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城:
每年高考,甚至不在高考的时间段,衡水中学都会是网友讨论的重点,例如“真实故事计划”发布的《衡水中学的反叛者》,就引起了舆论的撕裂。有人抨击衡水的教育方式犹如军事管理,有人认为,在社会资源不均等、高考成为少有的改变个人命运的渠道的背景下,衡水的教育模式无可厚非,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史今:
关于衡水中学教育模式,我觉得相比于其他同学,我可能比较看得开一点,但也谈不上认同。就分两方面吧,就是我觉得衡中的教育模式,紧张也好,严酷也好,但客观上对于河北的学生来说,它可以选的选择真的不多。因为河北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就在于:河北就没有一所211大学,就唯一的河北工业大学还是在天津。这就意味着,河北的学生如果想考到一个比较好的大学,肯定要去省外,而省外高校就肯定分数要相对高一些。
所以,这种情况下,之前有一个河北当地的高中的校长就说,在河北现在的教育生态下,谁不学衡中,谁就要被淘汰,他这话可能说得比较极端,但不是没有道理。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去衡中,他们其实心里都有数,就是凭借他们的经验,他们觉得压抑天性又怎样,牺牲青春又怎样,只要能换来一个好分数,这几年也就值了。仅就这个角度来看,衡中给相当大部分的家长还有学生交了份满意的答卷。
因为存在很多案例,学生第一年高考没考好,然后去了衡中,提高了几十分甚至一百分,这种案例挺多的,所以如果就从分数上来讲的话,衡中是能经受得住考验的。但如果往细里说,就有很多可讨论的余地了。
并不是每个学生都适应衡中这套模式,我觉得我可能就不是特别适应的那种。衡中模式是一个拔尖儿的模式,它对于一开始出发点很好、起点很高、各个学科没有明显的偏科的学生,是一个很好的模式,这个学生在这套模式下学习基本上可以顺风顺水,最后到一个非常好的分数毕业,但是对于一些像我这样偏科的学生来说,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想要自己给自己安排一些特别的学习的话,就相对困难。
怎么个相对困难呢?因为衡中会把时间分得很细,什么时间点做什么,就我们那届的经验是这样的,你什么时间点做什么都是给你安排好的,不给你大量时间弥补自己的短板,所以我的数学就一直到高三,都考得不是很好,最后是我实在没办法,我自己豁出去了,学校的安排我也不管了,我就有时间,我都学数学,结果至少没有一个特别差的结果。所以,外界说它压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确实有这一方面,但它更大的缺点其实体现在另外一方面。
正是因为家长、老师和学生都抱定了一个念头说,我这几年把其他东西全部屏蔽,我就是来学习的,由此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我现在回头看我,就很大一个问题是,错失了一个学生认识自我,感知自我的一个黄金时期。这个东西听着很虚,说,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适合做什么,我喜欢做什么,我喜欢它的理由是什么,我有没有能力把它作为一个我的专业,或者说是我一直从事的事业,高中时期,衡中的很多学生几乎没有完全没考虑,以至于到毕业之后,比如我准备报志愿的时候,整个人是懵的。
大家当时一个很明显的一个情况,就是咬着分数报,分数越高,你就要报那个正好能压那个线的专业,不然你就把分儿损失了,很多人是这么个想法,所以很多同学报出来都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上大学之后才后悔。我呢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个例,直接就家人帮我选的,我当时是被家里人瞒着的。
河北有很丰富的文化资源,但它的经济和教育做得不好,加上上面我说的情况,必然会出现衡中这样集约式的教育管理模式。我们没有第二个选择,在有限的选择下,衡中就是最好的选择。但没有办法,它的模式付出的代价就是牺牲学生们在一些看似无用的工作当中去感知自我、发现自我的过程,那个东西我们只能到大学再弥补,但你我都知道,到了大学,很多东西你再想改就晚了。
宗城:
我关注到一点是,衡中它严格来说不是寒门逆袭的典型,而是优质生源聚集后进行军事化管理,关于衡中,外部成见和现实会有些不一样,你自己生活的过程中,你感觉真实的衡中是怎样的,有没有一些外界忽略的面向。这几年,你对它的教学模式,看法上有转变吗,还是保持一致?
史今:
我对衡中教育模式的看法,这几年还是有所改观吧。上大学之后,我不得不承认,衡中赋予给我一些骨子里的东西,对我是有帮助的,虽然在另一些方面它也起了负面作用,比如自律的学习方式和生活习惯、完美主义的生活态度,即便我在一个没有什么目标的情况下,我仍然会把我的成绩保持在一个比较好的水平,即便我对这个东西并不喜欢,我也可以拿到班里第一的成绩。
真实的衡中是分层次的,在衡中,学生水平不同,会被分入不同的班级,实验班、普通班,甚至艺术班、特长班,所以就好像我们在讨论中国的时候,我们要讨论什么是东部发达地区的中国,什么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中国,我们要讨论衡中,也要分几个层次来看待。而我能够提供的视角,可能更多是文科实验班的视角,它是分几个体系的,还有理科实验班、文科普通班、理科普通班、特长班,甚至还有国际班,国际班会更特殊一点,它是要付更加高昂的学费,然后来衡中学习,最后申请到国外高校,是以这个作为目标的一个培训体系。
外界对衡中的看法可能与实验班的教育方式会更加贴合一些,制度上,衡中给予的管理其实并不是那么的严格,真正的严格是在实际的管理当中,学生和老师们自我运营产生的,我举个例子,比方说:本来学校定的吃饭时间是30分钟。但是同学们互相攀比,就要比如有人说,我要学更长时间,我要用更少时间吃饭,于是最后他只用了15分钟,当大家都这么做的时候,你觉得你还能去花30分钟吃饭吗?你会成为班里的异类。
还有一点,在衡中几年我基本没有时间和心力去接触学习以外的东西,因为周围所有人都在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利己主义也发展到了一个非常高的程度,每个人为自己的目标都生怕走错一步,对他人的帮助则十分有限。
宗城:
你个人感觉衡中三年,对那里出来的学生烙印大吗,会深刻影响他们的思维模式和生活习惯吗?
史今:
会啊,我觉得这是我能够给你比较肯定的答案的一个问题。不过很难界定,(这种影响)究竟是不是衡中三年造成的,因为衡中的影响其实已经延伸到河北教育的方方面面,所有学校都在学衡中,有时候你去到另外一个高中,会发现那里和衡中的区别其实并不大,至少在制度上的区别并不大。
就拿我来说。因为我整个高中期间学习都不是很好,这种强烈竞争给我带来一个潜在的价值观,我一个习惯去思考问题的方法就是我会看什么问题都很悲观,我会首先就想这个问题如果不行怎么办。上大学之后,大家会觉得我这种想法很奇怪,你为什么要想它不行,为什么不能乐观点?然后,我会把所有的东西都当作一个任务去完成,因为我们高中的学习状态就是老师给你提什么,你就必须完成,不完成任务就要接受惩罚,就没有一个所谓自己喜欢与不喜欢的区别,只有完成了任务,和没有完成任务的区别,这种情况下的生活方式显而易见会很乏味,就我所学的专业来看这,这个对比就会变得更加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