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念佛智慧超越
因为念佛功德超胜,余行功德下劣,所以选取念佛,选舍余行。
这一点很难理解,能理解的人有大智慧。为什么难理解?因为以我们的智慧理解不来。念佛的人是非常非常有智慧的。所以《阿弥陀经》里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真正能够老老实实专修念佛的人,确实善根福德因缘不同一般,确实有大智慧,有大大的智慧,有大大大的智慧,超过世间一切人。
这种智慧是超越性的,有三点超越,就是信、愿、行:
第一,能信十万亿国土之外有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大智慧;
第二,不仅信有极乐世界,自己还愿意去往生,这是大大智慧;
第三,不仅信极乐世界、愿往生,还相信只要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就能往生,这是大大大智慧,这种智慧是超越性的。
一般人对事物的认识都是局限于自己的感官,他们会比较固执地认为,必须是自己亲眼所见的、亲耳所闻的、可以证实的才能相信,不然的话是不可相信的。如果按照这样的认识,那么人类的智慧也就和动物差不多,甚至还不如。动物不也是相信它们的感官所触及的范围的么?这样人类就没有进步了。
而人类之所以进步,是因为有更深一层的智慧,那就是相信一种理论的存在,即使这种理论并没有见着。比如我们用的很多科技产品,是因为原来就有、现在见着才相信的吗?并不是。
当然,感官也好,逻辑推理也好,毕竟还是人类思维的范围,只是小智慧,还谈不上大智慧。
其实,我们的感官往往会欺骗我们。我们的五官往往会欺骗我们,建立在这方面的判断是不可靠的。
有资料说,这个宇宙中被证实的普通物质只占5%,而观测不到的物质——暗物质占27%,还有68%属于暗能量。如果仅仅相信能够证实、感官能够检测到的,那我们只能认识5%;还有27%的暗物质检测不到,但是根据理论,它们肯定存在。对于整个宇宙,我们知道多少?太少了。
作为佛教所讲的净土的世界、实相的境界,完全不是人类可以推导的,也没有仪器或工具能探测到。但是老太太就能相信,说明她掌握了这种工具,或者说是一种管道,这不就是智慧吗?你没有,就感觉到她这不可思议,说“这不是迷信吗?”是因为你没有这种智慧,才认为她是迷信。
更何况对于净土的信是内心很踏实、笃定的信,不管是在一般人身上,还是在大诗人、大科学家等世间所公推的有智慧的人身上,其实已经不是在人类的层面来判断了,而是在一个更深的层次来判断,这是智慧的选择。
另外,即使有的人相信有极乐净土,他也未必敢发愿往生,因为他觉得那里很远。比如有科学家相信多少亿光年之外有个星系,他敢说“我哪天去那个地方”吗?他想都不敢想。
我们相信十万亿佛土之外有极乐世界,而且愿意去往生,凭什么有这个胆子?我们未必说“我一定能往生”,但最起码内心里认为有可能往生。那我们是凭什么产生这种信心的呢?可能我们自己也说不明白。其实这就是所谓的“心”,就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来就有这种可能性。
在禅宗来讲,或者也有很多人从佛教的理论来申明它是“唯心净土”,讲这种理论的人,如果他不相信西方净土,就叫作“以理废事”,还不如那个嘴上不会讲,甚至根本没听说过“唯心净土”的念佛老太太。为什么?因为在念佛老太太的心和净土本来就是一体性的,同时又愿意求往生,不破事相,所以她行的是中道。这种智慧是非常高深的。
念佛老太太说她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是因为她有智慧的眼,就是对事物本质的一种透视能力,这种智慧是很难说得清楚的。
所以,信仰极乐世界、信仰阿弥陀佛的人,和不信仰的人几乎永远无法沟通,因为一个的智慧眼开了,一个没有开,那怎么讲得通呢?你说有极乐净土,有阿弥陀佛,把经典搬出来给他看,他也不相信,因为他就是认为没有。当然,一旦他的智慧眼开了,自然就相信了。
