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题目下方治愈系心理学免费订阅,世界和我都爱你暖你.
文 | 没头脑也很高兴
最近感觉自己越来越心静如水,对万事万物都看待的越来越开,基本很难有什么事情能再让自己内心起起伏了,所以在这分享些经验吧。
1,【不要让自己局限在某种身份里】
我们做工作的时候,特别喜欢拿行业里高标准的要求来要求自己,比如设计师,会一直拿设计师那个头衔来压自己,告诉自己必须要完成这个好的设计,作家,会认为自己一定要写出好的作品,或者有责任感或者畅销等。我们总是喜欢给自己画下一个行业里的大饼,去给自己一个又一个码任务,拿标签化来给自己下标签,当你为了满足这个标签而去做事的时候,你就会很痛苦。比如当一个画家提起画笔,脑子里就开始想,我是个画家,我必须要画好才对得起自己画家的身份,你一定会丢失灵感。作家也是,写东西,必须要恣意地肆无忌惮地写自己,不要带着拖家带口的情绪去创作。
在心理学上,一个人给自己潜在的心理暗示会一直影响着自己的发挥,你有没有过这种感受?当你打开word,或者准备做一个ppt,你开始自我暗示,我必须要做好,必须要写好时,往往前三行字都会让你卡壳半天,反倒是随手涂鸦顺手拈来的效果更好。当我们的大脑放松下来,人才能完全爆发出潜能,为什么佛教里常叫人由内心带动外在。我们的外在是不停在变的,所以如果由外在带动内心,你的内心就会起伏不定。我们时刻要保持一个冷静,旁观的态度,去审视自己在做的这件事情,以及在做事的自己。最好用一种玩乐的态度去做事,努力工作,但成败随天,万事凭缘,别为了达到百分百的完美把自己逼的太狠。
2,【接受感情的缺憾,分手后,不要在公众场合说对方坏话】
我见过一些夫妻吵架,有些情侣会认为在公众场合吵架或者当众拆招是一件很过瘾的私事,有些人更喜欢拿自己的感情叫公众去评断,但其实这种事情对自己的影响很不好:1,别人没睡在你的床头,评判难免偏颇;2,重复讲述一次事情其实是对自己的二次伤害,虽说偶尔的抱怨牢骚能让自己释放压力,但大多数人可能都有这种感觉,你抱怨完了,释放完了,其实还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消化负面情绪。最好的方式其实是立马就忘记,转移注意力,去看点轻松的喜剧电影综艺节目,或者出门远走一番,都会比你电话里和朋友哭诉半个小时要心里舒服的多。
个人认为,分手后,还喜欢在自己的社交媒体或者朋友圈里含沙射影,暗讽一番的人,无论自己是被伤害者,还是伤害他人的人,行为都是比较渣的。既然爱过,就放过对方,也放过自己。不要说这年头多少人是在等着咀嚼你隐私,看你笑话的态度在八卦你的恋情。抱怨、诋毁、又有什么用呢?时间能够撤补还是对方能少吃两口肉,跪在雷公电母下忏悔?没用,一个人既然和你分手了,对你而言,就像皮肤掉下来的死皮,是和你——无论从血缘、时间、生活,都剥离的干干净净的人。不要为素不相干的人浪费时间。他不会心疼而你会变成怨妇怨男。
你本来可以用这些时间去吃一顿好吃的,逛一逛游乐场,种种花晒晒太阳抚弄下宠物的啊。别把时间浪费在素不相关的人身上。
3,【想要的东西自己买给自己】
那些说不羡慕别人能够被人宠爱,能有人买东西给他们的人,一定是在说假话。我们都是人,脆弱的人,血性的人,需要抱团取暖的人,希望自己能够被人一窥真心真情相待的人。有他人宠爱我们,毕竟是件幸福的事情。但是想要的东西,自己买给自己,这是让你变成一个更优秀的人,并且遇见一个更优秀的人之前的原则。因为他人给你的东西,会收回,爱情如此,物质如此,什么都是如此。我从不相信也不倚仗把自己的所有托付在一个可以变化的人或事上,极度没有安全感。人最难过莫过得到后失去,而且发现自己再也没有能力去得到。一个人如果能很有底气的和另一个人说:你看,这所有的一切,衣服、车子、房子,我所有拥有的一切都是自己买给自己的——是一件多么值得荣耀的事情。而你可以尽随心意的去挑选一个和你灵魂契合,有共同话题的人。当我们排除了物质的干扰后,得来的一切都是最纯粹的:纯粹的友情、纯粹的爱情、纯粹的爱好……做一个纯粹的人,才可以在躺在坟冢里时,说无憾走过。
让自己当一个有骨气的人,才能有纯粹的人生。
4,【不进行无聊寒暄,不讨好不想打交道的人】
我觉得,人身边的人可以分成几大类:一,陌生人,比如网上关注你的人,QQ上从未见过面的人,不了解对方面目,不了解对方故事,如果你们以后也不会走入对方的生活里,那就是陌生人中的陌生人。还有一种是熟人,就是现实生活里有几面之缘,或者曾经和你夜聊到深夜,彼此打气的网友等,包括短暂就职公司的同事,QQ上很对味的网友,小学高中大学同学等这些,曾经或者现在正和你的生命有短暂联系的人。但你们的关系也只能止于客套的寒暄,并不能走入现实生活里去频繁交往;还有一类是好友知己,你饿了深夜他给你下面条,你哭了他的肩膀就是你的枕头,你们可以彼此借钱都不觉得关系疏远,对彼此谁打呼谁半夜哭的泪流满面都知根知底。对于这几类人,统一的应对态度就是:不进行无聊寒暄,不讨好不想打交道的人,有感恩之心患难相助但不过渡逢迎。
我觉得最好的朋友关系就是——彼此关心但互为尊重,尊重对方的性格、爱好、私生活等,不需要天天见面,但即使几年后再相遇,依旧熟络的可以你捣我一拳,我骂你一声混蛋。我很庆幸我身边有一些这样的朋友,我们互相不过问对方为什么这么做,也不八卦,因为成年人的社交关系,他如果这般去做,必然有自己的理由。患难相扶,但互为尊重,时间甄别良友。
