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linic門诊新视野
心血管领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懒人医考  ·  影响报名!助理升执业报考年限有变动? ·  昨天  
懒人医考  ·  请一句话证明你是医生! ·  3 天前  
医学影像沙龙  ·  淋巴结影像解剖与诊断...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Clinic門诊新视野

OCC 2017|葛均波:合作奠定基础,创新驱动未来——第十一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前瞻报道

Clinic門诊新视野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5-25 23:30

正文

2017年5月25~28日,第十一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将在上海世博中心召开。经过十年的发展,OCC的规模不断扩大,在国内的学术影响力逐步提升。随着与国际合作的加深,OCC朝着国际化的方向迈出了坚定的步伐,致力于打造成国际水平的学术平台。在OCC召开前夕,《门诊》杂志特为您带来前瞻报道。


创新为先,内容精彩纷呈

OCC一直秉承着“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八字方针,传承“开放、创新、合作(Open、Creative、Cooperative)”的会议主题。本次会议力求从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与探讨心血管病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应用,学术内容涵盖了心血管疾病预防、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介入、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结构性心脏病、肺循环疾病、心血管病影像、血栓相关病、心脏康复、心血管护理、精准与再生医学等领域。同时,为了激励心血管界年轻医师的创新热情,本次会议继续设立东方新星奖评审环节,并举办第二届“创心”心血管诊疗技术与器械创新大赛。


OCC是综合型心血管会议,在国内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因此也承担着越来越多的责任。除了对最新进展和技术理论的传播外,对基层医院和医师的帮助同样重要。当前我国医疗资源存在分布不均现象,不同地区之间医疗水平差异明显,造成患者在就诊时追求“大医院、大专家”,使得患者在就诊时更为不便,因此只有加强基层医院的承接能力,才能有效分流患者,让患者无论何处都能接受同样的治疗。OCC参会人数已经过万,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不能仅仅依靠会议规模的提升。“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医疗技术本身在不断改进,其传播方式也需要紧跟时代潮流。面对高速发展的移动互联技术,如何有效利用,加强知识传播与教育培训值得思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舒先红教授即将在OCC会上发布的新书中,在每一幅超声图旁设立一一对应的二维码,利用手机扫码后即可完整观看动态图片,不再需要光盘等媒介。这一方式充分利用了移动互联的便捷性,让普通的图书更加生动,也让读者获取知识更为简易。我们希望在将来能够看到更多类似的创意,并运用于实际,使知识与技术的传播更加简便,让更多的基层医师能够学习与掌握最新诊疗技术。


合作成就十一年精彩篇章

OCC是在上海大小十余个会议的基础上整合而成,既扩大了会议规模,又避免了资源的重复。OCC实行论坛制,原来各会议主席按照研究方向和专长担任不同论坛的坛主。在经过传承、探索之后,OCC逐步步入正轨,论坛也由初始的冠心病介入、高血压、心力衰竭等9个论坛,逐步增加了中西医结合、转化医学、精准与再生医学等论坛。OCC的影响力不局限于上海,已经拓展至全国乃至国际,在未来的规划中,每个论坛坛主都将包含上海专家、国内专家与国际专家,力求让该领域的学术讨论到达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


OCC不仅是东方会的英文缩写(Oriental Congressof Cardiology),同时也代表着OCC的会议精神:开放(Open)、创新(Creative)与合作(Cooperative)。OCC用开放的精神,加强学科整体合作,欢迎国内外学会、协会和医师的合作,在此基础上实现行业创新。创新是OCC最为看重的精神,人体尚有许多未知的奥秘,面对疾病医师仍有力不从心之处。尽管医学已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尤其是近百年现代医学的发展,我们已经攻克了许多疾病,但如果满足于此而止步不前,必将会被未来淘汰。在过去十年中,OCC实现了许多突破,发布了不少创新的技术、方法,如中国第一例二尖瓣夹合术和经皮肺动脉瓣置换术就是在OCC上转播。在新的十年中,相信所有OCC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能够将OCC的精神发扬光大,打造成更大的技术、知识学习与分享平台。


开放办会,提升国际影响力

OCC未来的发展方向将会如何?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表示,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如何与国际接轨是必须要面对的。OCC创办之初,制定章程的专家名单是按“三三三”的比例分配,即1/3来自上海,1/3是全国其他省市的顶级专家,1/3的国际专家。但在会议举办过程中发现,参与国外专家的课程的医师并不多,如何提高国际化程度是我们工作的重点。现在许多年轻医师能够运用外语和国外专家交流,我们鼓励这些医师大胆和国外专家沟通、学习,也鼓励更多医师提高外语水平。同时OCC加强与国外学会的合作,并设立“华语国际”版块,邀请国外的华人专家进行演讲。


