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阿弥陀经》,通途来讲有三大部分。
一部佛经,通常都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个部分,这是道安大师(314—385)以来的古例。
对于经文,早年的讲家并没有这样来分;道安大师很有智慧,他说佛经都是有次序的,不能杂散地说,就把它分成三部分,这样分非常贴切。
序分,是表明开说此经前后过程、状况的部分。
“序”就是一个头绪,起头、缘起,一个交代,好像开场白。比如唱戏、演电影,事先都要有一个过场。这就是序分。
正宗分,是说明本经主要教义的部分。
流通分,则是为了使本经广布流通而付嘱弟子之结文。
“分”是部分。“结文”,就是总结性的文句。
所以,序分是开场的文句,正宗分是正说的文句,流通分是总结性的文句。
我们看善导大师《观经疏》对这三分的解释:
《观经疏》言:
然化必有由,故先明序;由序既兴,正陈所说,次明正宗;为说既周,欲以所说传持末代,叹胜劝学,后明流通。
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的次序,一定是先说序分,次说正宗,最后是流通分。道理在哪里呢?“化必有由”,“化”是教化,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一定要有缘起、理由。就像说话,总要有个引子,把话题引出来。当然,《阿弥陀经》是无问自说的,这也是因为过去讲了很多。
释迦牟尼佛讲某一部经一定有一个引子,有一个因由。比如《观经》是什么因由呢?阿阇世王在王舍城发动了宫廷政变,囚杀父王,要对他母亲韦提希夫人兴害意,后来把她关在牢笼中。韦提希夫人很苦恼,说:“释迦牟尼佛啊,如果你来看看我就好了。”以此为因由,引出了《观经》。
所以,“序”就是一部经要讲解的原因,即缘起的部分。
“由序既兴”,“由”是理由,这个“由”就是前面“化必有由”的“由”;“序”就是头绪。“由”和“序”是一个意思。“兴”就是兴起。讲这部经的理由、头绪发动起来了,那要往下讲,就要正式呈现、陈述所要讲说的经文内容。所以,下面就说正宗分。
“为说既周”,正宗的部分既然讲得周全圆满了,把这部经完结了。
“欲以所说传持末代”,这部经不光是利益当世的,还要把所说的内容交代给弟子,要传给未来的众生,代代相传,传持下去。
“叹胜劝学”,整部经最重要的部分在哪里?它超胜不共的地方在何处?要作个总结,劝导大家修学。
“后明流通”,最后把流通分说出来。
这就是三分的次第和理由。
本经从一开始“如是我闻”到“诸天大众俱”是序分。
从“尔时”到“是为甚难”,是正宗分。
从“佛说此经已”到“作礼而去”是流通分。
这是《阿弥陀经》的三分,很明了。
本经组织结构如下:
组织结构是很重要的,也很简洁明了,很方便。我们看上面这张图表。
总体分为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
序分有两部分,所谓“六成就”,前面是信、闻、时、主、处五成就,后面是第六众成就。
正宗分大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是赞极乐净土,第二是劝念佛往生。
赞极乐净土有略赞和广赞。“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这是略赞,简略点明极乐的名称、阿弥陀佛的名号。
接下来是广赞,广泛地赞叹,又分赞叹依报和赞叹正报。
赞叹依报分为五个小点:先解释极乐名称的含义——“极乐名义”,再赞叹宝栏网树,再赞叹宝池德水,再赞叹天乐金地,再赞叹鸟树说法。这是依报。
正报分为四个小点:先解释弥陀名义,再说明成佛时劫,然后说十劫以来度脱弟子无量,最后说弟子往生皆是一生补处。这是赞叹正报的功德。
赞叹依报、正报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劝我们念佛往生。
所以,接下来劝念佛往生,也有两大点:第一,正说念佛往生;第二,证诚劝信念佛往生。正说念佛往生,先说发愿,“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发愿之后,往生的正因在哪里?所以说正因,又分为两点:先简别非因,少善不能往生;然后说正因,念佛必定往生。
有因必有果,果就是利益。果也有两点:一是临终弥陀现前,二是命终随佛往生,两种果报利益。
证诚劝信,也分为三点:
第一,释迦牟尼佛自证。“我见是利,故说此言”,意思是“我为什么说这部《阿弥陀经》?是我以佛眼亲见有这样的利益,来给你证明,你不用怀疑”。
第二,他证。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六方诸佛来证明。
第三,劝信。证明之后就要劝信,劝信又分三部分:先释经名劝信,“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然后说“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接下来明发愿利益来劝信,“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这样发愿的利益,然后劝说,“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然后世尊和诸佛互相赞叹而劝信,“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相,赞叹不可思议功德,汝等诸佛辛苦了”,“你真是不可思议啊”,然后劝我们“应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这是劝信的部分。
这样,整部《阿弥陀经》在我们心中就很清楚明朗,像纲一样,一拉全部就有了。如果背诵这部《阿弥陀经》,大体的框架也很清晰。
这是这部经的组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