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产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专业有用的观点!
文丨燕博士
近年来,非常多的网络舆情事件,是由中式餐饮的后厨引爆的。
最新的一起相关新闻,是某知名餐饮品牌被人拍到“老鼠啃叉烧包”的视频,在网络传播甚广,新闻报道说,该品牌宣布针对这次“偶发”事件,企业工作间食品及容器已立即全面销毁,工作间由专业消杀公司进行全面消杀。事情做得相当敞亮,但是当人们想起未被视频拍到的那些场景,就会引发不安的想象。
从近年来的舆情态势看,后厨,已经为中式传统餐饮行业、传统文化以及中国社会治理的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一个经常导致社会陷入舆情的“命门”。
由于后厨的老鼠出没、食材变质、员工操作不卫生、油烟污染等问题屡屡曝出,近年来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的重要内容。一些大型餐饮品牌屡屡因此爆出丑闻。校园食堂之所以经常曝出舆情,在于后厨以及和厨房相连接的环节,总是被曝光食材过期、发霉变质、食材加工失去营养、食品质量低劣等问题,引发社会强烈不满。
除了问题食材之外,老鼠泛滥成灾,几乎也是伴随着中餐各种丑闻的必不可少的主角。老鼠正在快速走上社会关注的中心舞台,成为最吸引关注的角色。只要它们出现在任何和餐饮关联的场合,几乎都会引发一场舆情,导致一场声誉形象的污点事件。
今天,人们忙于关注一些重大舆情背后的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单位的应对和道歉问题,以及食品安全的管理问题,却唯独没有注意到,相关领域的舆情事件,是在后厨这个特殊的场所引爆的。
我们现在需要将后厨这个物理的角落,作为美食“前传”的食品生产间,单独拎出来放在聚光灯下,进行文化的审视。
中国传统餐饮业,堪称源远流长,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国人引以为豪的中式生活方式和美学内容,承载了非常之多的中国发展的故事。在国际传播中,很多外国人正是通过中餐这把钥匙,打开了理解中国文化的大门。
中式餐饮的制作方式和生产方式,数千年来几乎未有变更,但从未给人一种美好的印象。首先需要购进新鲜的食材,堆放在角落里,难免会出现霉变等问题,然后再进行各种处理,择、洗、切、淘,要产生很多厨余,经过一系列复杂程序,最后才端上桌,成为各种色香味俱佳的美食。
从菜市场再到厨房,作为美食诞生的“前半生”,几乎每道美食,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脏乱差的回忆。在后厨和饭厅之间,还常常隔着一块幕布,人们似乎只关注桌子上的美食,而很少关注幕布后面的重重内幕,乃至决定不去想象,否则会伤害用餐心情。加工食材的过程,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大厨,都各有特色,因此中餐很难标准化,再加上各种厨余,决定了中式餐饮的后厨,永远可能是藏污纳垢之所,是老鼠、蟑螂的生活天堂、天然的乐园。
但是问题在于,几千年未变的后厨,为何在今天经常成为舆情爆发的导火索、一个危险的燃气包?我们需要进行一定的社会考察。
我的看法是,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
一是今天的后厨已经脱离了一家一户的私密场景,而成为社会化大生产时代的社会分工的场所,它的卫生条件、文明程度,正如很多重要产品的生产场所需要接受严密监督一样,正处于社会的高度关注之下,只要出现问题,就会被曝光。
二是由于今天的舆情时代,网民掌握了便利的新媒体曝光条件,随时都能将事件放上网。重要的还在于,舆情时代,拥有后厨这样重资产的单位,常常是餐饮品牌、学校等大型机构,类似大型机构本来就是传统的网络舆情的常见主角,很容易引发网民的群体围观,引爆群体愤怒。
三是在今天的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很多餐饮品牌不再是夫妻店或者路边小摊,而成为资本重资的题材。为了快速打响品牌,常常高度重视广告和形象包装,其中不乏夸大其词,从而营造了完美的形象。后厨不再是家居场所,而成为商业环境,因此一旦出现反差巨大的后厨丑闻,就会引爆大型舆情。
四是,当后厨成为资本再生产的场所,成为资本获益的生产车间之后,食品生产的属性,就从好吃不好吃,变为赚钱不赚钱。低买高卖、确保最低限度的食品安全,就成为资本获益的一个秘密。所以低质量的食材就出现了,腐烂变质的食材再佐以各种重口味调料,或者通过油炸、高温烹调等巧妙手段,进行遮掩,一切也就天衣无缝走上饭桌。实际上,变质食材在中餐中是个神秘的存在,诞生了今天的无数美食,比如腐乳、臭鳜鱼等,但是今天利用变质食材发明出崭新单品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因为百姓的容忍度已经不允许了。在资本看来,只要确保不发生瘟疫,老鼠、蟑螂等后厨的永久性居民,也就会处于睁只眼闭只眼的管理状态。老鼠被发现了,可以就地销毁受到污染的食材,以收买舆论。如果没有被发现,后厨安全就处于“黑箱”状态,是“薛定谔的猫”。但是问题在于,百姓对于食品安全越来越关注,不能容忍一点点的污染,因为一点的污染,会在想象中演变为难以忍受的感受问题,从而导致了后厨问题的经常性爆发。
