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后沙月光
一个干货多多,有点另类的时评专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评论  ·  说书人为何永远不过时? 丨 睡前聊一会儿 ·  18 小时前  
人民日报评论  ·  减负松绑跑起来 | 人民论坛 ·  昨天  
团结湖参考  ·  DeepSeek横空出世,因为中国做对了这件事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后沙月光

国士无双!黄旭华的一生属于核潜艇

后沙月光  · 公众号  · 时评  · 2025-02-07 23:42

正文

据央视新闻等多家媒体消息: “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月6日20时30分在武汉逝世,享年99岁。

黄旭华院士 真的是一位将爱国之情融入到了血液和灵魂里的科学家,堪称后世表率。

一个白天4亿阅读量,热搜第一, 黄老逝世的消息令网友们感到哀伤,大家纷纷在网上留言向他寄托了哀思,并向 老一辈科学家们致敬。

黄老这辈子最好的青春岁月都在从事着国家绝密计划--核潜艇研制。

干惊天动地事业,却做“默默无闻”之人。

平平安安过年的我们,应当感谢他!

核潜艇是国之重器,是核大国最有效的战略核打击手段之一,拥有战略核潜艇的国家才称得上是真正具备核反击能力的国家。

直白地说,如果你不想受到人家的核讹诈,你就必须拥有毁灭对方的反击能力,战略核潜艇就是我们的杀手锏。

而企图对中国进行核讹诈的国家,就会千方百计地破坏中国的 核潜艇研制工作。

所以 黄旭华这些科学家“消失”了,国家必须让他们得到最严密的保护。

聂荣臻元帅在 1958年6月27日 向中央呈送了 关于开展 研制导弹原子潜艇 的报告》后 ,中国 核潜艇 计划就在绝密 地状态 下开始了。

黄旭华就是在这一时期进入“造船技术研究室”,正式参加核潜艇研制工作。

从此,他人间蒸发, 直到90年代初,他 为人所知

黄旭华是广东潮汕人,1926年3月出生在海丰县田墘镇,原名黄绍强。 父辈在汕尾一带行医为业,他从小生于海边,长于海边。

1945年,他以第一名成绩考入上海交大造船系,并加入了中共地下组织。

1958年,从北京打来的一通电话改变了他的一生。

他收拾行李从上海到北京出差,到了北京之后,他才知道自己将加入“09”工程(核潜艇研制)

由于他的工作是国家最高机密,黄旭华整整30年没有回到家中。

10年、20年、30年过去,他那些断了联系的老同学、老同事甚至怀疑他是否还在人世。

黄旭华 “09”工程的 战友们是在技术资料极度匮乏的情况下,用算盘和秤称测算出数万个数据。

他们在起初阶段吃的只是辣椒、茄子、白菜、土豆,偶尔才会有肉类供应。

黄旭华虽然紧盯着美苏英的核潜艇信息,但他从来没有机会亲眼目睹它们的核潜艇,因为谁也不会让外人在现场观察和接触核潜艇。

曾经有人从美国带回了两只导弹核潜艇的玩具模型,黄旭华眼前一亮,玩具他都能细细看上一阵。

当年的国际背景

50年代末,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不仅受到美苏的核威胁,连英国也曾用核武器来吓唬我们。

1952年10月英国在大洋洲蒙特贝洛群岛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1957年5月,英国氢弹试爆成功,然后,它们拥有了北极星战略导弹核潜艇。

英国人对香港回归中国有了新的想法。

1961年2月22日,英国外相(后来的首相)霍姆公开扬言: 一定要让美国人明白,用常规手段是保不住香港的。一旦中国使用武力收复香港,对中国实施核打击是唯一选择。

你没有大杀器,人家就用核战争恐吓你,毫不掩饰。

今天,西方国家谈和平、讲人权,那是因为你拥有了可以毁灭他们的武器。

英国尚且如此霸道,美国和苏联更是可想而知。

1958年6月27日,在聂荣臻元帅报告呈送中央后,毛主席、周总理和彭德怀元帅(国防部长)批准了这份报告。

仅仅过了三个月,负责潜艇核动力的反应堆研究室及总体设计研究室,就在二机部和海军的支持下成立了。

与此同时,中国的原子弹计划也在展开。

1959年6月,苏联中断对华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

9月,赫鲁晓夫在北京表示:核潜艇,中国同志搞不了,技术复杂,花钱太多,你们不要搞。

意思就是中国应当屈服,要像英国依赖美国一样依赖于苏联的核保护。

如果中国 屈服了,那么,我们就不会有全方位的国防核战略,只能仰人鼻息。苏联强大,我们跟着喝汤;苏联完蛋,我们跟着完蛋。

当时中国正处于困难时期,赫鲁晓夫当然有本钱说这些话。

连香港某位武侠作家不也在报上发文,嘲讽中国发展核武器的想法。

这些文人的目光只能看到眼前的那点事,还自以为是。

而伟人则说: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什么是高瞻远瞩,这就是 高瞻远瞩。

这句名言,既是誓言,也是中国人攻克核潜艇难关的动力源泉。

黄旭华加入“09”工程之时, 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在客观困难面前,为了集中力量确保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央决定暂时放缓核潜艇项目。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这样,中国又加快了核潜艇研制工作。

1965年3月20日,周总理召开第11次专委会议,将核潜艇项目正式列入国家计划。

1968年,毛主席签发文件,调动兵力来支援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建设。因为签发时间是7月18日,所以称为718工程。

1970年8月30日,陆上模式堆成功运行,中国首次实现了核能发电。

12月26日,我军第一艘鱼雷核潜艇下水。

1971年8月17日,周总理批准鱼雷核潜艇出海试航。

1974年8月1日, 鱼雷核潜艇 正式交付海军,列入战斗序列。

接着,我国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我国核潜艇研制迎来了关键日子——首次极限深潜试验。 舷号404的“长征四号”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进行深潜试验,很多人在出海前都写下了遗书。

在1963年,美国“长尾鲨”核潜艇进行这类试验时,因事故沉没,艇上129人无一生还。

黄旭华这次决定亲自带队下潜,那一年,他64岁。

他成为全世界第一位参与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出水后,他即兴挥毫: 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1988年9月27日,中国战略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宣告了 中国战略核导弹可以在任何海域、任何时刻,打到世界任何角落。

今天,“巨浪-2”洲际弹道导弹,可以确保任何一个对中国发起核攻击的敌人圆满升天。

这一切的背后,凝聚着多少隐姓埋名科学家们的心血!

黄旭华则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