益于5G手机出货量增长带来的对于激光加工设备的需求提升。时间维度上,根据第三方咨询机构统计,2020年电信光模块市场以及5G手机出货量都将实现快速的增长。其中,LightCounting预计到2020年全球无线基站应用光模块市场将同比增长90%,2020~2022年复合增速达到41.80%;另一方面,canalys预计2020年全球5G手机出货量相比于2019年将大幅提升,预计2020年全年5G手机出货量将达到1.64亿部。综上,我们认为5G商用将同时推动公司光模块及激光设备业务景气提升,并有望实现景气“共振”。


2、产业链垂直一体化布局,构建公司发展护城河

我们认为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在于生产制造环节的规模效应、供应链管理能力、客户响应度以及成本控制能力等。相比于一般的制造业企业,我们认为华工科技依托大股东(武汉华中科技大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地域优势(武汉是我国重要的光通信产业集群之一),推动产学研转化,走出了一条产业链垂直一体化布局的道路,不论是光通信业务还是激光设备业务,皆实现了从上游核心芯片、器件到中下游模块和设备的一体化布局。我们认为一体化的产业布局一方面提升了公司产品迭代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我国产业升级长期趋势下的必然选择。



正文

国内激光技术应用的引领者

20年励精图治,铸就4大业务板块

华工科技成立于1999年并于2000年登陆中小板,公司位于我国光通信产业集群之一的武汉市,成立至今一直专注于以“激光技术及其应用”为主业,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新兴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公司逐步形成了激光先进制造装备、光通信器件、激光全息防伪、传感器四大业务板块。


激光先进制造装备 :该项业务主要为工业制造领域提供激光制造加工解决方案,研发、制造、销售各类激光加工和等离子加工成套设备。相关产品涵盖全功率系列的激光切割系统、激光焊接系统、激光打标系统、激光毛化成套设备、激光热处理系统、激光打孔机等,产品广泛应用于钢铁冶金、有色金属、航天航空、精密仪器制造、模具等行业。


光通信器件 :该项业务主要提供光通信应用的光器件、光模块等产品,相关业务主要由子公司华工正源开展,华工正源是国内具影响力的光通信器件供应商之一,下游客户涵盖全球主要通信设备商,公司具备从芯片-TO-器件-模块的垂直整合能力,拥有管芯-TO-器件-模块的大规模现代化生产线。


激光全息防伪 :该项业务的开展主体为华工图像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华工图像拥有国内外领先的激光全息技术、综合加密防伪技术,公司主要产品为专版定位/非定位镭射烫金膜、通用版镭射烫金膜、镭射防伪包装材料及综合加密防伪标识,相关产品广泛应用于烟酒、国家证照、金融、票据、医药等领域。


传感器 :该项业务的开展主体为华工高理,华工高理自1988年开始专业从事PTC、NTC、汽车电子系列传感器、控制器、加热器的研发与产业化,是国内领先的物联网“感知层”制造商。下游客户包括格力、美的、海尔、中国重汽、马自达、雪铁龙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股权结构相对分散,教育部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公司控股股东为武汉华中科技大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截止2019年三季度末,该集团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比例为26.68%。武汉华中科技大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华中科技大学,后者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大学,因此公司最终实际控制人为教育部。其他股东主要为机构投资者,包括中央汇金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2019Q3末,2.64%),长城(天津)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2019Q3末,1.73%)。



敦行而致远,历史业绩增长稳健

公司历史业绩增长稳健,15~18年间收入复合增速为22.12%,净利润复合增速为13.93%。收入端,随着公司产能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的拓展,收入总体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收入增速方面则受到市场需求的影响略有波动。2016~2017年受益于4G网络建设以及激光器设备海外客户拓展,公司收入增速呈现增长趋势。进入2018年4G网络建设进入后周期,需求放缓使得收入增速有所下滑。归母净利润方面,2016年~2017年收入增长驱动净利润增加,2018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2.84亿,同比下滑12.51%,主要系销售费用增长较快导致,公司在2018年加强市场开拓,完善营销网络和优化销售队伍使得当年销售费用同比增长47.09%,拖累当期利润。


