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专业被看见
当科学护肤朝着更高维、更专业的方向发展,“医研共创”,便渐渐成为叩开其进阶路径的门环。
在皮肤健康领域,“医研共创”的趋热并非偶然。此前,“产学研一体化”的行业基础日益成型,随着科学护肤越来越注重基础研究,尤其是对皮肤机理的研究,皮肤科医生的参与度越来越高,这使得“医研共创”走到台前,演变为很多品牌竞相构建的产品研发模式。
只是,目前行业对“医研共创”的认知还较为浅薄,很多时候,皮肤科医生仅仅充当了背书的角色,究竟应该怎样参与科学护肤产品的共创,并非所有的品牌都能摸清门道。
为了解决“医研共创”难题,
12月26日—12月27日,由上海科学技术交流中心指导、上海科盟皮肤健康服务科技创新促进中心(SIA科盟)主办的SIA2024科学护肤创新联盟年度大会,在浦东香格里拉酒店举办。
此次大会共设置了3大主题论坛,汇聚了共计50多名行业重量级专业嘉宾进行专业分享。
其中,“医研共创”主题致力于关注“医研共创”的真正定义,寻找解题人;“What’s New”主题聚焦年度最具产业科创价值的新机制、新技术、新原料趋势;“SIA Talk”主题,则对医研共创到科学传播的成功路径进行了探讨。
而关于“医研共创”的更多答案,也在探讨的深入中,慢慢变得清晰。
优质功效产品亮相创新展
8年沉淀,护肤科技进入“太空2.0时代”
研发实力做支撑
为什么要推进“医研共创”?
要了解“医研共创”的必要性,首先需要厘清什么才是真正的医研共创。
在大会现场首度重磅发布的《从医研共创到科学传播|2024中国功效性护肤品专业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洞察报告),对此便做了首次定义。报告显示,所谓“功效性护肤品的医研共创模式”,
即“以皮肤科医生群体对当前临床皮肤问题的观察和研究为基础,将皮肤研究成果与化妆品研发技术相结合,以特定皮肤问题为目标开发护肤产品,且以高等级循证医学证据判定产品功效的研发模式”。
正如中山三院皮肤科学术带头人、化妆品检测中心主任赖维教授在现场所言,“真正的医研共创不是玩概念,或找皮肤科医生背书,而是需要深入品牌从研发到售后服务的整个过程”。
那么,为何“医研共创”会成为科学护肤的“必选项”呢?
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近年中国功效性护肤品市场正呈快速崛起之势,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23亿元,复合增长率将达13.9%,具有非常庞大的市场挖掘价值。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顾问刘玮教授在解读洞察报告时指出,中国功效性护肤品行业法规变化,带动了市场科技创新,推动了功效性护肤品高质量发展。而中国功效性护肤品产业变化,呈现出几大趋势:1.功效性护肤品的感性故事越来越难满足消费者需求;2.以皮肤科医生群体专业洞察为核心的医研共创成为功效性护肤品研发新范式;3.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的皮肤科医生专业认证评价,成为功效性护肤品科学传播决定因素;4.组建跨学科交叉符合人才团队,发展新路径和新体系,成为功效性护肤品破局关键点。
这些趋势意味着,
医研共创是实现功效性护肤品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推动基础研究快速转化为产品开发的有效策略。
正因于此,SIA科盟在2023年成立之后,才会一直致力于汇聚医研产业力量,深度洞察研究皮肤科医生在功效性护肤品发展中能够起到的关键作用,推动“医研共创”落地。SIA科盟发起人/优麦科技创始人兼CEO常江先生指出,SIA科盟正通过建立产业标准及资金、科学传播等手段为产业赋能,携手更多产业内有识之士,共同迈入“医研共创时代”。
洞察报告,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据悉,该洞察报告在《2023中国皮肤科医生与功效性护肤品产业发展洞察报告》和《2024中国功效性护肤品医研共创洞察报告》基础上进行了两次迭代,将样本范围扩展至高校研究人员及化妆品行业的科学传播人群,全面呈现功效性护肤品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路径。
同时,SIA科盟还联合资本方成立了
皮肤健康产业基金
,并开启
首个毛发医研转化科研项目——“SIA科盟科研基金”
,进一步推进医研共创对功效性护肤品行业的赋能。
优质功效产品亮相创新展
8年沉淀,护肤科技进入“太空2.0时代”
研发实力做支撑
应该如何实现“医研共创”?
