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爸爸真棒
K12原创教育资讯平台,致力于理性、深度、有启发的融合教育探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幸福东台  ·  查!分!啦! ·  昨天  
幸福东台  ·  查!分!啦! ·  昨天  
掌上南通  ·  明起,出分! ·  昨天  
掌上南通  ·  明起,出分! ·  昨天  
吉安发布  ·  明天出分!复试攻略都在这儿了→ ·  昨天  
吉安发布  ·  明天出分!复试攻略都在这儿了→ ·  昨天  
MBAEMBA  ·  饿了么“老二”难当 ·  2 天前  
MBAEMBA  ·  饿了么“老二”难当 ·  2 天前  
现代快报  ·  黄仁勋首度回应DeepSeek冲击 ·  2 天前  
现代快报  ·  黄仁勋首度回应DeepSeek冲击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爸爸真棒

深圳妈到香港后悔了: 1000人抢1个学位,国际校卷父母,直资校看命…

爸爸真棒  · 公众号  ·  · 2024-06-24 13:51

正文

👆欢迎关注广深妈妈圈,一起探索大湾区教育难题
根据香港入境处数据,2023年总共有13.5万宗人才入境计划获准到港,是2022年获批的2.5倍。
其中优才计划有80207宗申请,共12969宗获批,获批率是16%左右;而高才计划62873宗申请中,共49737宗获批,获批率高达79%,而且其中94.45%是内地人士。

赴港热潮下,不少高才家庭已经完成了香港教育从0到1的认知积累,开始逐渐适应了香港的生活,也总结了一些经验给准备带孩子赴港就读的家庭。

先上结论:要适应香港生活,需要投入很多金钱、时间、精力,大部分赴港家庭适应了香港生活以后,感觉香港不错,但并不适合所有人,其中也有人因不适应而又搬回内地的。


贝赛思90分俱乐部

去香港后,竟然数学跟不上?!

Katy的孩子一直在贝赛思90分俱乐部,英文不错,数学也一直是自己的优势学科。但是,去年进入香港国际学校就读9年级后,刚适应起来非常崩溃。
忽然之间,课堂上的英文听不懂了,数学竟然也跟不上。按理说,数学是他的优势学科,不应该跟不上香港的数学课呀!
△《我们的婚姻》剧照
后来孩子反思了一下,原因是,以前学数学是用“背”就能拿高分的。即使是在头部国际学校上学,但其实每次考试前,邮箱都会收到一份各个学科“画重点”的文件,提前框定考点。 但是到了香港,你学数学靠背是行不通的,必须得靠理解。
所以哪怕贝赛思的头部学生,在香港国际学校适应起来也并不简单。一方面,学术英语也上了难度,因为同学英文都是母语水平,老师的说话速度和授课的遣词造句不会放慢放简单来迁就你;另一方面,学习方式也不一样,需要重新适应。

孩子下午5点出生,

晚上9点签合同报名德瑞

香港第一梯队国际校中,“超级神校”德瑞是需要出生就申请的。

最经典的案例是,有位把德瑞当作第一目标的妈妈,在下午五点生完孩子后,当天晚上九点就和升学顾问老师签了申请德瑞的合约,一分钟都不敢耽误。
不少家长等孩子2岁递交申请,都是直接被拒的。 因为德瑞学校比较小,本身学位不多,一年只有40个学位。第一年K1是3岁入学,要跟这么多人竞争这40个位子,如果不在一出生就马上报名,就没办法在2岁的时候去面试。而K2是不招生就直接往上升的。
因此不在出生的时候报名,就错过德瑞最佳入学节点了。
△《我们的婚姻》剧照
香港妈妈Carrie的丈夫是德国人,孩子拿德国护照是属于申请德瑞有优势的护照(德国、瑞士)。从小在香港出生长大的孩子,5岁的时候去申请,考完直呼太可怕了。孩子说,德瑞是上来就3份卷子,给你一个多小时,看你能做多少。面试其他学校,还会有个warm-up(热场)部分,聊聊你的情况,德瑞没有的。校长也坦言,他们在找的是精英中的精英。
看着考完就被吓得不浅的孩子,Carrie说,花了2万元去考试,真是考了个寂寞。
△香港德瑞国际学校