收入结构上,激光加工及系列成套设备及光电器件产品为公司两大支撑业务,2018年两项业务收入占比合计达到75.44%。毛利润结构上,激光加工业务毛利润占比最大,且近年来呈现逐渐提升的趋势,一方面是由于激光加工业务毛利率提升,另一方面是由于光通信业务在4G后周期毛利率下滑。



毛利率方面,2014~2018年间公司综合毛利率基本维持在25%附近。结构上,不同主营业务毛利率略有波动。其中,激光加工及系列成套设备业务2016~2018年间呈现持续提升的趋势,2018年该项毛利率达到38.08%,同比提升5.09个百分点,主要受益于上游原材料降价。光电器件业务方面,2016~2018年该项业务毛利率呈现下滑趋势,主要受到光模块价格下降的影响。


费用率方面,管理费用(含研发费用)率受益于公司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近年来呈现出持续改善的趋势。销售费用率方面,公司近年来加大国内外新市场的拓展,销售费用率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光通信业务:天时地利人和开启5G新征程

光通信业务是公司主营业务之一,业务承接主体为全资子公司华工正源。该业务包含三大产品,分别为有源产品、无源产品以及智能终端。


有源产品:有源产品主要为应用于无线基站、FTTX、数据中心等领域的多种类型的光模块,包括SFP系列、SFP28系列、CFP系列、QSFP28系列以及10G PON系列相关产品。


无源产品:无源产品主要包括MPO器件、CON器件、插针组件、固定衰减器等相关产品。


智能终端:智能终端主要包括光猫、路由器以及物联网终端产品。


受益于4G无线网络建设以及Fttx建设,公司光通信业务收入在2014~2018年间保持了33.54%的复合增长,2018年公司光通信业务营收规模达到21.7亿元。2019年上半年公司光通信业务实现营收8.98亿,同比下降19.78%。根据调研了解,收入端的下滑主要是因为公司主动调节了毛利率较低的智能终端业务的产能导致该项业务收入有所下滑,结构上,有源(光模块)产品则实现了较快的增长,产品结构的优化也带来了光通信业务毛利率的提升(见图11)。



从盈利能力上来看,行业景气度是影响光通信业务盈利能力的主要因素。2014年,受益于国内4G基站建设,公司光通信业务营收同比增长74.71%,毛利率由2013年的10.57%提升至13.66%。2015年,尽管收入增速下降至14.22%,毛利率仍维持相对平稳的水平(12.35%)。2016~2017年间,公司智能终端业务在光通信业务中的占比逐渐提升,该项业务毛利率较低,使得光通信业务整体毛利率有所下降。2019年上半年,公司光通信业务毛利率为11.81%,相较于2018年上半年提升5.17个百分点,原因有二,一方面毛利率较低的智能终端产品收入占比下降,另一方面,公司5G无线基站应用的光模块逐渐出货,该产品相较于4G光模块毛利率得到较大的提升。



展望未来公司光通信业务的发展,我们认为天时地利人和将助力公司光通信业务在 5G 时代开启新征程。天时方面,随着 5G 商用正式启动, 5G 网络建设将带来对于光模块的增量需求,行业景气度将得到提升,驱动盈利改善。地利方面,公司位于我国光通信产业集群之一的武汉市,周边产业链配套齐全,为公司量产交付以及降低供应链成本奠定基础。人和方面,公司于 17 年进行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用于扩充 5G 光模块产能,使得公司产能准备充足。此外,公司近年来持续加大 5G 研发, 25G 前传超频光模块方案有望成为主流方案。


