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宏观形势处于窗口观察期。
2019年以来的经济活动,与2008年次贷危机前后有较多相似之处。我们不妨以史为镜。本文仅对历史数据做简单对比,并不试图论证严密的经济逻辑。毕竟,历史会重演,但并不简单重复。
相似之处:都有巨大的政策干预,有相似的经济复苏、需求复苏、资产价格波动的轨迹等。
不同之处:政策刺激的维度不同,供应恢复和需求恢复的节奏不同,政治经济环境不同等。
综合来看,刺激政策有收敛但仍未全球拐头,制造业仍会复苏,消费端持续恢复中,通胀正在升温,而大类资产仍有继续上升空间,但谨防波动率风险,做好相应风险防控。
2020年宏观主线相对简洁,就是疫情中断经济,各国大放水刺激经济。
2021年,对大类资产尤其是大宗商品,宏观驱动仍然演绎最重要角色,但宏观驱动力的成分变得复杂、富有嵌套。2021年宏观因素既有继承,也有扩张,流动性相对充足、经济不断恢复、疫苗推出但局部疫情反复、国际政治博弈回归等,其中国际政治博弈包含巴黎气候协定、伊核协定谈判、中美大国博弈等。这些因素交织穿插,相互影响,但目前形成一枝独秀的驱动力。
为此,本文仅从历史数据的简单比较入手,节选2019年以来的经济数据(新冠疫情冲击,后简称本次),与2008年经济危机前后的经济数据做对比(次贷危机冲击,后简称上次),来探讨未来资产可能的运行轨迹。
我们分别对生产、政策、消费、资产价格等方面做评估。具体的方式是,本次经济指标选取数据范围自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上次经济指标以数据低点重叠为基准来调整时间轴,时间范围大约是2007年三季度到2011年三季度,如此将两段经济周期中各经济指标数据的低点前后放在一起观察。
从M2数据来看,美国和欧元区在本次释放了比上次更多的货币流动性。从总额来讲,美元尤其“水多”。中国则相对收敛得多,且已经开始“拐弯”,拐弯幅度较低。根据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扩张幅度来看,上次三年内扩张三倍多,本次在一年内扩张了接近一倍,后市仍有扩张冲动,取决于美国就业情况以及通胀压力。
从财政赤字来看,美国的步子这次比上次明显要大得多,相较中国也如此。中国财政赤字的步伐也不小,相比上次也较为显著。
从财政赤字来看,美国的步子这次比上次明显要大得多,相较中国也如此。中国财政赤字的步伐也不小,相比上次也较为显著。
疫情导致的全球产业链中断已经显著缓解。从供应生产来看,中国迅速恢复供应,两次速度都较快,本次速度更快,基本达到满产状态,体现了内循环更加迅捷。美国工业生产也迅速恢复中,节奏与上次基本差不多,但显然还有较大上升空间。欧元区工业品生产虽然恢复,但力度开始有所疲软,且跟上次比起来,无论是速率和持续程度都需要加强。
从制造业来看,两次都有显著的V型复苏。中国具有领先性,上次维持较长时间的扩张(大于50);欧美的制造业PMI维持高位持续的时间更长。近期制造业PMI表现出相似特点,且欧美制造业PMI数字明显高于中国。
从非制造业(服务业)PMI来看,上次三地呈现一致的持续恢复,但基本都在2009年三季度才回到50之上,也即数据低点后一年左右(2008年11月为数据低点)。本次恢复力度差异较大,数据反复主要受制于疫情扰动,其中美中开始表现出较强的复苏状态,但欧洲依然相对疲软。随着疫苗覆盖率扩大,不难预见,中美的非制造业(服务业)将持续扩张。恢复秩序程度与该经济体的疫情防控密切相关,以印度为例,恢复很可能遥遥无期。
随着危机过去,两次的房价同比都迅速恢复。但本次受冲击明显小于上次,并未出现房价同比为负的情况,但也需看到,英国房价增速已经在放缓。从新屋开工情况来看,中美都表现出恢复,本次恢复速度也好于上次,但持续性很可能不如上次。
在强劲的货币和财政手段下,本次的就业恢复速度远好于上次,毕竟疫情冲击有别于金融危机。然而,想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是一个漫长的故事。个人收入恢复力度也显著好于上次,且有几次明显的脉冲增长,得益于财政刺激中的现金发放。就业和收入的持续恢复将有助于刺激政策的退出,但
现阶段就业情况还不足以促使美国讨论刺激退出
,现金发放不可持续。
关注需求端表现。
从耐用品来看,美国耐用品新增订单恢复良好,且很有可能维持一段时间。日本半导体设备出货情况良好,且仍处于扩张之中。中国汽车和家电等零售同比很好,面临增速回落,但很有可能维持较强的韧劲。应该来说,耐用品需求很有可能维持较好韧劲。
从零售需求同比来看,中美都体现了比上次更快的恢复速度,需要观察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