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木
团队
去年国内发生的两件大事——抗疫和脱贫,频繁被搬上荧幕。
观众反响相当不错。
比如,中国导演吴皓拍的抗疫纪录片《76天》,最近入选了第93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名单,社交平台上一片喝彩声。
这部纪录片让观众近距离地看到,在封城的76天里,武汉各大医院内部的真实情况。
与此同时,国内各大卫视还在播放脱贫剧。顾名思义,这些剧讲的都是基层农村里的脱贫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脱贫剧一改人们脑海中“老土、唱赞歌”的刻板印象,收获了一大票铁杆影迷。
如今的观众,都会用脚投票。脱贫剧能够出彩,是因为它让观众感受到了难能可贵的两个字:
真实。
开年没多久,两部脱贫剧在电视上火速“霸屏”:
1月10日,湖南卫视首播罗晋、袁姗姗主演的《江山如此多娇》;1月12日,《山海情》在几大卫视黄金档首播,黄轩主演、张嘉译、闫妮几大实力派也有参演。
两部剧,讲的都是农村脱贫故事,开播没多久已经在社交平台上引发热度。
经常看剧的朋友,可能对这种题材剧比较熟悉了。
因为在去年,各大卫视已经掀起了一阵“脱贫热”:
有媒体统计,在去年已经播出的影视剧中,脱贫题材剧播出数量最多,达到十部。
这些脱贫剧并非都有顶级流量加盟,但大多获得不俗的收视率。
比如,去年在几乎没有提前宣传的情况下,脱贫剧《最美的乡村》在央视首播后,连续几天占据收视排行榜首位。
很多人还记得,2014年有部讲脱贫的电视剧叫《马向阳下乡记》,在央视开播后收视率也稳居全国第一。
在很多观众的惯性认知里,脱贫剧讲的都是农村发家致富的老故事,而且大多落入“唱赞歌”的俗套,缺乏观影吸引力。
然而,许多脱贫剧打破这种固有印象,拿到了高收视率。在我看来,它们主要在两方面做到了真实:
演员的演技真实,剧情内容真实。
比如,在最近的几部脱贫剧中,男主角在出演之前大多跟“接地气”不沾边:
罗晋之前还是《安家》里的精致店长,转眼就成了《江山如此多娇》里贫困村的村官;靳东上一秒还是《伪装者》里的金融精英,下一秒就是《温暖的味道》里的村书记。
虽然人设是霸道总裁,但他们都拿出了接地气的演技,让“扶贫干部”的角色真实地立了起来。《江山如此多娇》刚开播,不少网友在微博上评论:
罗晋演技全程在线,看着特别像个村干部。
观众没有感觉到违和感,反倒增加了演员角色对比后的新奇感,收视自然不会差。
一部剧好不好看,会不会讲故事必然排在第一位。演员的任务,是用演技把这个故事完美地呈现出来。
脱贫剧本身属于现实主义题材,讲究故事的“真实感”。
前两年口碑、票房都不错的《我不是药神》、《亲爱的》等现实主义电影,都是取材于真实事件,由此激发出观众的情感共鸣。
许多收视不错的脱贫剧,也都在真实感上下起了功夫:
它们不再像某些主旋律影视剧一样板起面孔讲大道理,而是用更贴近老百姓的表达方式,讲大家耳熟能详的平凡故事。
火起来,也在情理之中。
比如,有观众评价《马向阳下乡记》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把农村人鸡毛蒜皮的小心机写得淋漓尽致”,并把它称作“乡村纸牌屋”。
这得归功于编剧的细致观察。《马向阳下乡记》的编剧谷凯曾说:
“你真正关心农村的话,会发现农民一点都不傻。为了在严酷的现实中生存,他们甚至比城里人还聪明。”
去年央视播出的脱贫剧《一个都不能少》,也凭借真实感打动了许多观众。这背后,同样是因为编剧曹锐的特殊经历:
他长期在甘肃工作,同时拥有贫困县挂职、贫困村扶贫队员的工作经历,至今还担任甘肃陇南宕昌县滩子村名誉村主任。
在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还先后到贫困村体验生活——白天跟当地农民一起吃住劳作,晚上和扶贫干部交流心得。
最近播出的《江山如此多娇》中,同样给人一种真实感,并且还加入了时代特色。
比如,罗晋饰演的濮泉生与袁姗姗饰演的记者沙鸥一起,在碗米溪村一手抓“扶贫先扶志”,一手抓“输血变造血”。
沈梦辰扮演的喜妹,借助网络直播开辟了一条新产业链。
最终,碗米溪村不仅发展了桑蚕基地、茶叶合作社等产业,还解决了基础设施、科学种植、留守儿童等难题。
这些脱贫剧里的故事,很多都真实地发生在大大小小的贫困村里。它们被艺术化地加工后,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在充斥着各种雷剧的当下,这种题材剧很容易捕获观众的芳心。
人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
脱贫剧能够火起来,在于它捕捉到了脱贫生活中的变化,并真实地记录了下来。
如果说,影视剧是这种变化的记录者。那么扶贫企业,称得上是参与者:
在农村脱贫浪潮中,离不开大大小小的企业。它们的扶贫工作,被许多编剧当成了素材。
看过最近的热播剧《大江大河2》的观众都知道,剧中小雷村是八十年代的贫困村。杨烁饰演的雷东宝书记,带领村民到处找项目,通过搞农业、建工厂富了起来。
当然,那时候他们是集体经济,大多是自给自足。虽然也有产业,脱贫的速度比较慢。
近几年,脱贫的方式变得更多样化,也更快:
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帮扶的形式,用自己技术、资金优势帮助各个地区的贫困村脱贫。
从数据上看,企业扶贫的效果非常明显:
截至去年6月底,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的民营企业有10.95万家,精准帮扶12.71万个村,产业投入915.92亿元,带动和惠及1500余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这些企业来自各行各业,扶贫的模式也各不相同:
互联网公司大多利用自己的网络优势,在贫困村搞“互联网+”,带动经济;传统的实业公司,则在村里发展产业,提供就业。
有些扶贫模式,虽然没有被编剧用到脱贫剧当中,但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拿碧桂园的“4+X”扶贫模式来说,它分为:
党建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以健康扶贫和建设乡村振兴综合体为主的“X扶贫”。
在产业扶贫中,碧桂园帮助甘肃省的东乡县建立产业链,开发刺绣工艺品,共采购近100000件东乡刺绣产品,价值约200万元。
另外,它还举办东乡绣娘培训,参与人数1035人,帮助东乡妇女们实现“在家就业增收”。
这些扶贫模式,让碧桂园结对帮扶的9省14县里的33.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