天时:5G网络建设有望推动前传光模块量价齐升

光模块用于实现光电信号的转化,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现代通信网络,5G时期在新一代网络建设的驱动下,光模块市场规模有望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光模块通常由光发射组件(含激光器)、光接收组件(含光探测器)、驱动电路和光、电接口等组成。在发送端,一定速率的电信号经驱动芯片处理后驱动激光器发射出相应速率的调制光信号,通过光功率自动控制电路,输出功率稳定的光信号。在接收端,一定速率的光信号输入模块后由光探测器转化为电信号,经前置放大器后输出相应速率的电信号。

电信市场和数据中心市场是光模块的两大应用市场,根据lightcounting预测2019年全球光模块市场规模将达到65.95亿美元,同比增长11%。进入2020年,随着全球5G商用正式启动,行业规模有望加速增长。Lightcounting预计2020~2022年全球光模块市场复合增速为24%,其中无线基站应用的光模块市场同期复合增速将达到41.80%,高于行业整体增速。我们认为2020年将是全球5G规模建设的元年,网络建设有望带动电信光模块市场景气提升。



对于电信市场光模块的应用场景,IMT-2020(5G)推进组在《5G承载网光模块白皮书》(2019年)中做出了详细的描述。根据《白皮书》介绍结合我们的调研结果,我们认为:1)承载网是电信市场对于光模块需求量最大的环节。2)承载网可进一步划分为前传、中传和回传三个部分,从光模块的需求量和市场规模来说,前传环节对于光模块的需求以及对应的市场规模最大。


我们认为网络建设初期,光纤直连有望成为5G前传的主要建网方式,中长期来看在光纤资源的束缚下,无源WDM方案的占比有望提升。



光纤直连:光纤直连场景一般采用25G灰光模块,支持双纤双向和单纤双向两种类型,主要包括300m和10km两种传输距离。


无源WDM:主要包括点到点无源WDM和WDM-PON等,采用一对或一根光纤实现多个AAU到DU间的连接,典型需要10G或25G彩光模块。


有源WDM/OTN:在AAU/DU至WDM/OTN/SPN设备间一般需要10G或25G短距灰光模块,在WDM/OTN/SPN设备间需要N x 10/25/100G等速率的双纤双向或单纤双向彩光模块。


结合我们自己的需求测算模型(综合考虑5G基站建设数量、不同前传方案、不同类型光模块及对应价格)。市场规模方面,我们认为在2022年5G前传光模块市场规模达到峰值为69.7亿,行业增速方面,2020年行业增速最快,预计为285.2%。到2022年之后行业随着5G基站新增建设数目的下滑而下降。出货量方面,预计2020年国内光模块出货的5G前传光模块一共为1008万只,到2022年达到峰值,约为1570万只。ASP(市场总规模/总出货量)方面,预计2021年ASP达到峰值为453元,之后开始下降。



地利:地处光通信之都武汉,产业配套齐全,人才储备丰沛

公司坐落于我国光通信之都武汉,经过多年的发展,武汉已成为我国著名的光通信产业集群之一,根据中国科学院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发布的《光谷指数2018》,武汉光谷光电子产业集群规模约占全国的50%。我们认为公司是武汉本地领军的光通信企业之一,有望借助产业集群优势,在供应链管控、生产制造环节受益。除此以外,武汉本地高校众多,为公司提供了充沛的人才储备。此为公司光通信业务发展的地利。



政策助力,武汉加码光通信产业发展 。早在2012年,武汉东湖高新区正式发布《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实施方案》及《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于加快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9年初湖北省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全省十大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聚焦集成电路等基础好、条件优、潜力大的十大重点产业,在芯片制造方面,《意见》指出推进12英寸三维数据型闪存、代码型闪存存储器量产,重点开发应用于数据通信、移动通信5G领域的高速光电子芯片和器件,实现超百万只的规模化应用。产业政策的加码为武汉发展光通信行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产业链配套齐全,人才储备丰沛 。作为国内光通信产业集群之一,武汉光通信产业链配套齐全,在上游芯片、中游光器件和光模块制造以及下游通信设备制造领域皆有相关企业布局。完善的产业链生态使得公司在供应链管理,产能的灵活分配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此外,在专业人才方面,武汉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重镇,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大学不断向本地光通信产业输送专业人才。我们认为良好的产业配套以及丰沛的人才储备,成为公司光通信业务持续发展的基石。