所以说,几千年未变的后厨,会在今天常常成为引爆舆情的场所。
如果从社会治理的角度看,固然应该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加强监管,要求所在单位和机构要确保食品的安全,以及环境的卫生,确保不要爆发舆情。很多学校还要求校长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负责人,甚至从外包改为自营,成为一种倒退的现象。但是我们也会发现,多年来几乎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食品卫生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几乎没有断绝过,而每次爆发舆情,都会引发社会震动,影响社会心理,伤害公信力。
我的看法是,类似舆情接连爆发,在于我们没有关注到事情的根源,那就是没有把后厨作为社会关注和社会治理的重点,没有成为一个社会关注度焦点。后厨才是类似舆情的病灶。看起来这是中餐的生产方式大概率会导致的后果,因此需要将后厨进行社会化的改造。
很多大型餐饮集团仿照西餐的标准化流程,将分散的后厨统一为一个中央厨房,然后实行配送制度,将做好的饭菜配送到各个营业场所。这中间损失了不少色香味,而且也经常不被普通百姓接受,认为不是典型的中餐做法,很多营养在加工过程和配送过程中,已经流失很多。工业流水线走出来的中餐,常常不被认为是典型的中餐,人们还是喜欢传统的现做的方式。尤其是一些老字号,希望以传统制作方式的回归,来重新吸引大众的消费。
近年来,预制菜出现了,一开始被寄予厚望,认为会带来一场大变革,但是未料成为被声讨的对象。一开始在进入校园的时候,被发现预制菜能放很长时间,大家就质疑是不是里面添加了很多的防腐剂或者其它确保形状的“高科技”,后来又被家长怀疑其中的营养成份已经流失,交了高价餐饮费用的家长就不乐意了。终于在传播中,预制菜成了负面产品,并在很多校园里被抵制。
在中国人的文化认知里面,中餐就应该是采用新鲜食材做出来的,并现场享用,才会最大程度保留色香味和营养成分。因此,后厨成为中餐的标配,也是支撑起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硬件底座。后厨是一切美味的起点,但也因此成为很多重大舆情的引爆原点。在今天的新媒体时代,似乎中餐本身就自带舆情基因。
由于预制菜的形象变得灰色,这使得改造后厨的理想遭遇了挫折。
现在看来,要保留中餐的精华,又要确保消除舆情的根源,那么将后厨纳入社会治理的关注领域,让社会关注的目光从管理前端转到后厨后端,可能有助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毕竟,提出问题最为关键。一旦提出后厨这个问题,它就成了全社会的待解命题,总有商业化、行政化、科技化的手段,慢慢拿出来,从而推动问题的解决。
根据一些专家的看法,对于一些社会化运营的大型餐饮来说,在目前的情况下,可能预制菜依然是个较为现实的选择。但是预制菜需要确保安全,确保看起来的色香味不是夸大,而是实实在在的色香味和营养俱全,要通过流程的透明、更少的“科技狠活”、更符合百姓认识的方法,慢慢取得大家的信任。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加强监管,推进完善。
至于校园食品安全问题,社会大众高度关注。我的看法是,此前外包给社会,但是频频爆发舆情后,到今天很多学校重新进行自营,这本身是个退步。自营并不能解决很多问题,还给学校增加了额外的负担。实际上,食堂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特色的带有福利性质的东西,如何确保好事做好,确实是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日本学校的食堂,也是政府下了大力气才办好的事情,可以学习借鉴。
燕志华 博士(yandaxia66)
资深媒体人/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管理顾问
往期精选:
看法律“和稀泥”恶果:社会道德出现混乱
内蒙古这起土地舆情,是一种典型的新型舆情
关于罐车煤油食用油混用事件的几个观点
极端言论为何频发?源于网络治理导致的“意外后果”
关于近日国企舆情的一个重要教训
草根郭有才爆红背后:算法在重构中国社会
耶伦老太斜挎着包就下了飞机!难破的美国“阳谋”
央视意外引爆的这个舆情,或将产生三个后果
短短时间,两场大型网络闹剧就偃旗息鼓了
空洞无物的《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为何刷屏?
对圣诞节的舆情分析和三点建议
农夫山泉危机:大众传播的成功导致了“双刃剑”效应
马云的动向和社会风险研判
如何评价“阿里献血事件”的媒体通报?
周口特聘教授楼顶抛撒公开信事件:消失的真相!
如何看待眼下的各种社会“退守现象”?
如何看待河南村民抢东西:“两个河南”现象
对于近日两起新闻事件的舆情分析
最近两起事件的发声通报都严重不合格
解读“北极鲶鱼”的舆情通报:一份打70分的结果
南阳迷笛音乐节“失窃”舆情的分析和应对建议
西安交大“不便透露”背后的舆情风险
如何看待刀郎《罗刹海市》和中国当下的社会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