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毒舌电影
坚持原创,只说真话——信毒Sir,有好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毒舌电影

100人看过「长城」,99人说Ta演得最好

毒舌电影  · 公众号  · 电影  · 2016-12-23 23:2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有部大片,炒热了近一周的电影话题。


没错,就是此前Sir几度聊到的《长城》。


作为中美合拍的首部重工业电影,一部张艺谋电影,还是有些尴尬。


因为与之相伴的,是褒贬不一、赞弹参半的口水漩涡。


赞的,是商业爆米花的大场面。


能与好莱坞匹敌的标准商业爆米花,场面宏大!@科林




弹的,是完全拎不起来的人物。


人物内心转变几乎无动机可言 @刘小黛



当然,各位将军的角色设置,也是其中最大的话题点。




还有其他几位重量级角色,很重量级地跺着脚走来走去……这不是Sir说的,是外媒 《Variety》 的评价——


哪怕张艺谋和他的团队愿意花一点时间,去认真刻画几位将领,这部片子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然而,虽然都是明星出演,在片中也都展示了自己的技能,但却空有其表,他们穿着重盔甲,看起来心急如焚 在片中跺着脚走来走去 。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形象都是完美无瑕的, 他们看起来就像毫无情感的纸片人




在Sir看来,说别人“纸片人”也就算了,但有一个演员,的确受了委屈……


你们干嘛要忽视它的表演呢?


别想多,Sir在说 饕餮



电影中,它的眼神各种出彩。


仅仅是睁眼的一个小动作,生人勿近的凶狠劲儿就全出来了。



再者,别看是蛮荒巨兽,居然能驾驭感情戏。


瞧瞧这咆哮,还边叫边滴口水,这倾盆的唾液,的确体现了与之匹配的饥饿感。



最后,经得起镜头的注视。


这往往是最不经意也最考验“演技”的环节。


来看这一幕,兽王死盯着镜头,下颔微张,眼神里有怒意,还有威慑。



说实话,Sir还挺想在年终,给它颁个独家小奖,叫……


#“大明星都没啥戏咋就你一个那么卖力”新人奖#


饕餮,是这部电影的核心怪兽,也是电影之前营销的关键点之一。


这头来自中国古代神话里的食人凶兽,原本一直以“饕餮纹”的形式,活在青铜器里。


是的,人家本来是没多少具体形象的。



是《长城》的特效制作方 维塔 ,给它“解除了封印”。


把虚无缥缈的神话异兽,做成真实而恐怖的肉感怪物。


光是设计这家伙的造型,就花了七八个月,总共出了……


746稿。



维塔的策略是,向中国古代雕塑和青铜器取经。


把饕餮纹元素与生物骨骼、肌肉构造相结合,一点点调整,这才打造出满面獠牙的凶兽形象。



饕餮的绿色皮肤,突出的是“Made in China”的玉石质感。


从远处看是什么效果,在光线下是什么效果,都经过了反复设计。



不只是饕餮,《长城》的各类兵器道具,也由维塔一手操办。


虽然工期只有短短8周,但工作量大得可怕。


最终的成品,一共塞满了350个货运集装箱。


(Sir之前海淘的花内裤迟迟没到,一定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物流延迟了!)




你看这成堆的盾牌斧头,似乎不稀奇,要是5毛质感的一做一大把。


但人家维塔不一样。


每种兵器的诞生,都要过层层关卡,一点不比打怪容易。


制作部门和设计部门设计武器,3D部门建模,铸模部门制作模具,铸造部门制作武器部件。


各环节精雕细琢,反复锤炼测试。



之后对部件上色,让它们更有金属感的同时,还要保持原始的手工质感。



老实说,这也是Sir之前为什么相当肯定《长城》中特效道具水平的原因。


它的确帮助了中国电影,在皮表的环节提升了一大截。


说到这,Sir想起前几天, 还刚刚给你们介绍过特效巨头 工业光魔 ,想回顾的戳这——


它做到的超级场面,中国电影今天还在追


嗯,今天是时候给大家说说,另一位电影界的幕后高手,维塔了。




维塔公司地处新西兰,远离美国西海岸这个当代电影工业的核心,所以, 它的名头没有工业光魔那么响。


但它,绝对是低调的实力派。


它由大导演彼得·杰克逊与好友理查德·泰勒、吉米·塞尔柯克于1993年共同创建,已先后五次捧走奥斯卡小金人,四夺英国电影学院奖。


《魔戒三部曲》《金刚》《阿凡达》《猩球崛起》……


没错,这一连串牛逼的名字,视效均出自维塔制作团队之手。



维塔联合创始人理查德·泰勒,在奖杯堆里卖萌


维塔牛就牛在,永远要做技术的拓荒者。


也许你已经分不清《魔戒》系列里成堆的人物,但你绝对不会忘记一个角色,咕噜。


2002年《魔戒2:双塔奇兵》中, 这个神叨叨的小怪物,是不是曾经让你大感意外和惊喜?