人和:芯片、器件及模块垂直一体化布局,5G产品及产能行业领先

公司全资子公司华工正源是国内领先的光模块及光器件厂商,全产业链布局,具备芯片、器件、模块一体化能力 。华工正源是华工科技全资子公司,公司成立于2001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内领先的光模块及光器件厂商,拥有业界领先的端到端产品线和整体解决方案,具备从芯片到器件、模块、子系统全系列产品的垂直整合能力。


全产业链一体化布局使得公司在产品质量、客户响应度、成本管控等方面具备了较强的优势,2019年华工正源获得华为公司金牌供应商称号(2018年公司亦获得华为公司颁发的金牌供应商称号)以及中兴通讯公司颁发的2019年度最佳综合绩效奖。


持续研发投入开花结果,公司5G 前传光模块技术及产能处于业内领先地位 。公司高度重视以技术为导向通过产品创新驱动业务发展,2015~2018年间公司研发费用保持了21%的复合增长。


备战5G,公司持续加大5G相关产品的研发投入,产品布局领先。根据IMT-2020(5G)推进组发布的《5G承载光模块白皮书》,25G前传光模块根据不同组网类型大致包含6种类型,我们认为25G速率双纤双向的灰光模块在建网初期有望得到率先使用。该类型的光模块可采用25G和10G两种波特率的激光器芯片来实现。当前25G波特率工业级激光器芯片可靠性要求和量产工艺要求较高,市场供应渠道有限。10G波特率工业级激光器芯片能充分利用成熟的供应链,可有效降低光模块成本,目前业界主要有超频、PAM4高阶调制两种方式实现。公司产品布局领先,可提供符合不同应用场景使用的多种5G前传光模块。



募投项目变更以提升光模块产能,夯实发展基础。市场拓展方面,领先的产品布局使得公司在2018年获得了来自于华为的国内首个5G光模块订单。在生产制造环节上,公司于2018年8月完成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变更,变更后的项目为“应用于5G和数据中心光模块的研发及扩产项目”,实施主体为华工正源,项目投资总金额为4.9亿元,其中5G网络应用光模块扩产项目拟投资2.34亿,建设期1年,将于2019年下半年达产。我们认为本次项目顺利达产后将进一步夯实公司在5G前传光模块领域的发展基础。


综上,我们认为 2020 5G 网络规模建设启动将带来 5G 前传光模块需求提升,公司作为 4G 时期前传光模块国内份额排名前三的领军企业,面向 5G 前传光模块的机遇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三大优势,在 5G 时期有望迎来发展良机。


激光先进装备制造业务:行业景气回升,一体化布局构筑护城河

公司激光先进装备制造业务主要由子公司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公司开展,后者是中国领先的激光设备及等离子切割设备制造商之一。公司成立于1997年,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五大产品系列,包括:激光精密微细制造设备、大功率数控激光制造设备、数控精细等离子切割系列、激光器及核心部件、大型表面处理及再制造设备,下游应用领域涵盖钢铁冶金、有色金属、汽车及零部件、航天航空等。


公司激光设备业务是近4年来收入复合增速最快的业务,2015年~2018年间,该项业务收入复合增速达到27.30%。2018年公司激光设备业务实现总营收17.78亿元,同比增长14.56%。毛利率方面,受益于以光纤激光器为代表的上游原材料价格下降,2018年公司激光设备业务毛利率达到38.08%,同比提升5.09个百分点。



