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导演帮
中国导演第一社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电影工厂  ·  通话时间分析: 爸爸打给儿子:00:00: ... ·  8 小时前  
中国银行保险报  ·  《哪吒2》票房破百亿!中国首部!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导演帮

专访《摇摇晃晃的人间》导演范俭丨靠近灵魂长河的私密影像

导演帮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8-10 22:05

正文

上期内容:

专访《目击者之追凶》导演程伟豪丨这部年度最佳的犯罪片是如何炼成的?

等多内容请点击菜单栏或历史消息

《摇摇晃晃的人间》从最开始制作到现在大规模点映有近三年的时间。三年对于一个电影人来说不算短,在这三年中余秀华离了婚,参与了无数有意义无意义的活动,范俭获得了IDFA评审团特别奖,参加了各种各样的电影节,这三年中,两人比在拍摄时关系还要好,用范俭的话说:“她有什么事儿会跟我说,我们像闺蜜一样。”



余秀华的成名对于很多人来说,就像是一块巨大的榴莲蛋糕,有人蜂拥而至,有人猎奇不屑,一时间她身边突然出现了无数对她感兴趣的人。而余秀华选择了与范俭建立“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摇摇晃晃的人间》无论是对于创作诗歌的余秀华,还是拍摄纪录片的范俭,都是一次最为真诚的沟通,这不单单呈现在两人对艺术的真诚,还有对人性的真诚。




2014年,范俭特别想拍摄一位“能从生活中突破”的人,这个人可以做着普通的工作,但是却要对生活中诗意的敏感。直到2015年余秀华爆红,他常年的合作伙伴优酷便问他想不想拍摄这位具有争议的女诗人。而在他读完余秀华的诗之后,便决定前去拍摄。



范俭承认,在见到余秀华第一面的时候有落差感,她走路摇摇晃晃,说话不太清楚,表情也无法做到自然,但是两人聊过之后,范俭发现余秀华的思想是与她的诗歌完全一致的,甚至她的机智超出了他的想象,一个人能独自抵挡一大群闻讯前来的记者,而谈起诗歌来会两眼放光。



范俭在描述余秀华的时候用到了“聪明”、“机智”、“友好”,并且面带微笑,有一种在外人面前夸好朋友的自豪感。


或许是创作者们对于惺惺相惜的渴求,余秀华非常容易就接受了范俭的拍摄,“我们在某一个层面上是一类人”,这个两个平等的人之间的邂逅。



但其实真正拍摄起来,范俭却没有把她当做“创作者”。



《摇摇晃晃的人间》素材有80个小时,其中有喂鸡、领奖、演讲等她成名之后的人前琐事,也有失恋、痛苦、脆弱等很多人后的“血肉”。对于任何一个创作者来说,余秀华的诗和经历都是非常好的素材,但是与她接触之后,范俭却有了自己的认知。


“余秀华表面上呈现很强大的一面,嬉笑怒骂,但内心她却是非常脆弱的,她说自己是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此时余秀华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



最终在成片的88分钟里,范俭选取了“离婚”这一事件为主要线索。这个主题对于大众是极具吸引力的,人们乐于看一个贴着“脑瘫”、“农妇”、“诗人”标签的人如何反转,而对于范俭来说,他想表达的是“一个女人第一次试图掌控命运”。


而从更加亲密的角度来看,范俭没有将余秀华非常痛苦和脆弱的一面放入到自己的电影中,他是温柔的,在这些时刻他知道余秀华是如此信任他,他在一名创作者之外,还是她的朋友。



除却离婚,影片另一个备受争议的点在于,范俭让余秀华儿子“失焦”了,作为余秀华最亲近的人之一,他只出现在了台词中。



范俭说余秀华的儿子在武汉上大学,是个比较内向的理科男生,并且拒绝一切采访,他们也试图去拍摄了一些素材,但是发现双方都很别扭,最终范俭决定尊重儿子。


范俭放弃了余秀华作为母亲的那一部分,但与此相对的是,他花费了较大的笔墨拍摄了余秀华作为女儿的那部分。在影片中余秀华与母亲互相不理解但又互相爱护,母亲极力阻挠余秀华离婚,她能够大声对母亲说“我呸!”,也在得知母亲患病之后难过地说:“我很害怕。”



“就算没有离婚,她俩的相处方式也是这样嬉笑怒骂的,她们的关系很好,其实余秀华在这段关系中是非常任性的。”


或许是素材的原因让范俭将“母亲”和“女儿”两种角色如此处理,但是由影片主题和余秀华本人来看,“女人”这个角色的欲望与挣扎,才是《摇摇晃晃的人间》的重点。



范俭在早期曾经做过一个有关余秀华的短片《一个女诗人的意外走红》,在2015年2月于优酷上线。2016年IDFA影展上,《摇摇晃晃的人间》正式亮相,并且获得了长片竞赛单元评审团特别奖,范俭曾说,这个奖是对我十年坚持的最大鼓励。



到今年的上海电影节,国内的观众才有机会看到这部影片,范俭也非常乐于与观众们交流心得。《摇摇晃晃的人间》目前已完成132个城市327场点映,观众近4万人,大象点映预计做1000场点映,这样长战线、躲避商业片硬碰硬的方式,很适合这样的纪录片。


“观众愿意谈论余秀华比较多,当然也有专业人士从纪录片的方面来谈。而且他们的解读有差异,从女性上座率百分之六七十来看,其实女性更喜欢这部电影,她们感受到了情感上的投射和对自己的激励,而男性则从道德方面评判这件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