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相亲就像上班一样。”家长这样说。
代儿择偶这件事,在很多家长眼里,是一项艰辛又光荣的使命。与其说家长在替孩子选伴侣,不如说是给自己选一个称心如意的媳妇或女婿。
一个人择偶的路上,总有许多“过来人”给出相似的指南。考据派会把“门当户对”奉为第一指南,直白的会告诉你“买猪看圈”,文艺的人会说“婚姻的本质是两个家庭价值观的结合”。不同的表达,都指向同样的逻辑:恋爱双方的原生家庭,在他们婚恋中的地位相当重要。
相亲角的征婚简历是没有照片的,家长们对自己孩子的描述,都是“肤白貌美气质佳”,对适宜相亲对象的外表也没有过多要求,但本地户籍的年限、住房位置、大小、价值等要求,则是极尽所能地详细描述。
只要是自己家孩子没有的,就想着通过儿媳或女婿找补回来。
户口这件事上,北京人找北京人也已经算客气了。据说帝都人找对象基于位置的鄙视链是精确到地铁站的,望京西和天通苑隔了三个地铁站,祖辈阶级得跨越三千年。
婚恋关系市场化,如果是忙碌的北京青年给感情生活找的出口,其实无可厚非。毕竟有无数的例子曾证明,势均力敌的爱情最好过。
而公园的招聘式相亲不过是婚恋关系中的一个环节,只是它放在了恋爱之前——毕竟到了年纪,谁也不想再把宝贵的岁月,浪费在美好的试错上。
比起这些,让我惊骇的是“唯户口论”择偶观下,父母对子女价值观的影响。这是两代人的合谋。
北京相亲价目表(图片源自凤凰WEEKLY)
之前有一部引起广泛争议的节目,叫《中国式相亲》。
它完美还原了“公园相亲角”形式:坐在家中“催婚”的父母在台上相看,待娶待嫁的子女只能退居后台,暗中观察。
在这样的设置下,平时相亲时父母的压力、亲戚的意见、长辈对婚嫁男女的评价体系……明白地展现在每一位观众的眼前。
不少家长对儿媳妇的要求只有两个:“会生孩子”“会干活”。
还有的家长,一本正经地论证“手脚冰凉的女孩子不能要”,因为这样的女孩可能有“宫寒”,而“寒气”会传给下一代,致使她生出的儿子会小肠疝气,女儿会营养不良。
原本在一段正常的恋爱关系中,不太可能有男生因女友手脚冰凉而分手。
但在家长参与的场合下,这就变得微妙起来了:相亲的男生默不作声,仿佛接受了母亲的判定。
节目是现实生活的映射和夸大,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听到来自长辈的经验之谈:
“你那个女朋友看着瘦瘦小小的,别生不出孩子吧?”
“不是我劝你,你属狗,他属鸡,鸡犬不宁!”
“阿姨可是过来人……”
公园相亲角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属羊的媳妇,哪怕她是京籍京户、三环有房、985高校硕士也不要。
而这仅仅是因为“十羊九不全”“女属羊守空房”“八月羊挨刀杀”这些看似顺口溜一般的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