激光加工设备下游应用广泛,市场空间广阔

激光加工设备是激光加工技术的载体,主要由光学系统、机械系统和数控系统组成,其中激光器是核心。从产业链构成来看,上游环节主要涉及激光加工设备所需的光学、机械、电控、气动零部件的制造以及相关控制平台与软件系统的研发,中游环节主要为激光加工设备制造业,下游为应用行业。激光加工广泛应用于包括汽车、钢铁、石油、造船、航空航天、机械制造、消费电子、高端材料等领域。此外,新能源汽车规模的快速扩张以及5G时代即将带来的AR/VR、游戏设备、手机终端、无线安防、无人机、医疗终端、无人驾驶等应用场景的迅速发展都将为激光加工设备行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激光设备的分类方式众多,根据激光器工作时的物理性质区分,激光设备主要包括:气体激光器、固体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液体激光器等。目前广泛应用的主要为气体激光器类设备及固体激光器类设备。



从功能上划分,激光器设备可以分为激光焊接机、激光雕刻机、激光切割机及其他激光加工设备等。从功率上划分,一般将平均功率在100w以下的激光器称为低功率激光器,100~1000w为中功率激光器,1000w以上的为高功率激光器。其中,使用小功率激光器的设备主要用于电子、陶瓷、玻璃等轻工业制造,而使用高功率的激光器设备一般用于钣金加工、大型机械制造、石油化工、船舶制造等重型设备的制造。

从技术上划分,激光加工设备主要包括激光切割、激光打标、激光焊接、激光快速成形、激光打孔、激光蚀刻、激光微调、激光存储、激光划线、激光清洗、激光热处理、激光毛化等。其中最为常见的包括激光切割/划线/打孔、激光打标、激光雕刻与剪裁、激光焊接及激光处理。


根据《2018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2018年我国激光设备市场规模达到605亿元,较2017年增长约22%,2012~2018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6.5%,保持快速增长趋势。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统计数据,激光切割、激光焊接及激光打标是目前我国激光加工应用最广泛的三大领域,2017年对应市场规模占比分别达到35%、16%及15%。下游主要应用领域包括电子、高端制造等。



消费电子产品创新升级促进激光设备在消费电子领域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 5G 时代换机潮带来激光设备发展新机遇。 电子领域,随着全球消费电子产业迅速发展,消费电子产品朝着高集成化、高精密化方向升级,电子产品的内部结构也愈发小巧,对精密度、电子集成度要求越来越高,激光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为电子行业的精密加工需求带来优化的解决方案。以手机生产过程为例,激光加工技术已渗透到屏幕切割、摄像头镜片切割、 logo 打标、内部构件焊接等应用中。


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统计数据,2012~2016年,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及平板用户数量均呈稳步增长趋势。2017年苹果迎来创新大年,相继推出iphone8、iphoneX以及iphone11系列手机,此外国内华为、小米等厂商也加快手机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新材料的使用以及不断更新的外观设计、摄像头、手机屏幕等都对加工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了激光加工设备在消费电子领域渗透率的提升。


5G商用驱动行业再迎发展良机。当前全球各地5G陆续进入商用阶段,国内5G商用网络建设持续推进,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等11城5G建设时间表陆续出炉,多地计划将于2020~2021年实现5G全城覆盖。5G商用网络的建设为5G终端需求释放奠定基础,当前各大手机厂商不断加大对5G智能手机的研发力度,并相继推出多款5G机型,例如,华为Mate 20 X(5G),华为 Mate X,中兴天机Axon 10 Pro,vivo IQOO pro,小米9 pro(5G)等。根据中国通信院统计,2019年1~10月,国内5G手机累计出货量已达328.1万部。此外,根据数据研究机构Canalys预测,2020年全球5G手机出货量有望达到1.64亿部。我们认为,5G商用有望驱动新一轮换机潮,带动激光设备需求提升。