而每个人估计都有在网上因为些观点和陌生网友掐架的经历,对于这些事情,可以谈两点:
一、我们对于那些网友的谩骂啊诋毁啊,完全可以不当回事情。因为回应实在太无聊,你如果实在难忍心结,可以暗自问自己,他们见过你吗?他们说你影响你一分一毫吗?影响你工作,赚钱,少二两肉还是?你为了这些人掐架不是浪费生命吗?喜欢背后阴损,却不敢正面冲突,装聋作哑的人,都是人品有问题的,不要让自己的智商被拉低。不喜欢,简简单单,拖黑或者不回应,眼不见为净。
我一直相信一点,一个人把时间用在哪里,哪里就构成了他的生命。
二,不要觉得自己像救世主,可以拯救这个世界的苦难。有正义感是件值得鼓励的事情,但正义感过多就会活的很累。关心太多的社会问题,会让一个人的心情变得特别糟糕。作为一个网易新闻的深度用户,我曾经每天都会在临睡前看1,2个小时的新闻,关心下在这个国家的土地上发生了什么,可眼见车祸强奸敲诈等事情接踵而至而你无能为力,会让你一天的心情都很受影响,你会变得越来越有戾气,越活越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悲观。其实当你关了电脑,放下手机,你去外面看,那些公园里的老太太老大爷依旧笑呵呵的挥舞着扇子,逆光飞舞;孩子们依旧眼神纯洁的放飞着风筝;摆摊的小贩也会热情的和你打招呼,倒掉的自行车被路人扶起,加班累了合眼而睡时,的士师傅也会善解人意的给你摇下窗户,怕你被风吹着感冒。这个世界远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那些坏事发生的比率不会超过千分,万分之一。不要被这些坏事拉低你对这个世界的信心。
世界很美好,而你要出去看看。要相信,如果你内心为善,你眼见的善事一定多过恶事。我们每个人只要坚持自我为善,那这个世界就是个温柔、乐观、阳光、体谅的世界。
5,【每天吃好喝好睡好,多赚钱多完成爱好,宠爱自己为大。】
这么多年我一直都有个很好的习惯,如果今天晚上我加班很累了,比如深夜才入睡,那我一定会第二天买好吃的犒劳自己,家里自己爱吃的零食水果从没断过,并且坚持日日敷面膜,我一买都是几箱子入,净肤美白保湿,盒装袋装等样样俱全,这让我在忙碌一天后能够随手抽一张敷在脸上。一个女人,保养自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不要相信那些内在美才能hold住世界的鬼话。你一定是没有感受到那种长得好看就像自带刷级的快感。如果一个人底子较薄,就更要保养自己。吃好、喝好、睡好——这三件事情大过天,大过你手拿手机和男女朋友发甜蜜短信,大过你给老板发的方案,大过一次灯光闪烁的聚会。我一直保持两个习惯:1,如果有不错的收入进账,第二天一定会买一些好吃的或者出去好好玩一趟犒劳自己和家人。2,如果一个月收入可观,就不会让自己拼搏太累,看看电影书籍带宝宝出去逛公园,一般每个月我会努力工作半个月左右,去挣够1个月的收入,剩下半个月拿来充实自己。一年赚到足够的钱了就彻底歇息。每年我会心里有个数字,达到这个数字了我就休息。人工作一定要有弹性的休息时间,不要让自己每日处于疲惫的工作状态里,要给自己心里设定一个底限和上限,达到这个限度就刹住闸,这样你才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去完成自己的爱好。
6,【多给自己找一些有趣的爱好,而这些爱好无关生存】
一个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兴趣,哪怕你就是喜欢拿放大镜在路边盯一天的蚂蚁都行,兴趣这个事情,能够让你在不论发生什么样的起伏时都能立刻调整好自己。比如我最近就一直在琢磨过2年去报个厨师学校学一下烹饪雕花什么的,这个念头蠢蠢欲动,想一想一个南瓜在自己的手心里被雕成一条龙的感觉,该多么有成就感,一根面条蹭蹭蹭的就弹成了几百根上千根……我在豆瓣很喜欢的友邻,经常能看见她在雕刻橡皮,七龙珠也好,路边随处见到的行人也罢,真的很有趣。如果你确实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就问自己,做什么事情你能够坚持下去,先尝试着做这件事情。久而久之,它可能就会变成你的兴趣,你疲惫时的快乐之源。
7,【无论盈亏,学会对自己的选择买单】
这一点也最重要,无论你做什么事情,是好是坏,记住一句话:“就当对自己的选择买单。”这句话是我一个好朋友告诉我的,如今成为了我的座右铭,每当我发生什么变故或者情绪波动时,就想起这句话,然后能迅速找回平静。就像你去饭馆吃饭一样,无论咸淡嫩老,你都要付钱。我们自己做出的选择,没有任何人逼迫我们去选择这份工作、这个爱人、这件事情、这个爱好——那就要去为自己的选择买单。这是成年人的胆量和担当,是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不要轻看自己,相信自己,你的韧性远比你想象的要坚韧。
推荐一个有爱的妈妈号
推荐理由 ✉:这里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位母亲打造的原创亲子平台,专业靠谱的育儿知识,真实有用的育儿心得。予教育以理性;予育儿以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