香港学校“卷”的是父母

孩子出生前没做好功课,
就别上这些学校

在香港的“卷”,卷的是父母在孩子出生前所做的教育准备。

除了德瑞,香港还有一些挤破头的名校也是在最早入学阶段是竞争最激烈的,大有讲究。因为很多香港名校有feeder school(生源校)的说法。
比如,如果你想上沪江维多利亚,那么你就要去铜锣湾维多利亚幼稚园(CWB Victoria),因为CWB对进维多利亚有比较大的内部优势的(接近70%直升)。要进CWB,你就要去他的A+班,你才有机会上pre-nursery,然后才能往上升。所以要从playgroup(托班)开始卷。
△铜锣湾维多利亚幼儿园
香港幼稚园中的“王者”宝山幼稚园也有自己的playgroup,就是itt,如果不上itt的话,基本没有办法上宝山。
△香港宝山幼儿园
汉基三娃爸Forrest就在我们直播间分享过,孩子由于幼升小的时候才开始看香港学校,根本没办法进名校的。所以后来小学阶段“曲线救国“辗转了4间学校,最后才在中学的时候进入了汉基。
△香港汉基国际学校
因为汉基第一年4岁半reception year是96个学位,其中80多个都是priority(优势群体),比如legacy、教职员工、债券等。如果reception进不去的话,小学就很难有学位,基本就是非常低的个位数。
像Forrest家老大进了汉基后,妹妹再申请入学就是legacy,要进汉基就简单多了。
但也不是legacy就等于“入学绿灯”了。也有家庭为了帮助老大进名校,把老二老三都“鸡”进了名校,老大还是没有进。于是妈妈就说,就让老大当一个快乐的老大就好了。
△《小敏家》剧照

国际学校200人竞争一个学位

直资学校1000人竞争一个学位

内地赴港家庭在为孩子规划教育的时候,容易踩的坑除了前面提到的“择校链条”,还有一些 文化认知上的“信息差”

△网络截图
比如有不少家庭习惯了“走关系”,也经常不自然地想在香港择校中“走关系”进名校。 曾经听说有家长花了上百万,但是心目中的香港名校一所都没能进,因为孩子本身基础确实不太好。
许多内地学校家庭赴港择校的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在国内上了一个当地城市最好的国际学校,去到香港就要去第一梯队的学校。 其实两地学校的国际化程度相差很远,申请难度并不能直接对比。
此外,即使是购买了债券,也只是有了一定的辅助优势, 但是想买债券进名校的人太多了,持有债券的申请人也是需要审核的,因为排队的人太多了。
除了国际学校以外,也有不少赴港家庭考虑的直资学校其实更卷。 比如男女拔、圣保罗附小,小学阶段入学对英文、数学的要求就很高,一年级要做200以内的心算,还要用英文回答很多社会性的问题。如果申请的是小学阶段,广东话基本上是必须的。
学位的竞争也更加激烈。 如果说国际学校是200人竞争一个学位,考直资学校可能面对的是1000人竞争一个学位。这些直资名校的高要求和高竞争度成功“劝退”了很多香港本地和来自内地的择校家庭。
怪不得一位从北京带娃赴港一年的妈妈说, 要不要带娃到香港,还请三思。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幸福东台  ·  查!分!啦!
昨天
幸福东台  ·  查!分!啦!
昨天
掌上南通  ·  明起,出分!
昨天
掌上南通  ·  明起,出分!
昨天
MBAEMBA  ·  饿了么“老二”难当
2 天前
MBAEMBA  ·  饿了么“老二”难当
2 天前
现代快报  ·  黄仁勋首度回应DeepSeek冲击
2 天前
现代快报  ·  黄仁勋首度回应DeepSeek冲击
2 天前
LinkedIn校园  ·  二十岁的金钱观,可能决定你的人生
8 年前
公路商店  ·  根除二郎腿的办法只有一个
8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