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与秩序
寂静的学术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圳特区报  ·  颜宁,获国家级荣誉 ·  12 小时前  
深圳大件事  ·  哪吒不好惹!他们的故事,好过瘾 ·  2 天前  
深圳特区报  ·  工行原副行长张红力,死缓!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与秩序

70年代的年画,散发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历史与秩序  · 公众号  ·  · 2025-01-27 09:23

正文

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有三个特别的标志,那就是爆竹、春联和年画。如今,爆竹基本被禁,春联若有若无,年画则完全绝迹了。 小编不辞辛苦,从网上搜罗了一部分70年代的年画,放在下面,慰解大家的怀旧之情。


以前很多年画,其实都是专业的画家创作出来的,艺术水准颇高。而且那时候的题材,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和劳动相关的,是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所以看上去特别有力量感和真实感。除了特定时代的浓重的意识形态印记之外,那时的年画,主题鲜明,色彩红艳,无论男女,无论哪种劳作,总是散发出一股蓬勃向上的朝气。经过漫长时光的浸染,现在 看上去都是满满的回忆。
1、1974年发行的《咱队的好猎手》年画,作者:刘长恩。
2、1978年发行的《红梅赞》年画,作者:谢慕莲,李慕白,金雪尘。
3、1976年出版的《班班组组都超产》,作者:辛克胜,陈明。
4、1976年出版的《人欢鱼跃》年画,作者:宋仁贤。

5、1971年发行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年画,作者:凃前明

6、1978年出版的《飞雪迎春》年画,作者是黄鹂,一大队履带拖拉机正在作业,女司机们提着油壶准备灌着柴油。
7、1973年出版的《我和轮胎比高低》年画,作者是范振家,小学生们在参观重载货车,一个男孩正在与轮胎比谁高。
8、1974年出版的《光荣人家春更浓》年画,作者是张伯媛,在一个烈军属之家,老师领着孩子们,带着锣鼓和镰刀,来帮老大娘干活。
9、70年代出版的《新队长》年画,作者是杨建侯,队里正在开大会,一位女队长刚刚上任,社员们纷纷鼓掌欢迎。
10、1976年出版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年画,作者是赵宏本。

11、1975年出版的《红色园地》年画,作者是白逸如,在一处小学校内,孩子们互相配合在板报墙上贴着标语,其中贴在墙上的标语是“发扬反潮流革命精神”,地上一个女孩刚刚写完另一句:“争当教育革命促进派”。

12、1977年出版的《健康成长》年画,作者是黄恩涛,在一个公社的大队合作医疗站,赤脚医生正在给村里的孩子们检查身体。
13、70年代出版的《育红渠》年画,作者是张冠哲,人们敲锣打鼓,庆祝重要的水利工程育红渠的胜利竣工。
14、1973年出版的《寄信母校报丰收》年画,作者是王振羽,城市的知识青年,来到农村后,积极参与农业生产,他们将丰收的喜悦以写信方式告知母校。
15、1977年出版的《集体户的除夕之夜》年画,作者是夏振萍,一群知识青年居住在一起的集体户内,除夕之夜,人们喜笑颜开,过着充实而热闹的新年。
16、1972年出版的《工农话丰年》年画,作者是罗竺峯,广袤的田园中,青苗在风中如同绿色的海洋,一位女农技师正在帮一位女社员修好抽水机,清冽的河水喷涌而出。
17、1979年出版的《荷塘初夏》年画,作者是张晓晖,芦苇荡中,水面清澈,两个年轻的农村女子,划着红木船,赶着一群白鹅而来,站在船尾的女孩开心的模样,洋溢着青春气息。
18、1975年出版的《欢送代表到北京》年画,作者是化金莲,草原上,被选上的一位牧民女代表准备去北京开会,大家都赶过来欢送她。
19、1973年出版的《农奴女儿上大学》年画,作者是潘世勋、蒋采萍,翻身解放的农奴们,在新中国长大的孩子,已经能上大学,这是藏族牧民们欢送她的场景。
20、1970年代出版的《队队有余》年画,作者是骆福庆 ,一处荷塘里,社员们驾驶着小船,将鱼食投到水中,成群的大鲤鱼随之而来,碧绿的荷叶、粉红的荷花、大红的鲤鱼、鲜艳的衣服,画家以浓烈的色彩,展现了年年有余的喜悦场景。
21、1976年出版的《雪夜春风》年画,作者是陆一飞、张桂铭、徐志文 ,在供销社里,户外是大雪纷飞,里面确实人头攒动,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哪怕到了晚上,也是开门营业。

