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是一个电影迷,只要有好片,一定会抽时间去影院一睹为快。可是,连续几个假期,都面临无电影可看的尴尬。
按说,作为一名教师,假期是最为放松的时候,不像平时遇到好电影,还必须想方设法挤时间去影院观影,假期可以为所欲为在最适宜的时间去看电影。比如,我喜欢去看上午场,时不时整场电影就我一个人“包场”。
澄清一下,我这里所说的“没电影可看”并不是影院假期就关门,相反,假期是影院营销的高潮,新片接二连三地推出来。我说的“没电影可看”,是
没有值得一看的好电影。
韩寒的某电影评分尚可,也让家里年轻人睡了半场。
就以这个春节假期为例吧,好几次打算去影院看电影,然后一看排片表,没有一部值得花时间去看,只得屡屡作罢。家里的年轻人不像我这么挑剔,他们受到营销的鼓舞,与小伙伴相约去影院看韩寒执导的某部影片。回来后,让他们讲讲观影的感受,几个年轻人都说睡了半场。
再举个例子。我放假了,可太座还要继续上班,于是就约着太座下班后去看七点场的电影。虽说都不是好片,但还是挑了一部口碑尚可的国产影片去看。就因为约太座看了一部假期的国产影片,接下来一个星期都被她埋汰,浪费钱,浪费时间不说,关键是看得尴尬癌发作,接下来整周人都不好了。
谁说电影就属于娱乐业?有些电影分明是恶心业嘛。
我不介意影院在假期排的是国产电影还是国外电影,我的标准是好电影就行。像去年的国产影片,《驴得水》就一口气去影院刷了两遍;另一部国产片《罗曼蒂克消亡史》也去刷了两遍。
我想不明白的是,
为什么一到假期就成了烂片保护月
,影院排片表里几乎是一水的烂片。
假期之所以是电影业一年里面的营销高潮,就因为大量的学生放假了,他们可以影院观影了。可是,以青少年观众为噱头的假期排片,怎么就成了
烂片井喷月
?仅仅因为青少年好忽悠?只需要找小鲜肉作为卖点,再烂的剧情,再烂的演技也有观众捧场?
从教育学的角度,青少年正好是模仿学习的最佳年龄阶段,一部好电影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有着不容小觑的重要意义。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从声、光、影、剧情、人设等多方面都能对观众更带来启迪或者思考。
如果一个社会的青少年,一到假期就去看那些美其名曰“保护月”的烂片,那么他们的审美,他们的三观就自然而然地与那些烂片看齐了。
虽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但是整个假期找不到一部值得向孩子们推荐的电影,没有一部可以与孩子们分享的电影,这有太不正常了吧。
整个春节假期以及寒假,找不到一部适合的影片;而孩子们一开学,被誉为2016年度最佳影片的《爱乐之城》就上映了。
假期一结束,好片就开始放映。
无论从商业还是从教育的角度,把假期这样的电影营销黄金时间用来作为国产电影的保护月无可厚非,但无论怎么保护,
要保护的应该是优秀影片
,而不是过度商业化的烂片。特别是国产的那些优秀的艺术影片,却罕有在假期“保护月”排片,那些冠着种种大导演、名编剧头衔的影片,那些美其名曰大投资、大制作的“大片”,常常连基本的剧情都有违逻辑和常识,在票房攻城掠地的同时却在越来越失去观众的耐心。
假期没有电影可看虽然遗憾,但却无形中将更多的观众驱赶去看美剧、英剧。
像我在这个无电影可看的假期,把曾经看过一遍的《权力的游戏》又重温了一遍。说实话,如果影院有更多可供选择的优秀的影片,无论是国产的还是国外的,我完全可以不必将这部美剧再重复看一遍。
现在各行各业都在呼吁“供给侧改革”,中国电影也不例外。如果不严肃对待如何促进更多可以与国外优秀影片比肩的国产优秀影片供应市场,那么一个个假期过去,将会使越来越多的观众远离影院,
观众所能做的,就是用脚投票。
像家里的几个年轻人,他们去影院睡了半场,然后表态,“以后再也不去影院看国产影片了”。
我该怎么说服他们国产影片也有优秀优秀作品呢?反正他们在假期看不到。
(本文是南方都市报专栏文章,首发于今天南方都市报的“个论”版。)
最火爆的电影公号《毒舌电影》对二月电影评价。
2017-02-13
-------------------------------
(近期文章消失?可以去目录中的“来读禁书”中找找。)
推荐
坐谈风月
(ID:psyeyes2)。
本师专谈两性话题的公号,爱情心理学与性心理学为主。2月14日重装上阵,敬请期待明天重磅文章
《
让天下妖精终成眷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