激光加工助力传统制造业由“制造”走向“智造”。 智能制造要达到的效果是提升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其实现路径除了生产制造流程的自动化外,以激光加工为代表的新一代加工技术因其在加工时长、加工精度上相比于传统加工手段更具效率,将成为传统制造业实现智能化的重要手段。目前,激光切割和激光焊接已经应用于汽车制造、机械制造及航空航天器制造等行业。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 2018 年我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市场规模约 1560 亿元,同比增长 21.9% ,预计 2019 年将达到 1920 亿元,同比增长 23.1% 。智能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有望进一步拉动激光加工设备需求的提升。



新能源汽车拓展激光加工新应用。 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正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新能源汽车融汇新能源、新材料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变革性技术,推动汽车从单纯交通工具向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和数字空间转变,带动能源、交通、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改造跃升。我国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工信部于2019年12月发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指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5%。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将带来动力电池及电力电池加工市场的需求提升,激光设备在动力电池加工的焊接工序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动力电池焊接应用激光加工主要有电芯、模组、PACK等,激光焊接应用部位包括极耳、翻转片、封口、汇流排等。


公司产品种类丰富,产业链一体化布局提升竞争力

公司产品种类丰富,覆盖下游主要应用场景。 华工科技激光设备业务主要由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公司、华工法利莱切焊系统工程有限公司以及武汉华日精密激光股份有限公司开展。


华工激光产品覆盖各类高、中、低功率激光设备,包括激光打标、焊接、切割、表面处理、加工及自动化专用设备等。华工法利莱主要专注于高功率激光切割和焊接设备,提供包括管材切割机、三维切割机、激光焊接系统、汽车装备自动化焊接系统等多种高功率激光切割及焊接系统解决方案。华日激光则主要专注于飞秒、皮秒、纳秒等超快光纤激光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产品种类丰富,覆盖下游主要应用场景。具体来看,华工激光的中低功率产品及华日激光相关产品覆盖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半导体、电路板、3C等行业,用于精密加工环节。

相比之下,华工激光高功率产品及华工法利莱高功率激光设备则主要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船舶、机车制造、工程机械等大型生产制造及智能制造领域。


产业链一体化布局构建公司“护城河”。 目前,我国激光设备产业结构呈金字塔形,设备集成端较强,但在高端器件,特别是大功率光纤激光器领域,国产化程度仍然较低。海外主要光纤激光器厂商包括IPG、Coherent、Trumpf、nLight 等。


华工科技通过多年发展,逐步形成全产业链一体化的布局。在高端激光器领域,华工科技参股国内光纤激光器龙头锐科激光。随着2016~2018年锐科激光逐步突破 3KW、6KW、12KW连续型光纤激光器技术并实现规模化销售,下游华工法利莱配备锐科激光器的切割机产品采购成本持续下降。在芯片端领域,公司发起设立云岭光电并参股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芯片公司长光华芯。加之下游激光设备集成商华工激光及华工法利莱,公司最终形成完善的激光设备全产业链一体化布局,逐渐建立起在该业务领域竞争优势的“护城河”。



技术积淀和人才储备夯实公司长期成长基础。 公司作为技术创新驱动成长的高新技术企业,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工作,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以智能制造为指导方向,进行生产制造全流程创新体系建设。技术储备方面,公司依托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及专家工作站等,实现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在激光三维加工、高功率激光焊接头等领域攻克多项核心单元器件关键技术,成功开发汽车热成形件三维五轴激光切割系统,并自主研制核心单元器件三维五轴切割头,获得2018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人才储备方面,截止到2017年,华工科技有10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6人入选湖北省“百人计划”、2人入选武汉市“城市合伙人计划”、19人入选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3551光谷人才计划”、3人入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入选“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4人入选“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入选“省企业家123计划”,形成优秀的人才储备。我们认为技术积淀和人才储备夯实公司长期成长基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