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反驳这种“成本收益论”,认为误机多等几个小时根本没什么,重要的是误事。
当然,如果是联合国秘书抽出几个小时等着召见你,你根本应该提前一天出发,在见面地点附近住酒店,不坐酒店电梯防止被困,步行前往以控制时间。
实际上,大部分误机没什么大不了的,不会让你丢工作,不会亏一大笔钱,不会像电影一样,迟了一步结果爱人飞到国外去了。
大部分的误机只是打乱了你的正式安排,给你和他人增加了很多麻烦,更多是心理上的不适应,它们根本不是什么风险。
大部分人无法真正理解“风险”的含义,这是《反脆弱》一书中的观点,
真正的风险是风险来临时,你不知道如何应付,因为你的生活太正常了,正常到连一次误机都没有。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塑料杯比玻璃杯抗摔,不是因为它更坚固,而是它的材质有弹性,可以用“波动性”消化外部冲击;而那些看似坚固的东西,当风险超过了它的设计承受能力,必然会被摧毁。
这个逻辑进一步延伸,作者认为,类似波动性的无序性、不确定性、混乱、不平衡性、不可预见性,这些我们平时看来不好的状态,其实往往是应对风险最好的手段。
最好的应对风险的方法是“以毒攻毒”,让自己经常暴露在风险中,提高自己生活的“波动性”,利用“波动性”去平衡风险,并伺机利用风险获利。
举一个简单的场景,你和同事讨论一项工作,到了双方的思路忽然打开的时候,你预定要去机场的时间也到了,这次出差,并不是特别的重要,但万一误机也会给你带来很多麻烦,你是冒着误机的风险继续讨论下去,还是放弃这个讨论(假设这个讨论有一堆图纸无法通过在线进行)?
如果是我,我会选择讨论到最后一刻,因为
误机带来的风险,是可以预见的风险,而一次高质量的讨论,带来的收益是无法预测的。
利用风险来获得对抗风险的能力,就是下面要说的。
为了写这个话题,我在网上搜索有关登机时间的资料,看到一个“误机达人”的经验,因为不喜欢在机场浪费时间,他常常掐着点到机场,因此积累了一堆经验,怎么找紧急柜台,怎么申请头等舱通道安检,怎么办理改签,等等。
我猜这个人在生活中一定是个擅长应对复杂变化情况的人,甚至我猜他有点喜欢应对这种局面。
虽然大部分人通常不太喜欢这种习惯于挑战规则的人,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世界总是被那些喜欢挑战规则的人所改变,而这个世界之所以不断有新的规则出现,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游走在规则边缘的人。
武松打虎,天下皆以为英雄。其实书中写得明明白白,他违反政府宵禁命令,不听好心的店小二的劝告醉酒上山,其原因仅仅是认为店家要“黑”自己的钱。
大部分人尊重规则,并不是因为规则值得尊重,而是我们希望得到它的保护。但如果习惯了规则的保护,规则就会成为我们的弱点。
这个世界是规则与冒险的平衡,如果大部分人都在肆无忌惮的犯规,这个社会就成了无法无天的黑帮社会;但如果任何人一旦犯规就被消灭,没有人敢越雷池一步,也就成了无法进步的僵尸社会。
很多人不喜欢误机,不一定是怕麻烦,也不一定是怕误事,只是单纯觉得,任何误机都是粗心大意的表现,一定要杜绝。
这种心态是一种“完美主义情结”。
以投资为例,只买一支股票,意味着一旦犯了错误 就是100%的损失,所以我们要做一个组合,结果有人手里几支股票,却在心态上出现了“完美主义倾向”,不能容忍手上任何一只亏损的股票。
投资跟正常工作有一个区别,领导交给你的工作,100%要保证完成,无非是质量好坏。
但投资是一个概率行为,水平再高的人也就是概率略高一点点,也无法避免遇上下跌的股票——就像你哪怕提前一晚住到机场边的酒店,也不一定能100%杜绝误机。
真实的投资就是你买5个股票,2个小赔,2个小赚(近两年的高收益是不正常的),如果剩下的那一个是大赚,结果还是赚的。如果那一个还是小赚,那就是平的,如果那一个是亏,那结果就是亏的。
盈利也是“二八法则”,靠的是手中最赚钱的那一个公司,如果你有完美主义的倾向,一定要把每一个都弄赚了才开心,结果就是不服输,把涨得好的公司卖掉,在亏钱的股票上拼命加仓,最后越加越亏。
好的心态是把更多的精力投注到仍有上升潜力的品种上。就像教育,一个班,有优秀学生,有差生,好的班主任不会把注意力过于集中在这两类学生身上,而是不断地把精力投注到近期有上升潜力的学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