至于愿生,那智慧就更大了。愿生,有的人是靠自己种种的修行功德去往生,有的就靠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其中能专念弥陀名号是真正的大智慧。但一般人都看不起这句名号,认为“南无阿弥陀佛”不就六个字嘛,就是一种声音、一个名称。认为名不实在,不能搞虚的,要搞实的。于是就把名和实这种二元分离的状态嫁接到佛的境界当中,因为他不能明信佛智。
名和实,名,好像是主观安立的一个名相,实,就是所谓的客观;能和所,能认识的和被认识的;色和心,色法和心法。这一切在凡夫这一边都是分离的、二元的,如果要他选择一个,那他会选择实。而在佛的境界,在究竟的大乘佛法里,名、实,主观、客观,色、心,这一切都是统一的,没有分别,这才是佛法高深至极的地方。
现代科学讲统一场,实际上并没有统一,都是分裂的,所以不可能有一个如实的看法。只有对整个宇宙人生的认识达到了源头,达到了统一,所谓万法归一,名和实才没有分裂、分张。
一般人不可能认识到这些,所以他觉得这样怎么可以去往生,而且居然有老太太专门念阿弥陀佛就到极乐净土了。昙鸾大师解释念佛老太太这种现象为“名即法”。
老太太可能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话,甚至也听不懂,可是她就能专门信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智慧带来的。智慧是什么?就像刚才讲的,她眼睛亮了,看得见,不需要给她讲理论。你告诉她,她说她知道是这样,她就这样念了。她也没有其他更多东西,就是直观的,所以内心能够踏实,称念这句名号而往生。这是真正的大智慧。
② 名号胜
名号为万德所归,阿弥陀佛三身、四智、十力、四无畏等一切内证功德,相好光明、说法利生等一切外用功德,皆悉摄在阿弥陀佛名号中,功德尤胜,故称“万德洪名”。
“一切内证功德”,就是阿弥陀佛内心自证的功德,都是不可思议、无量无边、甚深微妙的。“一切外用功德”,就是利他的、众生可以感触的。这所有的功德都摄在阿弥陀佛的名号当中,所以弥陀的名号功德尤其殊胜,故称为“万德洪名”。
关于这些,很多祖师大德都竭尽所能地解释。比如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中说“以名召德,罄无不尽”,以名号来召引、含摄阿弥陀佛的功德,所有的功德都包含在名号之内。
昙鸾大师的解释是“名即法”,又叫“名体一如”,是最妥贴的。名就是法,名和体根本分不开,名就是体,体就是名。这是什么境界?没法思维。名就是体,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当下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佛以功德为体)、所有的相好光明、三身四智、说法利生都在这句名号中了。
所以,南无阿弥陀佛念出来,当下佛就在这里,还怕不能往生吗?哪里有不能往生的?还用另外去见什么样的佛?当然,如果成就了三昧境界的话,可能会见到佛的色身相好、光明等等。如果不成就,没有见着,这一声南无阿弥陀佛也包括了一切,毫无疑问。以前念佛的时候,边念佛还边找佛;现在不用找了,佛就在这里。我们怎么去找他?靠什么去摸他?就是靠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
三身,法身、报身和化身。佛有三身,是很难用我们世间的比喻来形容的,因为这是佛的境界。法身就是法性身,是不生不灭的真如本体,是一切众生本具的佛性、真性、法性。报身,是佛顺法性、修因圆满所感得的万德庄严的报体的存在。化身是从报身当中流现出来,去救度众生、随众生的根机所展现的各种不同的形貌、功用等等。
在佛来讲,这三身是一体的。古德曾用天上的月亮和水中的月亮来打比喻,报身就像天上月亮的本体,光芒四射;化身就像水中的月亮。每个人都能见到天上的月亮,也都能见到水中的月亮。
阿弥陀佛度众生,十方众生,每个人都有一个阿弥陀佛跟着——天天跟着走,跟着睡觉,跟着起床,其实只是一尊佛。连娑婆世界这种色法的世界都能展现不可思议的功能,何况阿弥陀佛万德成就、佛心微妙所显现的境界呢?