国际化一方面需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一方面需要加强自身实力,提高输出能力。OCC实行论坛制,每个论坛各有3名坛主,也是按“三三三”的比例分配,上海本地专家、国内顶级专家和国际专家。论坛坛主的进步对论坛水平提升至关重要,这样的配置希望通过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专家的联动,推动论坛整体水平的提高。此外,各论坛之间需要同步发展。近年来,我国的介入治疗发展迅速,各类综合心血管学术会议在内容设置上更多偏向介入。而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考虑各个亚专科不同的特点,也要考虑学科的均衡发展,如高血压、心衰、影像、基础研究等,全面提升至国际水平。


CCI搭建创新转化平台

“创新”是OCC的会议主题,创新也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而年轻人正是创新的主力军。过去我国医师创新动力不足,有多种原因。一方面我国临床医师工作繁重,缺乏创新激情和创新条件;另一方面,有创新和发明的医师面临成果转化的难题,同时也存在利益分配的分歧。因此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的成立,旨在通过这个开放的平台,拓展当代中国心血管医师的创新和创业思路,激发创新热情,寻求解决临床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技术,促进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从而最终推动中国心血管事业走向国际。


CCI已经成立1年多,在此期间举办了第一届心血管诊疗技术与器械创新设计大赛和国际心血管技术和产业创新峰会,旨在激活国内心血管医师的创新热情,推动创新实践。同时CCI加强与国际合作,组织医师前往以色列参加ICI会议,参观当地创新中心,让参加医师深有感触。在以色列,他们的教授或者研究员研发出新的成果之后,只要该发明成果从专利角度属于国家,其成果转化的利益属科学家个人所有。如果我国也出台类似的规定,将会大大鼓舞我国科学家(医师)的创新动力。


今年CCI将首次选派医师去美国斯坦福大学Biodesign中心学习,该中心是国际最著名的创新培训和转化中心,通过与其合作交流,努力将CCI建成中国心血管器械领域的创新孵化基地。同时积极稳妥推动CCI在国内有条件的地区布局发展,在CCI总体框架下,指导并推动当地的心血管创新活动的开展,真正使创新之火,逐渐成燎原之势。另外根据目前构想,CCI将设置一个创新研究发布中心,该中心每年都会有很多创新专利和初创产品,CCI欢迎企业来参观了解这些产品,甚至购买某项产品进行转化和市场化,并且聘请专业支持团队(如法务、专利、财务等)处理各项实际事务。当然更希望产品转化后能够有机会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并能够有机会和国际上一些大的发表中心合作,将产品更有效地在临床应用,甚至通过发表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改变临床实践和指南推荐。


心血管诊疗技术与器械创新大赛展示创新成果

在去年的OCC上,首届“创心”心血管诊疗技术与器械创新大赛顺利举行。今年第二届心血管诊疗技术与器械创新大赛继续在OCC期间开办。首届大赛的参赛作品包括心衰、介入、瓣膜等方面的装置和器材,思路开放,设计巧妙,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医师创新的希望。第二届创新大赛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和医师来参与,参赛作品也拓展到了更多内容,让大家耳目一新。


如果说CCI为中国心血管医师搭建了创新平台,那么创新大赛则为创新成果提供了展示的舞台。通过比赛的形式,聚焦业内目光,让更多企业、工程师、创投人能够直接与医师交流,发现具有市场潜力的产品,最终完成转化、推向市场。同时也为后来者树立榜样,激发创新热情。中国医疗市场发展迅速,但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医疗器械人均消费水平仍不理想,巨大的市场等待去开拓。而另一方面,中国医疗创新能力不足,研发投入低、核心专利及技术少、同质化竞争严重、缺少配套的专门技术人才严重掣肘心血管医疗行业的创新发展。医师是医疗活动的主体,了解临床需要什么,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因此医师是创新的源头与主力。我们要打造以医师为核心的创新生态圈,CCI将成为一个非常好的创新孵化器。中国心血管介入器械市场发展前景是光明的,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合作创新模式十分必要。


创新大赛在探索合作模式的同时,通过与企业及工程师的交流,让参赛选手与听众能够了解到自身的不足之处,明白创意与产品之间的鸿沟,在将来能够更精准地对产品进行改进。对于有创新意识的医师,是难得的学习机会,吸取经验教训,将自己的思维火花最终变为具体产品。


OCC历经十年的发展,已经颇具规模;CCI与创新大赛初露头角,生机勃发。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中国心血管行业的飞速成长,更感到了中国心血管从业者精勤不倦、探索不息的精神。古语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希望也相信在所有心血管从业者的拼搏下,中国心血管事件的“拐点”会早日到来。



医师简介


葛均波
中国科学院院士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复旦大学干细胞和组织工程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主席,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理事会理事,美国心脏病学会国际顾问。




END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 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微信号:ClinicMZ

《门诊》杂志官方微信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