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医学界
《医学界》以有品位、有追求、有爱心、有水平的医务工作者为受众,以“服务医生,改善医疗”为宗旨,让行医更幸福是我们的使命,为用户提供可靠、有用、有价值观的资讯是我们的存在方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蒲公英Ouryao  ·  京津“同仁堂”合并 ·  昨天  
医学影像沙龙  ·  放射科护理临床实践指南与质控规范 ·  2 天前  
丁香园  ·  喝水真不是越多越好!超 6 ... ·  3 天前  
医学影像沙龙  ·  13种征象搞定前交叉损伤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医学界

糖尿病有多严重?中国患者少活9年!

医学界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1-21 21:00

正文



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需要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否则随着中国年轻人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以及成年人口的增长,未来中国每年由糖尿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将会持续增加。




编译丨李小慢

来源丨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1月18日,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医学期刊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的一项中国大规模调查研究(Association Between Diabetes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in Rural and Urban Areas of China)结果显示,由于病情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与没有罹患糖尿病的人相比,成人糖尿病患者寿命平均减少9年。








研究介绍


尽管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率不断增高,但之前并没有糖尿病相关超额死亡率的明确数据。因此,该论文的通讯作者英国牛津大学陈铮鸣教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立明教授和他们的同事对中国10个地区(5个农村地区和5个城市)512869人进行了调查,基线情况如下:


1、参与者平均年龄51.5(30-79)岁,59%为女性,其中3.1%在纳入研究之前就已确诊,2.8%为研究筛查时诊断。


2、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糖尿病发病率分别为8.1%和4.1%,男性和女性发病率分别为5.8%和6.1%。


3、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中位诊断年龄为53岁,中位病程为6年,研究人员因此估算仅有不到1%的患者可能是1型糖尿病,绝大多数是2型糖尿病患者。


4、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中,有77%在使用降糖药物治疗,其中65%使用口服降糖药,15%使用胰岛素,还有4%联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口服降糖药在农村地区的使用率比城市更高,而胰岛素的使用率情况相反。


5、即使患者使用了各类降糖药物,平均血糖水平仍显著超出正常值范围;只有不到2%的糖尿病患者使用了他汀类药物,伴有高血压的患者只有不到29%使用了降压药。








哪些原因导致了糖尿病死亡率的增高?


本研究共计随访364万人年,其中24909例死亡(3384例为糖尿病患者),研究结果提示:


1、10%的死亡(农村16%,城市4%)是由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昏迷造成的(408例)。


2、糖尿病与缺血性心脏病(RR 2.40)、卒中(RR 1.98)、慢性肝病(RR 2.32)、感染(RR 2.29)、肝癌(RR 1.54)、胰腺癌(RR 1.84)、女性乳腺癌(RR 1.84)、女性生殖系统肿瘤 (RR 1.81)等疾病的死亡率增加有相关性。


3、糖尿病与慢性肾病的死亡率增加有相关性,相比城市地区(RR 6.83),农村地区的糖尿病患者的慢性肾病死亡率更高(RR 18.69)。








农村地区糖尿病患者寿命减少10年


随访后发现,与无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显著增加(1373/10万人 vs. 646/10万人;调整RR 2.00),农村地区要高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RR 2.17;城市地区RR 1.83)。


另外,50岁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25年死亡率约为69%;而38%参与者75岁时还未得糖尿病,与他们相比,糖尿病患者的寿命平均减少9年,其中农村患者减少10年,城市患者减少8年


研究人员表示,近几十年来,由于饮食方式、社会和卫生保健等方面的改善,中国成人总死亡率已有所下降;但由于烟草和糖尿病所致死亡风险显著增加,这个下降趋势很可能会减慢甚至停止。








总结


陈铮鸣教授指出,该研究提示我们中国城市-农村的死亡率差异比欧洲及其他发达国家要高许多,这或许是我们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博士为该研究撰写了专门的评论文章,她认为该研究证据强度很高,“研究体现了最值得我们关心的问题——导致死亡比例最高的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慢性肾脏病(主要是糖尿病肾病),这两种疾病都说明了糖尿病的疾病管理和控制没有做好。”


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需要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否则随着中国年轻人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以及成年人口的增长,未来中国每年由糖尿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将会持续增加。


参考资料:

http://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874587#vp_1


(本文为医学界内分泌频道原创,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