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物流沙龙
中国物流行业大型知识社区,致力于推动中国物流发展,并为中国物流与供应链从业者提供交流、学习、讨论的专业型知识社区。影响行业超过40万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百姓关注  ·  离婚限号?多地婚姻登记处回应 ·  1 周前  
贵州日报  ·  马斯克,让欧洲怒了! ·  1 周前  
贵州日报  ·  “贵州省汽车置换更新活动申报平台”启用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物流沙龙

物流平台的标准化-致物流平台的建设者

物流沙龙  · 公众号  ·  · 2017-07-09 19:38

正文

作者 | 刘蓬,国内最大的集卡运输平台金科信创始人

来源 | 发现之旅2016


编者按:刘总的《论持久战-致物流平台的开拓者》发表后,其中物流平台的标准化成为大家的关注点。水哥建议刘总再写一篇关于物流平台到底如何做标准化的文章。帮助物流平台建设者们在了解物流平台标准化的持久战之后,还能知道如何切入做标准化,所以有了这篇文章。


概述


物流几个关键节点:货物、时间、地点、费用缺乏标准


货物有重量、大小、物理和化学属性等非标准化问题,时间有迟到、压车的标准问题,地点有公里数、路况等不确定性,费用上存在运费和代垫费的差异。


各节点的标准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归纳法、穷举法等逐步完善。


标准化分为三个阶段:2%-3%培育阶段、20%推广阶段、50%以上的普及阶段。


关键节点的非标准化


个人打车时需要明确的是时间和地点两个节点,作为标的物的人相对来说是比较确定的。


时间就是出发时间,地点就是出发点和目的地。


时间用几点几分来描述就很标准明确了,由于是就近找车,到达的时间相对可以掌控,迟到的标准以及相应的补偿也比较容易设定。


地点的标准可以用城市交通图准确计算行驶路线和距离,偶尔有最后几十或百来米的接送变动距离对成本影响不大(如果设置了灵活机动的感谢费就可以很好覆盖这个变数)。


交通路况具有不确定性,但交通堵塞而增加的成本对人们心里影响不大。而且熟悉城市交通情况后,对可能出现的延迟有心里准备并采取有效的应对办法。如果费用是到达目的地后结算的,就可以把路上耽误的时间、绕行路线的距离算进去,这就和预期成本非常接近了。


当然打车的“人”也有不确定的地方,比如体重对成本的影响,还有就是婴儿或小孩是否应该算另外一个人等等,当然这些不确定性属于小概率事件,对承运成本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


这样一来一单接送客人业务的不确定性就非常少了,乘客和承运人就可以安心使用打车平台。


相对“人”这样一个载体而言,货物的移动除了时间、地点以外,还有货物重量、尺寸、物理(易碎)和化学(危险品、气味)属性、食品冷藏等不确定性。


集装箱运输行业里区分是否重柜就有不同的标准,有些车队以18顿为界限,有些用20顿作为标准,到底多少吨以上的货算重柜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这对物流交易来说就是一个隐患。


物流中“时间”的描述也有不确定性,比如怎样才算迟到?迟到一小时怎样计算补偿?装货的时间同样缺乏标准,延迟两个小时还是四个小时算延迟?车子等着不能按时走,每延迟一小时补偿承运人多少钱合适?


地点(距离)也缺乏标准,集装箱的运价通常按照行政区划分,比如盐田港到东莞厚街,但是同样是厚街镇,靠近深圳这边和远离深圳两个装货地点在公里数、路桥费上可能有明显的差别。


费用的标准更是千差万别,运费涉及很多服务细节和商务关系,很难标准化。我们只能在实际承运方的运价上做标准,但支付给司机的运价还会受淡旺季、油价等影响。


除了运费,物流中的各种代垫费用也是五花八门,统一起来比较困难。


这些不确定因素如果无法消除,物流平台就无法取得各方的信任。


如何标准化


标准化的目的就是将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预先明确下来,以消除不确定性。 实现标准化可用归纳法,比如将各种情况总结归纳,找出规律。比如判断是否迟到可以采用公里数加时间范围:一百公里内的允许一个小时的延迟,200公里的允许2个小时的偏差等。


有些因素归纳起来比较麻烦,可以采用穷举法。比如运费标准可以将所有地区的价格整理成一张表格,各地区都可以套用这个表格找到对应的价格。


标准的制定必须尊重实际,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来源于现实又要有所抽象、提炼而高于现实。


标准化工作也是个逐步完善、逐步精细化、不断调整的过程。


标准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个是培育探索阶段,如果一项标准能够得到行业或者区域范围内2%-3%的认可,这个标准就有一定的可行性。  在培育阶段需要有创新精神、冒险精神,比如设定运力指数,做出符合运力资源规律的浮动运价。


接下来就是推广阶段,争取本区域内20%的群体接受,这是一个漫长的、困难的过程,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过程,需要有较强的执行、协调、沟通团队。


一旦受众群体达到20%,就会形成滚雪球的普及效应,让标准自我传播,进而让多数人接受而成为行业标准。


后记


“论持久战”受到业内许多朋友的关注,物流沙龙的潘总鼓励我再写一下具体的操作思路,承此厚爱,遂续此文。


写持久战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希望能“劝退”一些平台的策划者,我接触过不少业内想做物流平台的朋友,他们准备两三年投入几十或者几百万来实现行业的宏伟目标。


我为他们担心:如果没有看到物流平台的潜在工作量而轻易动手的话,将会是一个巨大的管理和资金负担,传统物流行业的利润真的是来之不易,每一元钱浸透着辛苦的汗水。


对于已经走在探索路上的朋友来说,希望他们看到非标准化这个横亘在前方的巨坑,填平这个坑要做长期的准备,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拿到风投当然值得庆祝,但风投的期望周期与物流平台缓慢推进的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这样看来拿到了投资依然应该保持审慎,没拿到投资也未必是坏事情。


当然推广一个行业平台虽然投入甚巨,有利的一面就是能够提高企业知名度、扩大接触范围、开阔眼界。如果开拓者们能够在探索中有所收益,能清醒认识到困难并长期坚持下去,对行业和企业来说都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此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物流沙龙立场

— END —




近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