22、1979年出版的《史湘云醉眠芍药》年画,作者是刘旦宅 ,这幅年画表现了红楼梦第六十二回的故事,性格爽朗的史湘云吃多了酒,在芍药花旁酣睡,众人围在一旁看着热闹,非常可爱。
23、1972年出版的《送代表》年画,作者是胡钜湛,少数民族地区的社员们,选出了自己的代表,到北京参会,乡亲们载歌载舞,欢送着胸戴大红花的青年女代表。
24、1979年出版的《双喜》年画,作者是步万方,韩祖音,郝之辉,两侧的气球悬挂着标语,人们载歌载舞,庆祝着四害被扫除,中间的喜字寓意着新的时期已经到来。
25、1971年出版的《军民一家喜庆丰收》年画,作者是徐震时,在丰收的季节,晒谷场上,解放军战士和社员们一起,通力合作,将谷物打包归仓,大家喜笑颜开,尽展军民鱼水之情。
26、1976年出版的《处处有亲人》年画,作者是于万强,在一辆公共汽车上,一位老大娘刚刚上车,旁边的一位解放军战士就拉着她的手,准备让座,后方还有一个男子也在招呼着。
27、1976年出版的《喜迎新战友》年画,作者是武立明、黄金声,在广阔的农村天地中,山坡的梯田层层叠叠,种植的农作物一片青绿,赶马的大爷,载着从城市里来的知识青年,抓着马鞭的女子正在向新战友们介绍情况。
28、1970年代出版的《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年画,作者是杜玉曦,一个大家庭里,新年将至,全家老少围在一起,看着刚刚贴好的年画,那是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讲话的场景。
29、1978年出版的《丰收年》年画,作者是张恩杰,在海滨的道路上,一位女司机驾驶着红色的拖拉机,三位年轻的女社员站在装满渔获的拖斗里,两侧的麦田翻起了金黄色的麦浪,海鸥飞翔在蓝色的海面上,这是一个丰收的年景。
30、1975年出版的《上党课》年画,作者是刘知贵,这幅户县农民画,表现了队部里的一场党课,主讲人坐在炕头,旁边的桌子上支起了小黑板,上面写着:“路线问题必须年年讲、月月讲、日日讲”的内容,群众们认真听着记着。
31、1975年出版的《公社鱼塘》年画,作者是董正谊,这是著名的户县农民画,在公社的鱼塘里,社员们相互协作,拉起了一张大网,鱼儿成群结队被网团团拉住,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32、1974年出版的《敢教日月换新天》年画,作者是北京市农林局、水利局工人业务美术创作组,在治理海河的工地上,红旗招展,参加建设的队伍浩浩荡荡,漫天的红潮,见证了那个时代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
33、1975年出版的《淀上新社员》年画,作者是辛鹤江,这幅组画表现了白洋淀上的新社员风采,从左至右分别为《田边讲课》的男老师、《雨后初虹》的女赤脚医生、《渔歌阵阵》的渔民、《喜报丰收》的女知青。
34、1975年出版的《喜迎丰收》年画,作者是古月,公社的粮仓里,社员们正在给一座座粮囤覆盖着秸秆,仓壁的标语正在刷制,依稀可见广积粮的字样,站在高处的女社员放开嗓子往远处喊着。
35、1979年出版的《哈密瓜丰收》年画,作者是忻礼良、忻鸿祥,在哈密瓜丰收的时刻,瓜田里,一位可爱的小姑娘,抱着椭圆的大瓜,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36、1974年出版的《春满大地》年画,作者是吴云华,在春风吹拂的时节,广袤的农村里,社员们发挥集体的力量,在刚刚耕作过的土地上,播撒着粮食的种子,喜笑颜开的脸上,是对秋天收获的满满希望。
37、1977年出版的《从小就把根扎正》年画,作者是马亚利,学校的老师带着一群少先队员,来到了农村,一位老社员正在教孩子们挖土种树,告诉他们树木要想成材,必须把根扎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