当然,作为更高维的研发创新模式,“医研共创”整体上也有着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目前的行业环境下,市场和消费者越来越重视产品的功效机理和安全性,对于化妆品科学证据链的需求大大提升。这就使得品牌在功效评价体系与科学传播上面临更大的挑战。
而要实现“医研共创”,无疑就需要在功效评价体系与科学传播上建立更专业、精准的机制。对此,SIA科盟同样需要承担重要责任。
“一流的企业做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技术委员会(ISO/TC 249)主席沈远东教授,即对SIA科盟在这一领域的举措给出自己的建议。他认为,SIA科盟应该打造一支具有复合型知识与技能的标准化专家队伍,将医教研产业新兴技术标准化,并以团标标准作为发展的新起点,进一步提升地标、行标、国标、国际标准(国际组织标准),同时与国际标准化机构合作,以国际标准促进SIA科盟影响力提升和高质量发展。
在功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上,一个重要原则是
“应尽量高于法规标准,体现其合适的循证证据等级与推荐强度分级,并达成共识以制定标准”
。为了给这一原则落地提供指引,洞察报告拟定了一个功效性护肤品医研共创证据等级金字塔。
而SIA科盟,在打造皮肤健康领域的功效评价体系上,也做出了巨大努力。《化妆品观察》获悉,基于SIA科盟组织的SIA百人智库专家,SIA科盟首度推出了SIA100科学评价体系(简称SIA100)。以该体系为核心,今年,SIA科盟开展了SIA100科学产品及技术成果征集,对会员企业具有科创属性的科学产品及创新技术进行评选,最终,
42个产品和16个技术成果
脱颖而出,在SIA科创护肤影响力盛典上得到众多专家评委的肯定。
至于科学传播,正展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必要性。洞察报告显示,当下,消费者需求趋向多元化,认知水平提高,但存在认知误区。科学传播的缺位,则放大了消费者认知与实际需求间的错位。
洞察报告指出,目前化妆品市场的科学传播环节存在一些不良现象亟待解决,比如夸大实际功效且说法极端、过于注重营销而忽视科学证据、专业知识科普难度较大等,行业真正需要的,是具备证据可靠性、理论严谨性、传播适配性三大要素的科学传播。为此,洞察报告还创新性地
构建了科学传播 SPREAD模型。
功效评价体系和科学传播有了更加可循的方向和标准,“医研共创”的落地,就有了更大的可能性。
优质功效产品亮相创新展
8年沉淀,护肤科技进入“太空2.0时代”
研发实力做支撑
“医研共创”有哪些成果和趋势?
实际上,在科学护肤领域,“医研共创”已经取得了一些可见的成果,尤其是在技术创新与应用层面。
比如,创新医疗器械产品(III类)上市数量的逐年增加,皮肤微生态管理的发展,医学美容的普及化,皮肤再生医学的研究与应用转化,化妆品临床研究的深入等。
在三大主题论坛,上海市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市皮肤病医院临床研究与创新转化中心、上海北科创集团等专业机构代表,就围绕以上诸多成果,进行了经验和思路的分享。
而在皮肤科技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创新层面,也不乏一些值得关注的方向和趋势。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皮肤科主任鞠强教授指出,皮肤科学领域目前有十大研究成果新进展,包括:1.脂质代谢;2.皮肤微生物组;3.皮肤屏障;4.皮肤衰老;5.毛囊皮脂腺分化稳态;6.TRPV通道;7.皮肤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稳态与皮肤疾病;8.皮肤神经血管调节;9.AI与皮肤;10.微针等头皮技术。
其中的部分研究方向,在“What’s New”主题论坛有所呈现。
“SIA Talk”主题论坛环节,则从商业趋势、品牌技术策略、风投趋势、功效成分、产业发展、科学传播等多个角度,追寻“医研共创”落地的更多可能。
不难看出,“医研共创”能否成功落地是有章可循、有方法可依的。
关键在于,找对方向,用对方法。
从整个SIA2024科学护肤创新联盟年度大会中,我们能够发现,SIA科盟正努力构建一个从产业洞察、成果转化到科学传播的产业生态闭环,而这一闭环的能否生成,离不开整个行业不同角色的协同推进。
目前,随着“医研共创”的一步步完善,科学护肤的创新也得到更有力的驱动,我们有理由相信,SIA科盟“让专业被看见”的使命,未来将延展出更值得瞩目的广度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