“动作捕捉第一人”安迪·瑟金斯的表演也相当出彩


这次动作捕捉,可是先河式的,因为 那时全球的这类技术还相当土锤,动脑筋的维塔,想出了个“土办法”——


先让瑟金斯去片场陪大伙儿对戏,之后让他去影棚“隔离表演”,捕捉动作数据。


然而,由于捕捉范围相当有限,只能处理头、四肢这些大的部位,至于咕噜的面部表情,是维塔动画师照着瑟金斯的表演手工制作的…… (简直大写的服)


自己挖的坑,怎么也要想办法填上吧。


于是,在2005年的《金刚》,维塔又攒出了大招,使用了初阶的面部表情捕捉技术。


老搭档瑟金斯的表情包,终于得以成功上线。这一次,他不再是小怪物,而是大金刚。



瑟金斯双臂架上延展支架,用来模拟猩猩的前肢


2009年的《阿凡达》,卡梅隆在维塔的协助下,开发出了动作捕捉的icon——


头戴式摄像头。



这玩意有啥用?


通过提升软件算法,可以对演员面部表情进行高精度采集。


简单讲,就是自带 “植皮式p图效果”



162分钟的《阿凡达》,60%的内容需要靠CG合成,卡梅隆 对特效渲染的要求又高得离谱。


他找来维塔 (同时还有工业光魔等多家特效公司) ,纯粹是技术狂之间的惺惺相惜。


维塔也够意思,这次玩得更疯。


在那个还没有云渲染的年代,它居然动用了10000平方英尺的服务器群,其中有4000台服务器,35000个处理器核心同时工作 (嗯,你没看错,就是这么多个0)


出来的效果,卡梅隆只说了一个词:无与伦比 (incomparable)


来,一起小小感受一下。



绿幕实拍后加入CG渲染


再到了2012年的《霍比特人:意外之旅》,这时的导演彼得·杰克逊,已经无限信任他的这群维塔老伙计。


一场咕噜的戏,他直接将两个真实的演员拍入镜头。


在后期制作中,维塔“大变活人”,将瑟金斯替换成咕噜。



瑟金斯身上的跟踪器提供位置讯息


此时的咕噜,已经不是10年前的low b版,因为动作捕捉技术已经被玩得相当溜——


动画师将片场录制的表演数据,转化成数码人物可以利用的素材, 再利用强大的后期组件,完成变身blablabla……


反正最后出现的咕噜, 每个面部表情,都有丰富的细节。




甚至每根骨骼的牵引、每块肌肉的拉伸、每寸皮肤的移动,都有精准的测算。



随后的两部《猩球崛起》,维塔成功走出家门,实现了更成熟的户外捕捉。


《猩球崛起》也成为了全球第一部采用真实场景拍摄表演捕捉的作品, 视觉特效与真人实景的界线被擦除。



没错,又是真人不露相的瑟金斯大叔


……你看,简直逼真到连猩猩妈都分不出真假。


更牛逼的,是片中近乎残暴的技术细节。


在很多场戏中, 猩猩的毛发随着环境不同,在全干、微湿与湿透之间不断变化,这一切,全靠维塔屌炸天的 湿度模拟器



维塔不仅是牛叉的电脑极客,它偏偏还是注重 “原始工种”的 手艺人。


这就很可怕了。


记得前面Sir 提到的《长城》各种炫目的兵器吧?制造那些玩意的专业手艺,人家也练了十几年。


就拿《魔戒》系列来说,维塔花了七年半,由158名工作人员,打造出48000多件“实体作品”,堪称影史神迹。


看到这些盾牌,Sir不由想起为WOW奉献的那些夜……


化妆也一流。在《魔戒》中,维塔利用假体制作的硅胶、树脂头套给角色上妆,后来果然捧走了奥斯卡最佳化妆奖。



《疯狂的麦克斯4》里,各种造型彪悍、让车友舔屏的汽车也都是维塔出品。


你看,是不是酷到没边儿。



说了这么多,在Sir看来,维塔成功的秘诀其实只有俩字——


专业


说多点,就是 不畏难,爱死磕,时刻刷新自己,只为拿出最棒的产品——


来刷爆你的眼球!


丰富你的味蕾!




Sorry……Sir已经不是在说维塔。


而是, 你身边一向以专业著称的 西式休闲餐饮专家 —— 必胜客欢乐餐厅




一直爱吃披萨的Sir (是的,毒舌团队常年沉迷于他家的美食,不说了,口水ing) ……


最近留意到必胜客正变得越来越潮。


理由是,公司一位潮爆的95后非常无耻地向Sir申请,想在必胜客加夜班,据说在它家过圣诞有免费礼物派……



(这么贪便宜的好事,他居然不早点告诉Sir。)


12月31日前,凡到以下24家指定必胜客&电影《长城》主题店消费,就有机会获得包括电影票在内的一堆好玩的小东西。


手机壳、开瓶器、指环……造型都是维塔流的,有一种潮爆中国的拉风气质。


关键是,全免费 (消费到一定金额就可以领)




这24家主题店,分布范围如下:




据说每家主题店的好礼,限量只有100个,先到先得,送完即止……戳 阅读原文 ,即可秒懂规则。


怎么Sir还在这里和你逼逼……


喂,那个95后跑啥跑,给Sir站住!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嫌骡慢的波兰司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加措上师语录  ·  淡定故不伤,淡然故不恼
8 年前
华夏影像诊断中心  ·  请给医生一个冒险的理由吧……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