四智:(1)大圆镜智,(2)平等性智,(3)妙观察智,(4)成所作智。
“大圆镜智”,听起来就特别舒坦。“大圆镜”形容佛的智慧像一面广大、圆满的镜子,这面镜子一照,所有的一切朗然映现其中。这面镜子大到什么程度?整个法界(宇宙),过去、现在、未来,全在这面镜子中展现出来,哪有什么不知道的?
“平等性智”,有这种智慧才能透达一切事物的本来状态。“平等”,平等一如的状态。我们的心之所以不平等,是因为我们没有平等性智,而只有我执我见。有我执我见,见到一切都分别,就不会有平等,不能透达事物本来平等的面貌。这里的“平等”,是绝对性的平等,依报、正报,凡夫、圣人,众生、佛,清净、染污,没有这一切差别,这就是平等性智所照见的。
“妙观察智”,没有什么不知道的。
最后是“成所作智”,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
三身、四智、十力、四无畏,这所有的功德在哪里?就在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里面。我们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大圆镜智一照,过去、现在、未来都清清楚楚。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四智马上就兑现,我们也会有大圆镜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
在这里我们都累死了,要拿放大镜去看,又要怎么去思维。凡夫众生很可怜,非常可怜,因为我们的思维都是单线性的、直线性的,都是不拐弯的,在阿罗汉看来都是精神病,很倔、很蹩脚的那种。不可能把时间打碎,也不可能逃离空间法则,这就是众生的局限性,局限在时空当中。
可是佛菩萨的智慧里没有这一切,所以它是整体性的、多维的。它不是一定要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这样的一条时间直线,不是从这一点到那一点不能超越;它是过去、现在、未来都在当下。也不是一定要从此处到彼处,离开这里到那里。时间上,无量劫容于一念;空间上,十方无尽虚空也都遍布在当处,都在那个地方。所以佛这种智慧是整体性的,当下全部具足的。
③ 余行劣
余行不然,各守一隅,只是一一单项功德,不能总摄所有功德,故劣。
“余行不然”,余行和念佛相比,怎么不一样呢?“各守一隅,只是一一单项功德,不能总摄所有功德,故劣”。
④ 譬喻
譬如“房屋”之名包含一切栋、梁、椽、柱在内,而“栋”“梁”等名称不能包摄一切。此因佛名号功德胜余一切功德,而舍劣取胜,独选称名,立为本愿生因之行。
打一个比喻,“房屋”这个名称包含栋、梁、椽、柱在内;但如果讲“栋”“梁”或者“窗”,这些名称都是单一的,不能包摄一切。只有讲到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所有的功德才包含在内;讲其他的只是单项,光明就是光明,神通就是神通,布施就是布施功德,持戒就是持戒功德,不能把所有的都包含在内。
“此因佛名号功德胜余一切功德,而舍劣取胜,独选称名,立为本愿生因之行”,阿弥陀佛要把他所有的功德给我们,因此就把这句名号布施出来。其他的,我们都只能得到一部分。所以就选取名号作为往生因行。
⑤引证
《法事赞》言: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无为涅槃界”是最高胜的报土境界。“随缘杂善”,一方面是不清净的功德,另一方面是局限性的功德,和报土不相应,所以难以往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如来”在这里当然指释迦牟尼佛,他选择了一个最重要的法,就是阿弥陀佛的法,教我们念阿弥陀佛专而又专。释迦牟尼佛之所以这样选择,也是因为阿弥陀佛因中有这样的一个法,他才能选择。
以极乐是无为涅槃之高妙境界,余行皆是少善少福,不能往生,唯凭如来名号功德才能往生,所以弥陀因中唯选称名为往生行;世尊知弥陀意,选舍余行不为要法,唯选取念佛以为要法,教念佛“专复专”。
“如来”可以作两方面的解释,先从阿弥陀如来说明,余行少善少福,不能往生,所以弥陀因中选择称名为往生行。
“世尊知弥陀意”,因为佛佛相通,世尊知道阿弥陀佛的佛意。“选舍余行不为要法,唯选取念佛以为要法,教念佛‘专复专’”,这是讲两土世尊,从释迦牟尼佛的选择来看阿弥陀佛因中的选择。
(2)难易义
分科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