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朋友圈讨论最多的是山东省事业单位转企改制。
我的第一反应是,铁饭碗被进一步打破。以及,离老师还有多远?
先扒一扒时间线。
2005年,山东省出台了《关于山东省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度暂行办法的通知》,打破了“终身制”的铁饭碗。
2014年,《大众日报》报道,山东省共有6.1万个事业单位实行了人员聘用制度,占事业单位总数的95.3%;已聘用191.8万人,占应实施总人数的95%。
第一步,把事业单位人员的编制去掉。
2015年和2019年,山东省分别发布同名文件《关于省属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
2024年是第三次发布,主要针对上一次文件已经过期的问题。重新修订发布的新文件,适用范围并未改变。
第二步,把事业单位的性质变为企业。
事业单位一般分为行政、公益、生产经营三类。
《意见》针对的是生产经营类,转企改制后,就要各凭本事,自负盈亏了。
会产生连锁反应吗?
学校属于公益类,目前没有转为企业的说法。
短期看,直接过度到第二步的可能性很小。
但是,教师退出机制的风声已经放出来了,也有地方在试点全员聘用制。
打破老师铁饭碗的呼声很高。
会不会迈出第一步,谁也说不定。
我们可以得出哪些参考呢?
第一、山东是非常看重编制的,这次改革,说明再传统的观念,也干不过现实形势。
很多老观念,要变一变了。
第二、2005年山东开启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2024年对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进一步收尾。
两步走,每一步大概十年。
从时间看,老师们无需太过焦虑。
如果学校不是几年和你签一次合同,35岁以后的基本可以撑到退休。
当然,今日不同往昔,如果财政和生育继续萎缩,进度加快也不是没有可能。
第三、万一,我是说万一,把学校变成部分自负盈亏的半企业性质呢?
比如,老师的基本工资由财政发放,剩下的绩效、福利、奖金什么的由学校自己解决。
不是没有可能。
如果这样,老师就难受了。
编制这根鸡肋还在,辞职难以下定决心。
不辞,待遇跟学校挂钩。
很多老师,可能真的就只能填饱肚子了。
怎么办?
我暂时能想到的有两点。
往更好的地区更好的学校考;或者,发展自己的副业。
不管如何,书一定要教好,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以前工人大下岗时,一些纺织厂的女工有过不堪回首的岁月。
老师,不至于这么惨。
教育是刚需,手艺傍身,差不到哪里去。
最大的代价,不会是老师。
时代大车滚滚而来,会甩下一些人,也会成就另一些人。
对个体而言,认知与苦难总是负相关。
推荐阅读:
开始让老师补缴七八年前的宿舍租金
补课费又悄悄上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