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书评周刊
新京报书评周刊2003年创刊,每周六出版发行,口号是“阅读需要主张”。书评周刊气质是严肃而有趣,主要评价国内外出版的大众类优秀图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书单来了  ·  作为公司的首席卫生官,我主要打扫! ·  17 小时前  
龙岩图书馆  ·  2月23日(下午4时)妙妙绘本屋报名 | ... ·  10 小时前  
单向街书店  ·  【单向历】2 月 19 日,宜埋首 ·  2 天前  
十点读书  ·  越过越好命的人,都早早戒掉了这件事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书评周刊

如何通过“选择”,让自己越来越好?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6-26 09:25

正文

久违的“一周书单”又跟大家见面啦!


本周书单有 威廉·格拉瑟的《选择理论》。 为什么我们在和亲近或者不亲近的人交往中,最后总有人觉得痛苦?威廉·格拉瑟提出“选择理论”,认为这是帮助我们摆脱负面情绪的一剂良药。“选择理论”的精髓是,我们只能选择自己的行为,我们无法控制他人,从他人那里获得的是信息,至于我们以怎样的心情面对,则是由我们自己做主。 无论它说得是否准确,人类为了摆脱精神上的折磨和痛苦,真是不遗余力,也许这一切并没有终极解决方案,我们就是这样痛并快乐着。


而本周书单所选的书籍,还另有社科、传记、历史和文化等领域的7本新书。来,往下看看书评君都选了哪些新书,或许值得你关注。






本期书情主持|新京报记者 柏琳



传 记




《多丽丝·莱辛传》

作者:(英)卡罗莱·克莱因

版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7年4月

2007年,88岁的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予如此评价:“她改变了我们审视这个世界的方式。”是怎样的方式?也许自她以后,拒绝随波逐流,开始成为人们——特别是女性,和世界相处的一种态度,并且我们因为拥有这态度而觉得骄傲。

莱辛是如此坚韧,如此真实,这不仅在于她的个体生命经历——出生在伊朗,生长在南非,性格桀骜不驯,经历殖民主义、种族主义、马克思主义、心理治疗……担任过左翼政治运动活动家、共产党人、女权主义者和苏菲主义信徒,结婚两次,离婚两次,30岁那年独自离开南非,携幼子移居英国,寻找“心中的自由”,全部家当是皮包中一部未发表的小说草稿。更在于她强悍的创作生命力——一生出版50余部作品,不断革新创作手法,主题涉及种族矛盾、文化冲突、女性主义和科幻题材,直到晚年,她还不断更换笔名向出版商投寄科幻小说。

在这本采访莱辛数位情人、同事和朋友为基础的传记中,展现了一个被文字紧裹之下内核柔软的莱辛,她在追寻内心自由的路上闪现出的真实的彷徨。这本传记之前,已有一本莱辛的自传《影中行》,记录了她因对南非生活失望而移居英国的艰辛故事。在那本传记中,“颠覆”是莱辛的自我命题,颠覆过去的自己,对贫困的愤怒,对男人的失望,对女性的弱点、曾热情拥抱的激进思想的迅速厌倦,对固化文化偏见的抵抗……莱辛一直无法圆滑,因为她真实的力量过于裸露。


历史




《黎明破晓的世界》

作者:威廉·曼彻斯特

版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7年6月

文艺复兴之前的中世纪时代,是黎明前的黑暗时刻,充斥着无穷无尽的迷信、暴力和反智,上层建筑着迷火刑、谋杀和享乐,下层人民相信魔术和巫术,对自己肉身的脆弱和思想的愚昧无知无觉。而这个黑暗的时刻却是个等待光明破晓而出的分水岭。不久之后,文艺复兴的旋风将要刮起,大航海时代即将拉开帷幕,麦哲伦将航行到世界的边缘,一个现代欧洲正在襁褓中。


《光荣与梦想》的作者、美国通俗历史学家威廉·曼彻斯特写下这本关于中世纪历史的通俗历史之作,带领我们领略波澜壮阔的欧洲文明如何从中世纪的黑洞中涅槃重生。



国 故




《黄霖讲〈金瓶梅〉》

作者:黄霖

版本:东方出版中心 2017年6月

《金瓶梅》究竟有多少种读法?


格非曾著有《雪隐鹭鸶》,将其置于晚明文化背景中,揭示其纵情声色背后对人情和社会的悲悯和虚妄感,而“金学”名家黄霖则从人物形象、社会文化和艺术成就三方面来赏析。就文学意义上的可读性而言,是否不及《雪隐鹭鸶》,见仁见智。


但黄霖自1979年开始研究《金瓶梅》,已在这本书中浸润38年。黄霖的用功处在于对《金瓶梅》中的人物做精准的类型化研究,虽为学术著作,但语言浅近,任何对《金瓶梅》略知一二的读者,都可读懂。



艺 术




《自制美学》

作者:(美)克莱门特·格林伯格

版本: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7年5月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20世纪艺术批评巨匠,前卫艺术品位的缔造者,美国第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流派“抽象表现主义”的主要推广者,犹太人,先锋派。在后现代主义艺术甚嚣尘上之前,他几乎就是现代主义艺术的化身。

关于他,热爱艺术的人可能更熟悉其发表于1939年的文章《先锋派与媚俗》。这篇文章为美国现代艺术奠定了基调,人们也许就此以为格林伯格是走在时代最前端的先锋,可他并不是这般一往无前。《自制美学》这本代表作可以窥见格林伯格身上更具贵族性质的、更欧洲化的、古典的一面。这本书收录了格林伯格未曾结集的文章和1971年的演讲稿,反映了他对艺术趣味和品质的见解。他试图在一个商业性和大众性的时代艺术氛围里,重返康德,重返古老欧洲个体贵族不妥协的精神中。在艺术日益公共化的时代,阅读格林伯格的意义也许在于,他提醒我们,美,不能忽略最个体的灵魂。




社 科





《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

作者:(美)爱德华·W.萨义德

版本: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年6月

激情与严谨,勇气与克制,这也许是每一个人对当代深具影响力的文学与文化批评家、公共知识分子萨义德的阅读印象。这位“后殖民研究”学术领域的奠基人,生平写下文学、政治、音乐、活动等诸多领域的文论,发表振聋发聩的演讲。他曾是精神世界的流亡者,长期关注巴以局势,是巴勒斯坦人民“最有力的政治声音”,他也是人文主义精神的信仰者。本书是其生前最后一部著作,为心中真正的人文主义信仰正名。

世界的格局,也许在“9·11”事件之后微妙地发生了演变,一种诡谲、难以捉摸的政治角斗氛围笼罩了世界各个地方。反恐战争,伊斯兰极端组织的兴起,涌入欧洲的难民潮……难道说,人类对世界的敌意正在高涨?人之为人的尊严,人文主义的精神难道正在凋谢?萨义德在本书的诸篇演讲中,为人文主义实践做出雄辩。从对《浮士德博士》的分析到对伍尔夫、普鲁斯特的解读,萨义德从经典文学文本出发,一步步扩大讨论的范域,试图绘制一幅当世的人文主义景观图。



文 化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