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16年9月中国证监会公布《基金中基金指引》,中国公募基金FOF的发展正式拉开了帷幕
。那么中国公募基金FOF的发展从底层资产(非FOF基金)来看是不是已经水到渠成了呢?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从基金的数量上看,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3月7日,公募集金数量达到了4031只,为FOF的投资标的选择提供了丰富的样本;
其次从基金的类别上看,已发行公募基金类别丰富,涵盖了主要大类资产如权益基金、债券基金、商品基金、另类基金,子类资产如行业基金、主题基金、国债/信用债基金,策略资产如主动量化基金、打新基金、分级基金、保本基金等;
最后从基金之间的相关性看,各大类资产基金之间和不同策略基金之间的相关性较小,子类资产基金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相关性也并非趋同,这给资产配置提供了根本的保障。
至此,我们看到了正是底层资产(非FOF基金)的极大丰富,公募集金FOF才有了大力发展的基础。
这种底层资产形式上是证券投资基金,其明确的风险收益特征使其更加被采用资产配置投资理念的基金所青睐。
以行业基金为例,基金包含了行业指数对应的行业股票或者基金经理精选的行业股票,基金的主要风险就是行业风险,而个股风险相对较小,这就为资产配置提供了直接明了的行业风险资产,如果通过直接买入行业个股的方法来配置,往往因为购买数量和代表性不够,会承担额外的非系统性风险。
近几年兴起的策略基金如主动量化基金是一种一般投资者无法复制的资产,虽然其本身的底层资产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股票和金融衍生品,但由于其策略、模型、参数等的独创性和保密性,使得此类基金本身成为了很好的资产,为FOF投资提供了多样性选择。